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9 11:57
智通財經APP獲悉,致力於開發消費級機器人的公司iRobot(IRBT.US)聯合創始人羅德尼·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已經成為懷疑類人形機器人能否兑現整個行業所有變革式創新承諾的人之一。布魯克斯同時也是Rethink Robotics(「Baxter」機器人的製造商)的聯合創始人、麻省理工學院(MIT)Panasonic名譽教授,以及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前主任。
整體而言,布魯克斯認為所謂的「人形機器人」在數年內即可像人類那樣高效率干活是純粹幻想」,並斷言「大量的投資資金將消失,今天這些人形機器人會被市場快速地遺忘」,同時預測真正成功的「類人形」的機器人將改用輪子/多臂/特種傳感裝備、外形不再像特斯拉CEO馬斯所堅信的那樣酷似人類。
在一篇題為《當今的人形機器人為何無法學會靈巧》的詳細解讀文章中,布魯克斯指出,人類的手部極其複雜,擁有接近17,000個專業觸覺感受器;而人形機器人完全無法匹配這一點,因為人類觸覺感受器對空間細節的敏感度精細到單條指紋脊線的精準尺度。
布魯克斯表示,當前處於開發進程的人形機器人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行走。他認為現有人形機器人多靠高增益控制、持續「往系統里灌能量」維持直立,耗能高、失穩就會重摔,難以在真實、擁擠的環境里安全落地。
「當前的人形機器人走路完全不像人類。人類是富有彈性的彈簧系統,幾乎無需太多神經控制就能行走。「事實上,你可以看到純機械的雙足行走模型在緩坡上行走,沒有任何電源,只依賴機械式的被動動力學,並從下坡行走的動作中‘竊取’勢能來為機器人提供動力(純機械地)。」布魯克斯在文中寫道。
布魯克斯指出的核心風險在於,由於全尺寸、會行走的人形機器人要向保持直立狀態注入巨大的能量,它們在跌倒時將會很危險。
展望未來,布魯克斯認為,成功的人形機器人實際上將配備車輪、多個手臂和專業的機器人傳感器,這意味着它們在形態和外觀上並不像人類。對投資者們而言,這意味着可能有數十億美元正被投入一種在布魯克斯看來大概率不會進入大規模量產的人形機器人形態上。
「未來將會有許許多多形態且外形各異的機器人,用於人類能夠勝任的不同專門化工作。但它們仍然都會被稱為人形態的類人機器人( humanoid robots)。而大量資金將已經消失,這些將消失的大量資金可能耗費在嘗試從當今的人形機器人身上擠出性能、哪怕是任何潛在性能這件事上。但這些執着於人形態的機器人未來將消失,並大多被方便且快速地遺忘。」布魯克斯警告表示。
iRobot創始人向「人形態」機器人潑冷水:最終的機器人贏家或許「不像人」
布魯克斯一貫看好機器人產業本身,但對「類人外形(雙足+擬人手)作為主路線」明確持懷疑/反對,反對把「人形外觀」當作近期通用解決方案。正如他在最新長文中直指,今天的人形機器人「學不會真正的靈巧」,而且資本正把「數十億美元」花在難以量產的人形形態上;更可行的成功機器人形態將是帶輪子、多手臂、專用傳感器,未必長得像人類。
布魯克斯在文中反覆強調,人類手部約有1.7萬個專業觸覺感受器;而當前「看視頻學本領」的模仿/自監督範式既缺高保真觸覺訓練數據,也缺把觸覺與分層子任務規劃真正耦合的算法與工程路徑——因此短期內難以獲得與人類相當的操作與抓取靈巧度。
現有全尺寸人形為保持直立,要持續向系統「灌能量」(如依賴 ZMP 等控制),一旦失穩跌倒,對近身工作場景的安全認證就是硬約束;而人類步行則大量利用腱/肌的彈性與被動動力學回收能量——布魯克斯認為,這是「像人」的非線性優勢,但是現階段機器人難以複製人類的步行節奏。
布魯克斯還判斷15年后能規模落地的機器人大概率有輪子、可能多臂、使用非人類頻段/主動光的傳感,以專用形態去匹配任務與安全成本,而不是強行復刻人的身形;當下對「通用人形、即插即用替人干活」的押注,會形成大額投入到產出的大規模錯配。
布魯克斯更加更偏向特定任務+安全合規可證的非人形形態,以及能補齊靈巧/安全短板的高端傳感、觸覺材料、力控與規劃軟件,並且堅信機器人將從「炫技視頻」轉向可靠的 MTBF、跌倒安全、場景覆蓋與單位經濟。
機器人仍然是全球範圍的高景氣賽道
如上所述,布魯克斯並非「唱空機器人」,而是反對把「人形外觀」當作近期通用解決方案,他更加主張資金與市場注意力應更多投向可規模化落地的實用機器人形態與底層能力。他的這番言論既是對「人形泡沫」的風險提示,也是對機器人產業長期前景的結構性看多。
黃仁勛自今年以來不止一次表示,繼人工智能大模型之后,機器人技術尤其是具身AI,將是這家人工智能芯片超級巨頭的最大規模潛在增長市場。所謂的「具身AI」,指的是以「AI人形機器人」為核心代表的「具備真實物理形態且搭載端側AI+雲AI算力系統」的這一最前沿科技領域。
「我們在全公司範圍內擁有許多重大增長機遇,AI 與機器人技術是其中最大規模的兩項,總體市場規模可達數萬億美元。」黃仁勛在英偉達年度股東大會上回答股東提問時表示。
與全身心投入於製造「擎天柱」人形機器人的特斯拉截然不同的是,近年來持續加碼佈局人形機器人的英偉達聚焦於做「具身AI的算力與平臺型供應商」,即所謂的「鏟子+操作系統」,在雲端訓練、邊緣推理與物理仿真工具三線協同:即大規模出售機器人訓練/推理系統所需的大規模AI GPU集羣 + 邊緣計算模組 + Isaac仿真與工具鏈,服務全行業的人形機器人玩家。
英偉達致力於將基於物理世界進行3D全方位動態化模擬與現實世界仿真的全新NVIDIA機器人技術融入科技企業的機器人模型開發與訓練進程,因此英偉達旗下Isaac/Isaac Sim/Omniverse平臺則有望成為「仿真+數據生成+機器人策略驗證」的機器人工業標配,平臺訂閲與開發者生態有望帶來高粘性經常性營收數據與基於軟硬件一體的愈發強勁護城河。
「我們正在邁向這樣的時代:全球不久后將擁有數十億臺機器人、數以億計的完全自動駕駛汽車,以及數以萬計可由英偉達軟硬件生態技術驅動的超級機器人工廠。」黃仁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