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浦江潮湧數有為 乘風起航正當時

2025-09-29 07:01

(來源:上觀新聞)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數據,作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后的第五大生產要素,正以磅礴之勢重塑傳統生產方式的肌理,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不僅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持續而深遠地影響着世界經濟格局、國家力量對比、全球治理體系乃至人類文明進程。

浦江潮湧奔東海,申城萬象啟新章。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和初心始發地,是一座光榮之城、創新之城、開放之城、夢想之城。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上海肩負着特殊使命,正以「五個中心」建設為主攻方向,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伴隨這座超大城市運行產生的海量數據,恰似奔湧的浦江之水,既藴藏着巨大的資源財富,更激盪着無限的發展可能。

為最大限度激活數據沉睡的潛能、釋放數據要素的乘數級價值,上海數據集團有限公司應勢而生、應需而立,於2022年9月29日正式揭牌,成為上海探索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重要力量。

自成立以來,上海數據集團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在落實國家戰略、推進本市重點任務中精準錨定發展定位、明晰主責主業、勇闖改革無人區,圍繞讓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保安全」的核心目標謀篇佈局、探索實踐,以數據之「力」賦能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用數據之「智」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經過三年深耕,上海數據集團「四梁八柱」的業務架構基本建成,主責主業的版圖持續拓展。作為全國省級層面首家以數據為核心業務的數據產業集團,集團已成為上海城市數據資源基礎治理的「壓艙石」,圍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及生態完善多維佈局,躋身國內數據要素匯聚、供給、配置及市場化開發利用的「第一方陣」,正以堅定步伐向着世界一流數據要素型企業的目標闊步前行。

浚源

打通數據源流,構築要素流通新底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數據要素的價值釋放,離不開堅實的基礎支撐。

黃浦濱江蜿蜒東流,望達路畔樓宇矗立,上海數據集團便紮根於此。站上大廈觀景臺,江面上往來船隻絡繹不絕,江水奔湧永不停歇——這景象恰似瞬息萬變的海量數據,唯有在安全有序的流動中,才能釋放出難以估量的價值能量。

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標誌着大數據戰略正式上升爲國家戰略;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發佈,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首次寫入中央文件,為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按下加速鍵。

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等數據融合應用場景中,公共數據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原料。然而,數據要素的市場化配置,既需要市場主體的自發參與,也需要政府層面的主動佈局——「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協同發力,才能更好地衝破藩籬,打通數據流通的堵點。

「很多單位手握數據卻不敢開發,開放的數據用不上、有用的數據不開放,導致數據的社會化價值難以充分釋放。」曾有行業專家指出,公共數據交易市場仍需進一步培育,大量數據仍有待激活。

上海數據集團的成立,正是上海打造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核心載體的關鍵一招。以集團為抓手,上海進一步加快公共數據與國企數據的要素化進程,讓「沉睡的數據」變為「活躍的資產」;同時帶動社會數據的匯聚融合,以市場化運作方式向社會輸出數據價值,在國家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的浪潮中,打造出一家立足上海、輻射長三角、服務全國的數據領域領軍企業。

根據上海市委、市政府對上海數據集團的功能定位,集團重點佈局四大業務板塊,致力於成為數據基礎設施運營商、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機構、數據產業生態構建者和數據安全守護者。四大板塊協同發力,打造全國領先的數據運營範式與創新生態,努力代表上海在數據價值釋放上為國家「試製度、測壓力、探新路」。

事實上,僅靠公共數據,遠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與城市治理的複雜場景。上海的數據資源種類豐富、總量龐大、應用場景多元的特點——當公共數據與社會數據實現「雙向奔赴」,往往能產生「1+1>2」的融合效應。

集團數據資源部(數據運營部)副總經理高曉麗介紹,在上海數據集團成立前,上海已率先探索公共數據的社會化開發利用,但受限於體制機制尚未成熟,仍難以滿足社會機構與市場主體的迫切需求,數據價值釋放的「藍海」仍待開拓。「以醫療健康領域為例,脱敏后的大數據一旦與行業數據融合,便能在藥物研發、疾病輔助診斷、醫保資金精準利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今,以公共數據為牽引,上海數據集團正加快推進公共數據與教育、衞生、交通、文旅等行業數據及社會數據的資源整合,為經濟發展注入「數據活水」。

