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十位離職華為的「天才少年」

2025-09-28 19:51

Jay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聚是「天才少年」,散是滿天星。

説「天才少年」不可謂不貼切。這個在華為最艱難時期被推出的人才計劃,一度備受矚目,一度千金市骨,一度吸引了最具才華和實力的中國年輕人奔赴松山湖——華為公司總部辦公所在地。

但人如流水,有來有往。特別是在AI技術爆發的新周期里,「天才少年」開始四散江湖,成爲了中國AI浪潮里的滿天繁星。

有人創業,有人重返高校。

隨便一盤點,就有10位身處江湖的華為天才少年。

聚是「天才少年」,散是滿天星

根據公開資料,目前天才們有兩個比較引人注目的就業方向——創業派和高校派

△華為「天才少年」去向一覽表 △華為「天才少年」去向一覽表

咱們先從創業派説起。

「稚暉君」彭志輝

先來看看彭志輝,他在2020年通過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加入華為,負責華為昇騰計算產品線全棧研發。

在華為期間,彭志輝曾被任正非在演講中表揚,稱其是「華為創新的動力」

但2022年底,彭志輝選擇辭去了200萬年薪的工作,成爲了智元機器人聯合創始人和CTO。

除了彭志輝外,智元里的創始人團隊中還有不少華為系離職高管。

1、智元董事長兼CEO鄧泰華,曾任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計算產品線原總裁。

2、智元COO邱恆,曾任華為中國政企業務CMO。

3、智元營銷副總裁姜青松,曾任華為P&S解決方案產品管理部部長。

如今,智元機器人構建了「遠征、精靈、靈犀」三大機器人家族,並在今年上半年與宇樹科技共同中標中國移動1.24億元人形機器人採購訂單。公司預計今年全年出貨量將到數千台。

資本市場對智元機器人的前景也非常看好,截至目前,智元機器人已完成了11輪融資,光今年就有3輪。

2025年3月,智元機器人獲得了由騰訊領投的新一輪融資;2025年5月,京東、上海具身智能基金參與了其新一輪融資,上汽等多家老股東進行了增資;2025年8月1日,智元機器人再次宣佈新融資,本次由LG電子、韓國未來資產集團聯合領投。

那麼,作為智元機器人的CTO,彭志輝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彭志輝本科和碩士均就讀於電子科技大學,2018年畢業后,他加入OPPO研究院I實驗室擔任算法工程師。

除了能鼓搗算法,志輝在自媒體上也多多少少有點天賦。

他的B站賬號「稚暉君」曾發佈了多條自制機器人的演示視頻——能給葡萄縫針迷你機械臂,裝配了自動駕駛的自行車,硬幣大小的迷你Linux電腦——播放量均在百萬以上

尤其是自動駕駛自行車,這一視頻在b站的播放量超過500萬次,連「Java之父」James Gosling和任正非都給他點贊

任正非對他的視頻印象很深刻,還在一次座談中專門拿來當案例:

對於2012實驗室,公司從未給過你們過多約束。比如,有人研究自行車的自動駕駛,公司沒有約束過他。我們要生產自行車嗎?沒有啊。這是他掌握的一把「手術刀」,或許以后會發揮什麼作用,產生什麼巨大的商業價值。

James Gosling在推特上也難掩對這一發明的欣賞:

我雖然看不懂中文,但我看得懂工程,自動駕駛自行車做得太好了。

作為「天才少年」計劃的一員,稚暉君算是大眾知名度最高的一位了,畢竟不是誰都能成為嗶哩嗶哩百大UP主的,而且還是靠硬核創新。

陳源培

接下來是00后的陳源培,他也通過了華為「天才少年」計劃的考覈,但並無資料表明他在華為的工作內容。

2024年,陳源培與王啟斌和柴曉傑聯合創立了靈初智能

靈初智能致力於打造一雙「會思考的手」。作為聯創,陳源培主要負責技術研發和場景側的相關策劃,他重點關注商業化和技術的協調,旨在做出一個商業閉環的項目。

目前,靈初智能推出了Psi-R0、Psi-R1等核心模型,讓機器人可以在開放環境下自主推理執行靈巧操作任務。

光説模型你也許還不太熟悉,但今年WAIC上那款被人圍觀的麻將機器人,就是靈初智能的。

2024年11月,靈初智能天使輪獲得高瓴資本、藍馳創投領投,值得一提的是,稚暉君創辦的智元機器人也是靈股東。這之后,靈初智能加入了英偉達的Inception計劃,成爲了老黃朋友圈的一員。

