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9 11:13
轉自:新京報網
9月29日,新京報新京智庫發佈《中國微短劇精品化發展研究報告(2025)》(下稱「報告」)。《報告》認為,在行業經歷了「5秒一個反轉、10秒一個看點」的野蠻生長期后,在多重因素合力作用之下,微短劇逐漸呈現出精品化的發展趨勢。精品化不僅是行業自我升級的結果,更是滿足觀眾審美需求、迴應監管要求和提升產業價值的必然選擇。
7億用户撐起500億市場:從野蠻生長到精品化轉型
中國微短劇的發展軌跡清晰地展現了一個新興產業從無序到有序、從粗放到精細的演進過程。相較於用户規模的快速增長,更值得關注的是用户結構的全年齡化趨勢——50歲以上用户佔比接近30%。這意味着微短劇不再專屬於Z世代和都市白領,也開始為更多的中老年人羣體所接受,成為社會公眾的重要娛樂方式。
而產業規模的躍升也同樣令人矚目。截至2024年12月,參與這一產業的相關企業已超過8萬家,主體構成極為多元,既有以閲文集團、中文在線為代表的網文業務公司,也有大批MCN機構、廣告公司、品牌方以及傳統影視製作公司加入賽道,形成跨界融合的格局。其商業模式也實現了從單一點播付費,向廣告植入、會員訂閲、IP改編、品牌聯動等多元化變現的轉型。
在這種背景下,微短劇的精品化轉型,也就成為一種必然。首先是觀眾審美的持續升級,是微短劇精品化轉型的最直接驅動力。單純依靠獵奇反轉和情緒刺激的內容難以維持黏性,觀眾開始期待邏輯完整、貼近現實、能夠提供精神補償的優質作品。例如《我的歸途有風》通過將治癒風與非遺美食相融合,突出了地域文化的豐富性,以温暖的基調呼應了社會情緒,從而實現在口碑與流量上的雙贏。
平臺資本的深度參與也成為微短劇精品化的重要推力。微短劇最初多由小團隊低成本運作,而今抖音、快手、愛奇藝、騰訊等平臺紛紛加碼,不僅開設短劇頻道,還設立專項資金孵化精品項目。
以快手為例,平臺在2025年升級的「星芒創想計劃」,則通過概念立意、人物塑造、敍事結構三維標準篩選劇本,推動劇本創作和產業鏈協同升級。而騰訊視頻則斥資上億元打造《獅城山海》,探索「短劇大片化」;B站「曦光計劃」單項目投入可達300萬元。這些都是行業精品化發展的標誌性案例。資本的加入也改變了行業邏輯,專業團隊取代作坊式創作,製作水準和敍事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更為關鍵的是,監管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為行業發展劃定了清晰邊界。國家廣電總局確立的「分類分層審覈」制度,明確低俗化、暴力化、過度獵奇的作品不得上線,要求所有短劇必須備案、先審后播。而地方政府則通過獎補政策和產業園區建設提供發展支持。這種「制度護欄+發展支持」的新格局,既遏制了低俗化、獵奇化亂象,也為精品化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微短劇領域出現了一批具有社會意義的作品。一方面,它使微短劇正在逐漸擺脫「低俗化」「同質化」的標籤,成為能夠承擔現實關懷與文化表達的新型載體。例如,《正義之刃》以懸疑敍事探討法治議題,獲得播放和口碑的雙重認可。另一方面,精品化推動了題材多元化,現實主義、勵志成長、女性創業、普法反詐等題材紛紛涌現,小眾類型如懸疑、仙俠、刑偵等也在探索中展現潛力,讓微短劇的邊界不斷得以拓展。更重要的是,精品化正在推動產業鏈從單純追逐流量轉向「內容驅動」的良性循環,為行業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以快手為例,該平臺的精品化與商業化的良性循環也促進了創作者生態的繁榮。隨着商業模式的逐漸清晰,越來越多的專業編劇、導演和製作公司進入短劇賽道,推動行業整體水準提升。快手通過資金獎勵、人才扶持和內容激勵計劃,建立起創作者與市場的直接連接。隨着內容質量提高,觀眾規模擴大,商業回報增強,平臺再將收益反哺創作者,這一循環使整個短劇產業形成了正向發展的閉環。
構建精品化長效機制:劇本回歸核心
不過,《報告》同時也提醒,微短劇的精品化進程中仍面臨諸多制約因素。比如,在內容創作層面,模板化現象依然嚴重,「霸總、逆襲、穿越」等敍事模式被過度重複使用,創新不足,價值導向偏差問題不容忽視。在版權保護方面,侵權已形成產業鏈化,2023年平均每部短劇面臨1224條侵權鏈接,維權成本高、追責周期長。在平臺治理方面,算法過度依賴點擊率、完播率等指標,導致「博眼球」內容更容易獲得高流量,優質內容可見度受限。在政策扶持方面,部分地方措施過於依賴一次性補貼,存在潛在的政策套利風險。
為此,《報告》建議確立劇本的核心地位,為微短劇的精品化構建起長效機制。
強化劇本導向是精品化的根本保障。通過完善編劇利益分配、設立專項扶持基金、建設行業劇本庫,才能為原創提供穩定的土壤。在此基礎上,版權治理、平臺責任和地方政策等也需協同發力,為精品化創造更加健康的環境。
同時,平臺也需要進一步優化算法推薦機制,在推薦系統中融入更多的價值判斷,對積極向上、創新表達的內容設置更高權重。而地方政府的獎補政策也需要更進一步精準化。相關獎補措施在關注數量與規模的同時,也要因地制宜制定相關政策,對微短劇作品的質量與效益進行評估。
精品化不僅是微短劇發展的新趨勢,更是決定其能否走得更遠的關鍵。它意味着行業正在從「快餐式消費」走向「長尾效應」,從單一的娛樂消費品轉向兼具文化功能和社會價值的綜合載體。持續推進精品化,實質上就是要把「內容為王」落到實處,把微短劇從流量競爭中解放出來,轉入依靠原創力和品質贏得市場的良性軌道。
未來,隨着創作機制的優化和政策體系的完善,微短劇有望在文化產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並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展現其文化傳播和社會價值。
記者 肖隆平
校對 張彥君
《中國微短劇精品化發展研究報告(2025)》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