「原先的數據流動,缺平臺、缺機制、缺模式,就像‘無舵之舟’,在種類繁多的各類數據中,真正實現有效治理、充分應用的佔比還很低。」集團首席數據官沈可坦言,集團為數據的授權運營打造了平臺、機制和業務模式,「讓數據的流動真正形成了閉環。」

近年來,上海數據集團進一步加快公共數據與各類社會數據的匯聚、流通、開發利用步伐——通過整合相關數據業務,佈局長三角數鏈(上海)網絡基礎設施有限公司、上海浦江數鏈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運營主體,以及上海智能算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庫帕思科技有限公司2家參股企業。這種「化零為整、攥指為拳」的佈局,以高起點、高站位構建起協同優勢,為數據要素流通築牢了實體支撐。

在數據運營層面,上海數據集團主要承擔上海市公共數據的授權運營工作,同時積極匯聚企業數據、行業數據及其他可合規流通的數據,成為上海市主要的數據資源與數據產品供應商。通過為各類市場化主體提供服務,集團實現了多源數據的融合治理與開發利用,並深度參與上海市重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及數據產業投資。具體而言,集團聚焦數據採集存儲、加工處理、交易流通等核心產業,同步推進數據基礎設施運營、數據供給及治理、大數據增值服務、數據產業生態圈構建,形成「全鏈條」的數據服務能力。

保障數據安全是激發數據活力的根本前提。為此,數據集團構建了一套覆蓋「數字身份、可信流通、商用密碼、合規評估」的全流程數據安全保障體系,為數據全生命周期安全可信閉環提供支撐。通過融合PKI/CA、區塊鏈、分佈式數字身份技術,集團打造出集KYC(客户身份驗證)、身份鏈基礎設施、分佈式數字身份(DID)服務、數字卡包於一體的新一代可信數字身份服務能力,可提供覆蓋全國700多萬家企業和2.18億個人的統一身份認證服務——如同為數據流通裝上了「安全鎖」。

「我們是邊探索邊實踐,在國內和國際範圍內都沒有可供借鑑的經驗,希望可以為國家實施大數據戰略先行先試、積累經驗。」上海數據集團成立之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吳建雄便提出這樣的願景。三年來,隨着各板塊業務的持續深入,集團一步一個腳印,成功探索出一套數據作為要素參與資源配置的「上海方案」。

在數據基礎制度研究與標準體系建設方面,集團同樣成果豐碩:開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價格形成機制、數據計量標準體系等多項制度課題研究,其中《關於建議加快研究推進數據計量標準體系建設的提案》入選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重點提案;積極參與全國數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區塊鏈和分佈式記賬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組織建設,牽頭和參與45項國家與地方標準制定,為數據要素流通「立規矩、定標準」。

潤城

賦能超大城市,繪就智慧治理新圖景

為政之要,在於利民;興業之基,在於賦能。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同時,上海數據集團始終牢記國企的責任定位,將自身發展深深融入上海城市發展的脈搏,以數據之力賦能上海經濟社會發展與城市治理升級。

作為加速崛起的國際金融中心,上海正以開放之姿持續提升全球競爭力與影響力,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升金融服務質效。上海數據集團則以「數字徵信」為切入點,持續做強相關業務,為上海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注入數據動能。

在特色徵信平臺建設運營方面,集團針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三大領域打造專屬服務載體,為金融機構提供智能合規的產品解決方案。其中,綠色金融服務平臺整合超9億條數據,聯動多個部門,既支持綠色項目認定與綠色債券發行,又開發了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服務,目前已接入十余家保險公司,服務521家企事業單位投保,總保額超28億元。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則建成含30萬家企業的上海科技企業數據庫,研發科創能力評分、企業人才智觀等產品。比如,「智慧知產貸」通過科創企業數據為銀行提供支撐,惠及數十萬科創企業。

在普惠金融領域,集團建設運營的普惠金融3.0服務平臺與普惠金融顧問平臺,已服務本市33家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融資「搭橋鋪路」。「平臺可支撐線上貸款‘秒批秒貸’,核心在於我們為金融機構提供了16大類公共數據的調用服務——截至目前,已通過數據支撐信貸額度約6800億元。」集團旗下上海市聯合徵信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良貴揭示了平臺高效運轉的「密碼」。