誰能想到,如今為靈初智能猛搓模型的陳源培,本科專業居然是土木工程。

陳源培本科就讀於華南理工大學,大二時,陳源培參加了一場RoboMaster的機器人比賽,自此一發不可收拾。而且,爲了能有更多時間琢磨機器人,他甚至願意翹掉土木工程的課自學機器人。

比賽鍛鍊的是工程能力,陳源培希望追蹤更多前沿領域,自己動手做科研。於是,他碩士去了北大,跟隨楊耀東教授研究了一年的靈巧手。此后,陳源培出國繼續深造,以斯坦福訪問學者身份跟隨AI教母李飛飛進行研究

當被問到為何沒有繼續在美國讀博,而是選擇回國創業時,陳源培給出了三點理由。

1、具身智能本質上還是工科,需要足夠的資源和強大的團隊才能做好。學校更多還是前沿探索,想要做一個真正能走進千家萬戶的產品還得在工業界里。

2、現在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AI沒有論資排輩,本質上是技術驅動,每個學習能力強的人都有機會,國家也比較支持硬科技創業。

3、可能是我是廣東人,吃不慣國外的東西,覺得生活太痛苦了,哈哈。

看來,還是國內的飯菜更對中華寶寶的胃口。

季宇

再來看看季宇,作為華為「天才少年」成員,季宇加入了華為海思部門,主要從事AI芯片編譯器設計與優化,負責多個昇騰編譯器項目。

2023年,季宇從華為離職,聯合創立行雲集成電路,擔任CEO,核心團隊成員大多都來自清華大學及全球頂尖芯片公司。

行雲的CTO余洪敏曾擔任華為海思車載昇騰芯片的總負責人,除此之外還主導過多款先進工藝數據中心芯片的架構、設計實現和量產部署。

行雲聚焦大模型推理芯片研發,旨在推動AI時代的計算機形態重構,實現大模型基礎設施的微型機化。

季宇認為,大模型的落地受制於「高固定成本+較高邊際成本」的成本結構,但當算力成本削薄至消費級水平時,AI便會迎來類似信息產品邏輯的超高速爆發期

今天所有AI商業化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困境,都可以在「大型機作為PC產業和互聯網產業的載體這一假設」下找到參考。

2025年4月,行雲推出全新大模型推理一體機「褐蟻」,最低售價14.9萬元,支持跑滿血版DeepSeek R1/V3大模型,對話速度最高達28token/s,並適配阿里Qwen3系列等主流模型。

行雲是目前國內AI芯片賽道的有力競爭者。2024年末,行雲連續完成總額數億元的天使輪及天使+輪融資,智譜AI也是股東之一。2025年8月,行雲再次獲得1670萬戰略融資。

季宇通過競賽保送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后獲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學位,研究方向聚焦體系結構、AI芯片。求學期間,他曾發表多篇頂會論文及頂級期刊Nature的正刊論文,並獲得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優博獎。

王乃行

王乃行也是華為「天才少年」之一,曾在華為從事AI算力芯片相關的研究工作。

王乃行的創業動機可以説是被老美生生「掐」出來的。

2019年,在美國大規模科技制裁的黑暗時期,王乃行任職於美國西門子EDA公司,這讓他以第二人稱視角深刻感知到被人卡脖子的窒息感。

因此,王乃行前往了彼時中國最慘烈的戰場——松山湖。在華為四年中,王乃行專注於工業軟件研發,致力於解決「卡脖子」難題。

2022年底,GPT時刻來臨,王乃興敏鋭地察覺到了高性能算力優化這一戰略高地——傳統EDA廠商僅關注芯片峰值性能,而忽視了芯片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健康管理與能效協同。

