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9 07:19
「2026年起對純電動乘用車實施出口許可證管理,自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9月26日,商務部等四部門發佈的這則公告,將改變中國汽車出海節奏。
蓋世汽車研究院認為,純電動乘用車出口納入許可證管理,平行出口亂象將被整頓。2026年起,出口企業需獲生產企業授權,小型公司將被淘汰。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規模增長的當下,該公告雖然可能會導致出海節奏放緩,但更大的目的是引導出口走向健康規範的軌道。
回顧十四五,中國汽車出口收穫頗豐。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年銷量規模已達640萬輛,四年增長近5倍;創外匯1174億美元,佔中國出口總額的3.3%。海外市場,已成為中國車企的「第二增長曲線」。
但相較德國、日韓等國家汽車出口佔總比超五成,中國汽車出口佔比僅兩成。由此來看,中國是汽車出口大國但還不是「汽車強國」,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在即將到來的「十五五」,中國該如何轉型為「汽車出口強國」?依舊是待解的問題。而本則公告,或許從追求出口規模轉向高質量出口的信號。
五年,出口量增長了6倍
2020年以來,中國汽車出口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彼時,出口還只是「補充項」,年銷量僅百萬輛規模,佔總銷量的4%。但四年后也就是到2024年,出口量已達640萬輛,保持23%的同比增長。
進入2025年,中國車企出海繼續加速。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1-8月,中國汽車出口量為429萬輛,同比增長13.7%,預計全年有望突破700萬輛。汽車出口佔總比提升至20%。
這背后不僅是銷量的躍升,更在於產品出口結構的優化。以往,中國汽車出口以燃油車為主,市場集中在中東、南美和非洲等新興市場,而在歐洲、東南亞等核心市場,則由歐美以及日韓等跨國車企把持。
但十四五期間,三年疫情成為中國車企出海的機遇。在海外車企因芯片等核心部件供應緊張而頻繁停產或減產的同時,中國因完備的汽車產業鏈保證了國內汽車生產的穩步恢復。麥肯錫2021年報告顯示,全球180種主要貿易品中,中國生產的產品佔比達70%。
經過那段時間的抗壓發展,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形成了從上游材料、中游零部件到下游整車的完備產業鏈,在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領域具備了全球競爭力。這成為中國汽車產業在國際競爭中的獨特優勢。
也是藉此契機,中國汽車出口迎來爆發。新能源汽車順勢崛起,逐漸取代傳統燃油車成為出口增長主力。到2025年前8個月,中國新能源車出口超過150萬輛,同比增長近九成,遠高於傳統燃油車的出口增速。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新能源產品打入了歐洲、日本等對環保與質量要求極為嚴格的發達國家,也是跨國車企的核心腹地。數據顯示,歐洲是我國新能源出口第一大目的地,今年上半年銷量達40.2萬輛,佔新能源總出口量的四成。
同時,在東南亞、中東、拉美、非洲等地區,中國品牌也憑藉多元化的產品和性價比優勢,逐步打開市場。以泰國市場為例,中國市佔率已達到25%左右,較去年翻了一番,在新能源市場佔比更是達八成。比亞迪、廣汽埃安、長安等表現突出。其中比亞迪在海豚、Atto 3等車型助力下,佔據當地約12%的份額。
伴隨着出口銷量的增長,中國車企在全球市場的品牌價值也有了一定提升。比亞迪、吉利、長城等在海外市場的品牌認知度不斷提高,產品售價也逐漸向主流跨國車企看齊。
中國車企海外本土化佈局也取得實質性進展,逐步從「貿易輸出」轉向「產能輸出」。
比亞迪在泰國羅勇府工廠於2024年投產,當前年產能達15萬輛,覆蓋東盟及澳新市場;其在巴西巴伊亞州的工廠也將於2025年投產,遠期規劃產能30萬輛/年。吉利在白俄羅斯、馬來西亞等地的合資工廠已穩定運營多年。長城汽車在俄羅斯、泰國的生產基地也已實現規模化生產。
更具戰略意義的是,中國汽車產業正在構建「整車+零部件」的全產業鏈輸出體系。