場景金融聯合運營業務,是集團賦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新突破點。集團旗下上海數據集團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丁聰介紹,公司首創「一鏈數融」「一網通貸」模式,於去年9月發佈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平臺。該平臺定位為「金融服務與場景的數字連接器」,提供「一鍵申請」「智能匹配」服務,助力金融服務從「單點服務」走向「場景化滲透」。目前,平臺已幫助近10家金融機構對接航旅縱橫、錦江荃、閩政通等場景平臺,累計支持金融機構授信超5億元、放款突破1億元,讓金融服務嵌入百姓生活與企業經營。

此外,公司還立足上海、服務全國,基於上海市公共數據及相關部委公共數據,開發超過150個公共數據產品,服務近130家金融機構;累計數據調用近5億次,支撐普惠金融授信超1000億元,讓上海的「數據經驗」惠及全國。

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應用,不僅改變了產業形態,更深刻重塑着政府的治理方式。

近年來,上海主動順應數字技術發展趨勢,持續推進城市治理數字化、智能化,夯實城市數字底座。從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到城市運行「一網統管」,一系列數字化探索實踐,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兩張網」的諸多實踐應用背后,都有集團旗下上海大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的深度參與。

去年,上海成功經受多次颱風考驗,其中包括1949年以來登陸上海的最強颱風「貝碧嘉」。防汛防颱的關鍵時期,由大數據股份打造的視覺中樞平臺發揮了「千里眼」「順風耳」的關鍵作用,保障全市各級單位超過17萬余次視頻調閲,為指揮決策提供了實時、精準的視覺支撐。

「在今年全市防汛防颱工作中,我們依託‘模都封面’全新升級的城市多模態大模型,努力實現從‘看得見’到‘看得懂、會預警’的跨越。」上海大數據股份總裁傅行曉介紹,公司創新構築符合上海超大城市治理複雜系統的城市多模態大模型,助力上海城市治理實現態勢感知、趨勢研判、資源統籌和人機協同,讓城市治理者在最早時間、以最小成本,解決最突出問題,取得最佳綜合效益,從而高效處置一件事。

目前,「模都封面」大模型的視覺中樞已實現全市範圍內50萬路以上政務視頻資源接入,區級及以上政務視頻平臺聯網總數超過30個,完成全市16個區、216個街鎮視頻指揮「看得見」全覆蓋,支撐上海率先實現「一網統管」三級體系多級應用,形成全市視頻資源「跨區域、跨層級、跨行業」的高效聯動格局。

自2022年陸續交付以來,視覺中樞平臺已在上海全市20個以上市區兩級委辦單位投入「實戰實用」,日均視頻調閲次數高達30萬余次。同時保障支撐了節假日、進博會、大型賽事活動和防汛防颱等超過100次重大專項活動的指揮協調工作,成為城市治理的「核心助手」。

視覺中樞還接入超過200類視覺數據協議,全面兼容主流500種以上AI算法——它正加速構建「視覺大生態」,服務於數字經濟、數字治理和數字生活;以海量視覺數據為基礎,重點構建跨域視覺數據隱私計算、視覺應用服務鏈和超大規模多模態數據融合處理等「新勢能」,為城市治理持續注入「智能力量」。

在社區治理領域,數據同樣發揮着賦能增效的重要作用。以羣租管理為例,以往依靠人工走訪排查、市民熱線投訴的方式,不僅效率低,還往往陷入被動。如今,大數據股份通過對脱敏后不含個人信息的公共數據與社會數據進行融合分析,可實現對疑似羣租情況的「自動研判、精準定位」,幫助基層管理方「優先處置、靶向治理」,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與治理精度。

領航

服務國之大者,競速價值探索新賽道

國之大者,當爲己任。上海數據集團始終將服務國家戰略作為首要任務,以「先行者」姿態積極參與構建國家數字競爭力。

當今世界,區塊鏈已成為科技競爭的戰略高地,各國均在加速佈局未來互聯網生態。在此重要戰略機遇期,上海數據集團主動作為、持續發力,抓緊構築區塊鏈產業發展的競爭新優勢,全力打造區塊鏈領域的「國家隊」。

當前,上海數據集團正構建以「區塊鏈+隱私計算」技術為核心底座,具備「數據鏈接匯聚、可信流通、加工治理、場景應用、安全高效運營」五大核心能力的一體化數據基礎設施。

集團着力建設的國家級區塊鏈網絡上海樞紐,已完成1200台專用硬件設備組網,形成國內規模最大的區塊鏈專用硬件集羣;同時打造了分佈式數字身份、可信數據存證、同構異構跨鏈、鏈上數字人民幣服務等20余項共性服務能力。通過可信存證中心,集團已對接國家相關部門及企業等20余家場景方,上鍊高價值數據超520萬條;同時推動超200家鏈主單位上鍊用鏈,完成政務側和市場側80余個場景的應用落地,讓區塊鏈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戰場」。