2023年前后,大模型崛起推動AI產業爆發,算力基礎設施的系統性優化成為全球科技企業的戰略高地——傳統EDA、服務器廠商僅關注芯片峰值性能,而忽視了芯片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的健康管理與能效協同。

王乃行認為,芯片全生命周期管理(SLM)正是解決這一痛點的關鍵,於是從華為離職,作為CEO創辦了博思

博思芯宇核心研發團隊來自於華為海思和中科院計算所,公司研發團隊85%以上成員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其中博士佔比超過25%。

王乃行將博思芯宇定位為AI算力底座全生命周期管理引領者,理念是通過數據驅動的方式,為AI算力芯片系統提供涵蓋芯片健康監測、能效優化、可靠性提升等方面的芯片SLM解決方案。

2024年11月,博思芯宇完成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浙江華睿投資與啟迪之星創投聯合投資。

丁文超

還有丁文超。2020年9月,他以華為「天才少年」身份加入華為車BU,擔任預測領域技術專家。

作為華為第一代智能駕駛系統的核心技術專家,他主導了華為ADS1.0及ADS2.0智能駕駛系統的端到端決策網絡研發,貢獻了業界領先的智能駕駛預測方案,該方案廣泛應用於北汽極狐、長安阿維塔以及問界2023智駕版等量產車型。

2023年1月,丁文超重返學界,到復旦大學擔任青年研究員及集羣機器人系統實驗室(Magic Lab)負責人。在此期間,他從0到1搭建了復旦大學首個人形機器人項目「光華一號」。

但僅僅2年后,2025年2月,丁文超再次出山,聯合創立了它石智航,擔任首席科學家。

它石智航聚焦具身智能,開創了Human-Centric具身數據引擎及空間感知與推理決策一體化具身大模型,旨在構建可信賴的超級具身智能系統。

與智元一樣,它石智航身上同樣深深烙印着華為基因。而且,如果説智元是業務高管集結,那它石智航便是技術大牛如雲。

董事長李震宇早年在華為從事網絡技術研發,獲得過華為最高榮譽嘉獎,后擔任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掌管百度阿波羅自動駕駛事業羣多年。

CEO陳亦倫,先后任職大疆機器視覺總工程師、前華為車BU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智能機器人方向首席科學家,是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的產業領軍人物。

首席架構師陳同慶,清華大學博士,國家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空間感知首席技術專家,亦是量產工程化大神,華為ADS智能導航部部長,內部外號「兵王」。

首席戰略官Vincent,也曾在華為任職,技術出身,還是一位連續創業者。

雖然它石智航今年3月纔對外亮相,但出生便含着金鑰匙,目前融資累計金額已超2.4億美元。2025年3月,它石智航完成1.2億美元天使輪融資,創下當時中國具身智能行業天使輪最大融資額紀錄,時隔四個月,公司又完成1.22億美元天使+輪融資,由美團領投。

丁文超本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為自主導航、機器人、計算機視覺。博士期間,他開發的自動駕駛決策框架EPSILON曾被多家企業作為參考架構。

黃青虯

天才創業組的最后一塊拼圖是黃青虯

黃青虯是名在華為智駕攻關戰中戰功赫赫的天才少年。加入華為車BU后,黃青虯負責激光雷達感知算法,並參與研發了業界第一個部署車規級激光雷達量產車型——搭載華為智駕的極狐汽車。

經此一役,華為始終屹立在激光雷達算法的金字塔。

不過,黃青虯聽説也將離職華為開始創業,且方向是具身智能。

黃青虯從小就是學霸,高考時以692分(全省40名)考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本科期間作為隊長帶領清華大學「火神機器人戰隊」獲得RoboCup(機器人足球世界盃)第四名。

本科畢業后,他進入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被譽為「計算機視覺界黃埔軍校」)攻讀博士,研究方向為AI技術對電影的結構化解析。