寧德時代、國軒高科等電池企業在德國、匈牙利等地建設生產基地;中鼎股份、均勝電子等零部件企業在歐洲、美洲多個國家設立工廠和研發中心。這種全產業鏈的全球化佈局,不僅增強了中國汽車產業的抗風險能力,也提升了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的話語權。
汽車出口業務的快速增長,對宏觀經濟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數據顯示,近年來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提升,2025年上半年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1.2%。汽車作為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品,其出口增長不僅帶動了製造業轉型升級,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選對賽道很重要
在「天時地利」之外,「人和」也很重要。汽車出口量能在幾年內實現爆發性增長,背后是中國車企在全球化戰略上做出了長期且系統的努力。
在產品層面,面對已經高度飽和的傳統燃油車市場,中國車企其實很難與跨國巨頭在同一賽道正面對抗。因此,新能源和插混車型(含插電式混動和增程式)被視為「突圍武器」。
以比亞迪為例,憑藉刀片電池、DM混動等核心技術,在海外投放元系列、海豚、宋PLUS等車型,短短三年時間就在東南亞、歐洲、澳新和南美等核心市場有了突破。
今年8月,比亞迪單月出口銷量已達8萬輛,同比增長1.5倍;前8月累計出口量為63萬輛,保持倍速增長。截至目前,比亞迪已覆蓋全球112個國家和地區,在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巴西等多個國家位居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宋PLUS DM-i也是多個國家新能源車型銷量冠軍。
上汽集團通過「復活」英國百年品牌名爵,在歐洲、英聯邦地區以及墨西哥等國家有了不小的聲浪。在歐洲市場,上汽MG主攻混動市場,上半年銷量達到15.3萬輛,同比增長18.6%,超越特斯拉躋身歐洲地區銷量第11位。
長城汽車則依託哈弗H6 PHEV、歐拉好貓、哈弗JOLION HEV等產品,在俄羅斯、東盟、南美等市場建立起品牌認知。
本土化戰略的深入進一步助力中國車企出海進程加速。隨着出口規模的擴大,貿易政策的複雜化,中國車企不再滿足於簡單的貿易出口,而是通過直接投資建廠、設立研發中心、建設營銷網絡等方式深度融入當地市場。
截至目前,比亞迪、長城、上汽、長安、廣汽、奇瑞等幾乎所有頭部中國品牌,都已有或計劃建設海外生產基地。並同步在全球建立了多個研發中心,針對不同市場的氣候、路況和用户偏好進行專項研發,實現了「全球標準+區域特色」的產品模式。
比如,江淮汽車憑藉超過30年的國際化經驗,建立了從貿易出口、技術許可生產到產業投資的階梯式發展路徑,在海外擁有8家子公司和19個生產基地。
上汽集團在印尼、印度、泰國、埃及等地建設了多個生產或KD組裝基地。其中印尼工廠不僅負責組裝,還承擔部分研發任務,為產品適應本地需求提供技術支持。通過屬地化生產,上汽集團有效縮短了交付周期,提升了市場響應速度,並能在一定程度上規避關税壁壘。
與本土化緊密相關的,是渠道和服務體系的提升。長城汽車在全球建立數千家服務網點,實現全球用户7×24小時全時在線,提供銷售、維保、互聯等一站式服務。
零跑汽車創始人朱江明也曾表示,會深耕每個市場,「稍微大的市場會自己去做,而不是總代模式。」
作為最早出海的中國品牌之一,奇瑞早在拉美、中東等建立了較完善的經銷和服務網絡。目前,其在全球擁有超1500家經銷商和服務網點,其中服務網點佔比約30%,形成「銷售-售后」一體化體系。銷量方面,奇瑞前8月出口量達79.8萬輛,同比增長10.8%,佔集團總銷量的46%。
針對不同市場的個性化需求,中國車企也展現出較高的敏感度。例如,比亞迪在澳大利亞推出混動皮卡「Shark」,上市首月就收穫了超15000台訂單。奇瑞針對中東沙漠高温環境強化散熱系統,重新優化動力參數以滿足歐洲嚴苛排放法規,提升車身防腐蝕標準以適應東南亞的多雨氣候。
智能網聯技術是中國汽車出海又一競爭優勢。中國在智能座艙、輔助駕駛等領域的技術積累,使得出海產品具備更先進的智能化體驗。
綜合來看,一些車企已經將出海戰略上升爲系統化路徑。江汽集團在梳理自身經驗時,就把全球化劃分爲幾個階段:最初是單純出口,再到建立渠道網絡,接着是投資工廠和研發中心,最終形成覆蓋生產、研發、銷售、服務的全鏈條本土化。