依託上海城市級區塊鏈數字基礎設施「浦江數鏈」,小到居民區業委會投票決策的「透明化」,大到航貿數據金融賦能、製造業碳足跡計算的「精準化」,千行百業均可通過建鏈上鍊、聯鏈成網,入駐這一去中心化的城市級數字底座,讓數據在安全交互、可信流通中不斷釋放新價值。

東浩蘭生國貿集團依託「浦江數鏈」打造的「智貿鏈通」出口退税區塊鏈平臺,便是技術賦能企業的生動案例。「傳統的出口退税流程手續煩瑣,且存在人工操作失誤和人工干預風險,常常會陷入一種無奈的‘循環’——税務部門擔心退税欺詐,不斷強化審覈,出口企業則因為退税結算周期長,飽受資金周轉壓力。」該集團業務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坦言。

「智貿鏈通」的創新之處,在於鼓勵合作伙伴在共識基礎上「齊齊上鍊」——退税訂單涉及的原料採購、生產、貿易、物流、出口報關、退税六大階段21組業務數據,均在鏈上存證留痕。依託區塊鏈「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透明化」的特性,税務部門可一鍵調閲數據,對訂單真實性的審覈效率大幅提升;出口企業從申請到完成退税的時間,縮短至原來的十分之一。這一應用不僅破解了行業痛點,更在我國出口退税領域開創了新型生產關係,樹立了標杆樣板。

2023年以來,上海數據集團與中遠海運、招商局、工商銀行等央企及金融機構攜手,共同組建航運貿易數字化合作創新聯盟,並打造「航貿鏈」作為核心數據基礎設施,支撐港航運行、物流運輸、金融服務等重點場景,持續推進航貿數字化擴圍、提質、放量。目前,「航貿鏈」已接入超80萬家鏈上企業,覆蓋航運、貿易、金融全鏈條,交易規模突破12萬億元;同時整合9家部委和央企數據,構建起跨領域的數據協同生態。其中,電子放貨、大宗商品交易、離岸貿易等重點場景已成功落地,僅離岸貿易金額便超1300億元。

今年,依託「航貿鏈」,浙江自貿試驗區舟山片區離岸貿易服務平臺與上海跨境通平臺實現「數據互聯」——通過對接全球主要船運、港口、空運等基礎數據,平臺可高效覈驗離岸貿易企業單證真實性。以往需約兩天的審覈流程,如今縮短至30分鍾以內,有效破解了「單證追溯難、銀行覈驗慢」的行業共性痛點。

上海有色網金屬交易中心的「有色安心鏈」,則通過連通倉庫、銀行的業務節點,利用區塊鏈「難以作假」的特性實現倉單數據真實可信存證,吸引千余家企業參與,為大宗商品貿易融資「保駕護航」。「下一步,我們希望依託航運貿易數字化合作創新聯盟走出市場化的道路,搭建大宗商品、離岸貿易、全球供應鏈服務平臺,打造一個全球領先的航運貿易可信數據空間,促進航貿數據的全球可信流通,提升全球航運貿易數字化水平。」集團副總裁呂鋒的規劃,這樣勾勒「航貿鏈」的發展藍圖。

在數據流通的實際操作中,供需雙方的顧慮常常成為無形枷鎖:數據供給方擔心數據被超範圍使用,甚至惡意泄露,如同「揣着寶貝不敢示人」;數據需求方則對數據來源合規性、質量穩定性心存疑慮,好比「面對食材不敢下鍋」。信息不對稱、數據目錄與格式不統一等問題,也常常阻礙數據要素的高效流通利用。

要真正實現數據「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保安全」,打造一個各方認可的「可信數據空間」作為數據流通的基礎設施,成為行業共識與迫切需求。

今年,「上海城市可信數據空間」初步建成,通過制度、技術與規則的綜合應用,為數據流通應用建立信任,精準解決各類用數主體「供數不順暢」「用數不放心」「流動不可信」等堵點問題。目前,該項目已成功入選國家數據局首批城市可信數據空間創新發展試點項目,開通的數十個子空間,其接入連接器數量、實際數據流通業務數量均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依託上海統一數據基礎設施和國家區塊鏈樞紐的賦能,城市可信數據空間能顯著地提高數據流通過程中的可信度,大幅度降低各行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數據流通、利用、開發的門檻。」集團首席數據官沈可説。