期間,他收搭建學術界首個大型電影數據集MovieNet,樣本高達十幾萬部電影。

看完了身體力行的創業小組,再來看看選擇回到技術前沿繼續耕耘的學術派天才組。

周滿

第一位是周滿

2021年博士畢業后,周滿通過華為「天才少年計劃」面試,進入華為后,他主要研究方向為智能終端安全、無線系統安全等,致力於解決智能設備中的身份認證、感知通信安全等問題。

2024年,周滿離開華為,加入華中科技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擔任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回看周滿大佬的科研之路,簡直是夢想中的「人生模擬器」。

2012年,年輕的周滿考入武漢大學信息安全專業。剛進學校,他便展現出卓越的學術潛力,大二時便進入王騫教授團隊開展研究,科研從此成為周滿生活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

本科階段,他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CM MobiCom 2016(國際無線網絡頂級會議)發表論文,刷新武漢大學在該會議零的記錄。

2016年碩博連讀后,他聚焦無線系統安全與智能系統安全方向,累計在各類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發表10篇論文,申請7項發明專利。

對於科研,周滿有異於常人的堅持——當科研與娛樂衝突時,他情願犧牲部分娛樂時間,專注於研究。

做科研沒有捷徑,只能靠平時持續不斷地努力鑽研。

不得不説,大佬之所以能成為大佬,不是沒有原因的。

任宇翔

第二位大佬叫任宇翔

2021年博士畢業后,他通過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加入華為2012實驗室中央研究院,擔任圖計算高級研究員。

在職期間,任宇翔憑藉出色的研究與工程能力,獲得多項榮譽,包括華為2012實驗室總裁獎、終端雲服務總裁獎、公有云業務部總裁獎。

2025年,任宇翔離開華為,加入南京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擔任助理教授、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目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圖計算、AI4S、多模態科學大模型、端側Agent等,在TKDE, ICDE, NeurIPS, AAAI和KDD等期刊和會議論文集上發表論文三十余篇,其中一作&通訊二十余篇。

任宇翔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碩士畢業於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博士畢業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導師為Jiawei Zhang教授。

徐科

下一位天才同樣是南京大學的學子,名字叫徐科

2021年1月,徐科以「華為天才少年」身份加入華為雲,擔任助理首席數據科學家。

在職期間,他作為主要創始人蔘與打造了華為雲首個BI數據智能雲服務DateArts Insight,貢獻了業界領先的數據可視分析與BI Copilot方案,該系統已賦能工商銀行等50余家行業客户,重構了企業數據驅動決策鏈。

和校友任宇翔一樣,徐科於2025年離開了華為,迴歸了母校南京大學,加入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擔任準聘副教授。

迴歸母校時,面對「天才少年」的光環,徐科幽默地打趣道:

天不天才不肯定,但是少年肯定不是少年了。

徐科的研究領域聚焦於大數據智能分析及可視化,旨在通過高階智能算法挖掘龐大數據背后的價值,降低普通人應用數據的門檻。他累計在IEEE TVCG等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0余篇,申請專利十余項。

徐科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2019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后,他曾在紐約大學VIDA實驗室、哈佛大學視覺計算小組、微軟亞洲研究院等機構工作。

邵典

最后一位是邵典,但這位天才在華為的履歷比較神祕,沒有太多華為信息。

邵典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隨后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師從深度學習與計算機專家林達華教授,此后於2021年加入華為天才組。

2023年1月,邵典結束在華為的任職,加入西北工業大學無人系統技術研究院擔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聚焦於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新型傳感等領域。

雖然是天才,但邵典其實非常平易近人,在研究生招生時,邵典發佈了一份《不正經招生指南》,並在其中自稱「長相可愛、圓臉顯小」,因此在互聯網走紅。

量子位掰着手指頭這麼一數,發現共有10名天才離開了松山湖。在這10名新晉的一代宗師里,6名選擇了自己創業,4名迴歸了學術前線。

但儘管撕下了天才少年的標籤,大佬們仍然在以各自的方式活躍在行業最前線。

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始末

看完10份「閃瞎眼」的大佬履歷,不禁感嘆華為強大的生源。不過,這麼多鳳毛麟角的人物,華為到底是從哪挖來的?

2019年,任正非發起「天才少年」項目計劃,劍指在智能聯接、基礎研究、智能終端、雲計算、智能汽車和數字能源等六大領域打造界級的華為標準,項目口號是「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

任正非在會議上講到,這是「拖着世界往前走」戰略的重要一環。

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鰍」一樣,鑽活華為的組織,激活華為的隊伍。

更重要的是,華為還開出了一個讓人無法拒絕的條件——這些天才少年通過參加爲期一年的培訓和實踐后,年薪平均可達上百萬元

不過,按照任老的説法,「天才少年」主要用於入職的定級定薪,進入華為后,這個稱呼也就沒有了。

按照彼時計劃,「天才少年」的薪酬分為三檔,最高檔為182萬-201萬元,第二檔為140.5萬-156.5萬元,第三檔為89.6萬-100.8萬元。

待華為公佈瞭如此豐厚的薪資待遇后,輿論頓時轟動,「年薪百萬」「寒門逆襲」等標籤引發社會熱議。

光是聽着就讓人心動,那麼,想要加入這支隊伍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

雖招聘公告上本身沒什麼硬性要求,也沒有限制學歷和學校,但「天才少年」的考覈流程相當嚴苛,包括3輪技術面試、專家面試、主管面試、技術副總面試、總裁面試,一共7輪,最終篩選出來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入選名單公佈后,也證明大部分入選者其實都是名校應屆博士畢業生,並且在學校期間就已經解鎖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成就。

事實證明華為慷慨的百萬年薪的確沒有白給,從2019年到2022年,雖然總共僅有20位「少年英雄」入圍該計劃,但卻做出了許多顛覆性的成果。

2019年加入的鍾釗,僅用不到1年時間就實現業界首個AutoML大規模商用推動華為手機影像能力大幅提升

同樣是2019年加入的左鵬飛,在MemArts項目中構建內存服務層作為高速中轉站,為華為節省了上億元存儲成本,還讓AI訓練數據讀取性能提升了1-2個數量級。

看到華為天才少年項目取得了如此亮眼的成績,各家大廠也紛紛效仿——如字節Top Seed、阿里星|螞蟻星、騰訊青雲、百度AIDU、快手Star、美團北斗、小紅書REDstar、京東TGT…

不過,隨着參與者的增多,天才少年的光環也慢慢黯淡下來,沒有2019年那麼耀眼了。

就連最早的一批天才也未能逃出時代的車輪——那些顆在華為種下的天才種子,待茁壯成長為參天大樹后后,卻彷彿商量好了似的,紛紛選擇離開了老東家。

2023年,任正非曾在上海交通大學的一次講座上對天才少年的離職做出過迴應:

我們不能壟斷人才,員工想出去創業或到其他公司去,人盡其才,發揮他的價值。我們對人才機制也有反思,比如有些人進入公司以后,沒有很好發揮他的長處,就等於浪費他的青春。

當然,有人的青春可能會在離開華為后實現更大價值,但更早之前,更多人的青春卻在與華為的雙向奔赴中,寫在了中國科技發展史冊中。

同樣是應屆畢業,同樣是如今「天才少年」的年紀……即便當時沒有「天才少年」的名頭,但他們何嘗不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天才少年?

人太多,掛一漏萬,但最大眾耳熟能詳,或者現在位列華為高位的有很多。

One More Thing

一位是余承東。

1993年,24歲的余承東從清華畢業,加入華為,成為第一代數字程控交換機工程師。

2010年,41歲的他揮師終端戰場,成就了華為面向消費者業務的全新局面,華為手機也一度成為與蘋果、三星三分格局的中國手機品牌。

后來在智能汽車浪潮中,又以「鴻蒙智行」之勢,率先完成了問界的標杆打造,真正讓華為站穩了汽車工業站穩陣腳。

在2025入職華為32年紀念時刻,他引用了同事對他的評價:

眼中有光,心中有火。以少年意氣入世,攜家國情懷出征。三十二年,攻無不克。巔峰之上,再上巔峰。

余承東算是站在臺前的例子,但也有人站在幕后。

比如現任華為半導體業務部總裁何庭波

1996年,27歲的何庭波成了華為的一員,接到的第一項任務便是設計光通信芯片。

當時,她與負責產品開發的高戟需要共用一套儀表,兩人常常為爭奪設備的使用權「大打出手」。最終,他們達成了「白天何庭波調試,晚上高戟調試」的君子協定。

2004年,任正非敏鋭地察覺到了自研芯片的重要性,於是找到何庭波,堅定地表示:「我一年給你4億美金,給你 2萬人,一定要研製出我們自己的手機芯片。」

自此,35歲的何庭波牽頭挑起了海思芯片的重擔,但這個「備胎計劃」在多年來都沒有得到內部足夠的重視,外界更是對此知之甚少。

直到十五年后的至暗時刻,海思芯片一夜轉正,50歲的何庭波幫助解決了「芯片斷炊」的燃眉之急,成爲了華為增長的新基座。

實際上,縱觀華為當前的各戰線帶隊將軍,也基本都是千禧年之前加入華為的應屆畢業生,他們那時候沒有百萬薪資待遇,但就現在的成就來説,他們都是那個時代里的佼佼者、天才少年。

1996年,26歲的侯金龍被余承東招入麾下,擔任無線GSM產品經理,他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跟諸多華為一線干將一樣,侯金龍公開露面的次數並不多。直到2020年,50歲的侯金龍才首次走到臺前,出任華為雲與計算BG總裁,現任數字能源BU總裁。

同樣在1996年加入華為的還有張平安,畢業於浙江大學,推動了華為雲從「單一雲服務」加速邁向「全棧雲+AI」生態,現任華為雲計算BU CEO。

陶景文也是1996年加入華為,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早期擔任產品開發工程師,主導華為「數轉智改」戰略,現任質量流程IT總裁。

1997年入職的汪濤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曾擔任無線研發經理,現任EMT經營聯席會議主任。

查鈞畢業於浙江大學,也是在1997年加入華為,現任2012實驗室總裁、研究創新管理委員會主任。

楊超斌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98年加入華為,現任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主任、ICT BG CEO。

同樣在1998年入職的還有應為民,畢業於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現任首席供應官、集團採購管理委員會主任。

鄭良材算是余承東的學弟,1999年加入華為,從海外市場一線開始打拼,將華為的版圖拓展到了拉丁美洲,現任人力資源管理部總裁。

彭博是目前華為董事會里最年輕的一位,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1999年加入華為,現任全球採購認證管理部總裁。

…………

華為的發展史,其實就是天才少年的奮鬥史。唯二的變化是,永遠有人正年輕,以及時代機遇變得更多更廣更多元了,90年代華為是機遇,現如今,華為帶動了機遇。

有天才少年留下,也會有天才少年出走。聚是「天才少年」,散成滿天星。

唯一不變的是「奮鬥」的底色,正如余承東的感慨:

奮鬥者可見的老了,卻一直還在奮鬥路上…

參考鏈接:

[1]https://njusz.nju.edu.cn/03/c0/c53017a787392/page.htm

[2]https://is.nju.edu.cn/xk/main.htm

[3]https://teacher.nwpu.edu.cn/shaodian.html

[4]https://civ.whu.edu.cn/info/1047/4534.htm

[5]https://career.huawei.com/reccampportal/portal5/topminds.html#news_notice

[6]https://news.qq.com/rain/a/20211011A042TM00

[7]https://zhuanlan.zhihu.com/p/1916875480054896637

[8]https://mp.weixin.qq.com/s/Y8mJ6nnH6uTL4IpFXU_Rpw

[9]https://mp.weixin.qq.com/s/Rf85SvnL_7WxZkjda-pH5Q

[10]https://blog.csdn.net/cxyshenghuozhi/article/details/103999487

[11]https://www.huawei.com/cn/executives#board-of-directors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