目前,部分企業與行業已率先開展探索,驗證了可信數據空間的實用價值。例如,面向醫藥領域開發的可信數據空間,不僅能通過中藥全流程溯源讓老百姓「用上放心藥」,還能延伸出中藥供應鏈融資等增值服務,實現「一空間多賦能」。

「這麼多年來,互聯網公司一直在做的事就是挖掘數據價值,而且很早就已經起步了。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國家隊’似乎有些后知后覺。」集團首席技術官蘇光牛看來,相比於互聯網公司,數據集團作為國企,在挖掘數據的商業價值之外,更注重發揮數據的社會效應,「淺層的數據,目前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發掘利用,但深層的數據發掘程度還有限,我們就要做這樣的事,去‘啃難啃的骨頭’。」

聚力

強化黨建引領,激活創新發展新動能

欲築室者,先治其基;欲行遠者,先固其本。黨建是國企的「根」與「魂」,人才是發展的「源」與「流」。上海數據集團業務版圖的持續拓展與創新實踐的紮實推進,離不開堅強的組織引領與高素質人才隊伍的支撐。

目前,上海數據集團已鏈接包括國家部委、外省市、央國企、社會企業等超過100家的數據資源,聯合155家企業開發了132個數據產品。集團構建的「數據源共同體」與「數據應用生態圈」已初具規模並持續擴大,進而不斷釋放數據價值、激發數據潛能、保障數據安全。

上海數據集團始終堅持將黨的建設深度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主業高質量發展。在集團黨委的堅強領導下,一支年輕化、高學歷、專業化人才隊伍逐步組建起來。自2023年3月啟動首次大規模市場化招聘以來,集團持續引入高層次人才,其中來自互聯網大廠等頭部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近450人;目前集團員工總數達1600余人,平均年齡僅35歲。其中,有8人入選東方英才計劃,近30人獲得各類國家及市級榮譽,多個集體和個人榮獲「全國巾幗文明崗」「上海五一勞動獎狀」「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等稱號。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這羣年輕人提供了施展才華、成就夢想的廣闊舞臺。

「未來,上海數據集團將繼續錨定世界一流的數據要素型企業的建設目標,搶抓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縱深推進、數據領域快速發展、‘人工智能+’行動深入實施等戰略機遇,充分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集團投資總監、戰略發展部總經理李荃説。

據悉,集團的未來規劃將圍繞五大核心方向展開:一是「強基礎」,堅持統籌謀劃,建強國家級區塊鏈網絡上海樞紐、可信數據空間、數據開發利用平臺等數據基礎設施,夯實數據安全底座,打造數據安全高效流通利用的「堅實根基」;二是「釋價值」,充分發揮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的經驗與能力優勢,推動公共數據及多源數據開發利用,引領數據價值「最大化釋放」;三是「促創新」,堅持科技引領,推動數據要素與人工智能技術「雙向賦能」,以數智技術創新驅動產業創新,培育「活力充沛」的產業生態;四是「聚人才」,堅持人才強企戰略,打造數據領域「人才高地」,持續提升集團核心競爭力;五是「立標杆」,強化數據基礎制度的創新策源與實踐,努力代表上海在數據領域為國家「試製度、測壓力、探新路」。

上海數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吳建雄表示,「下一步,集團將進一步優化戰略定位,進一步明確主責主業,創造數據來源豐富、處理能力強、應用場景廣、使用價值高、治理體系完善的數據流通應用新範式,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價值」。在服務「五個中心」建設中進一步發揮數據作用、擴大數據效應、釋放數據價值,打造數據流通的上海模式,為賦能千行百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的動力。

這是數據的時代,更是奮鬥的時代,數據集團生逢其時,當不負其時。接過這一棒、跑好這一棒,在科技創新、「數」潤萬物的新賽道上奮力拼搏、加速奔跑,立志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洪流中的「先行者、奮進者、搏擊者」,以數據之智書寫城市發展與國家創新的新篇章。

原標題:《浦江潮湧數有為 乘風起航正當時》

欄目主編:崔家琛 文字編輯:徐卓人

來源:作者:卓凝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