長城汽車提出的「生態出海」理念,進一步拓展了思路,不僅輸出整車,還將配套的服務、供應鏈和數字化系統一併帶入市場,力圖打造一個長期穩定的海外發展生態。
需要「放緩」了
但必須承認的是,出口快速擴張的背后,並非完全是市場需求自然增長的結果。在日前的泰達論壇上,就有專家指出,有效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最突出的矛盾。供需失衡導致產出缺口,使得供給大於需求的「剩余」部分不得不通過擴大出口來釋放。
乘聯會數據顯示,中國乘用車總體產能利用率不足60%,低於70%的健康水平。在這種背景下,出口規模的快速上升具有一定「被動性」。這意味着,如果外部環境出現波動,出口的脆弱性可能會被放大。
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也在壓縮外需空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關税政策衝擊下,幾乎所有地區的經濟增長預期均有下調。IMF預期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3.0%,其中美國經濟增速1.9%,中國經濟增速4.8%。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將影響到汽車消費需求。
更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內卷」式競爭正在以某種方式被複制到海外。過去幾年,中國車企在國內通過價格戰搶佔市場份額,讓部分企業短期內迅速擴大規模。但當類似的策略被帶入海外市場時,情況卻更加複雜,或會遭到當地反制以及跨國車企的反攻。
海外消費者對價格固然敏感,但對品牌信譽、服務質量和長期價值同樣看重。如果中國品牌僅僅依靠低價競爭,很可能會在初期佔有率上取得突破,但長期卻難以建立高端形象,甚至可能陷入惡性循環。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理事長董揚提醒道,出口高速增長固然值得肯定,但不應盲目樂觀,更不能完全依賴出口來化解國內的矛盾,否則容易在全球範圍內重演國內過度競爭的困局。
而由於對外汽車出口規模的擴大,一些國家針對中國電動車的調查和政策調整不斷。比如,美國方面提高關税或設置新的技術壁壘,90天窗口期結束后又將有新的變動;歐洲則在碳邊境調節機制和本地化規則上加碼;俄羅斯大幅度提高汽車的進口關税;新興市場也時常以保護本地產業為由設立限制。
對於仍處在加速出海階段的中國車企而言,核心市場政策的不確定性意味着未來成本和風險的增加。一旦主要出口市場出臺更嚴格的政策,中國車企的擴張節奏就可能受到直接影響。
知識產權風險日益凸顯。中汽中心指出,隨着出口規模擴大,歐洲針對中國企業的專利訴訟明顯增多。此外,海外本地化運營、貿易模式可持續性、本地化採購、人才本土化等方面的挑戰也不容忽視。如中鼎股份技術副總經理陸春就表示,海外業務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管理挑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董揚認為,中國汽車出口需要控制速度。以歐洲市場為例,若中國新能源汽車或整體汽車出口每年保持10%-15%的增長,既能穩步擴大市場份額,又不會對當地市場和產業造成過大沖擊。他同時強調,中國汽車企業出海必須依法納税、優先僱傭當地員工,「通過實實在在的貢獻贏得當地認可」。
十五五,全球化該怎麼走?
過去五年,銷量規模的突破讓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站在「十五五」的新起點,中國汽車出口未來的發展路徑必然要更注重質量、結構和可持續性。畢竟,全球車市的競爭格局也在不斷變化。
擺在中國車企面前的是更加多元而複雜的外部環境。當前,區域一體化進程加速,不同區域集團日益呈現出排他性特點,對內持續深化整合,對外不斷高築貿易與產業壁壘。有觀點認為,未來全球格局可能演變為多個區域中心並行的多中心全球化,這將進一步加劇全球汽車產業在標準、市場以及供應鏈等方面的碎片化態勢。
在市場選擇方面,東南亞、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仍具潛力,但需要創新商業模式。這些地區汽車普及率相對較低,市場處於增長期,但同時面臨基礎設施不足、消費能力有限等挑戰。
有業內人士建議,中國企業可以借鑑在泰國、巴西等國的經驗,通過本地化生產、銷售渠道創新等模式開拓市場。歐洲和北美等發達市場則需要採取更加精細化的策略,重點突破特定細分市場和高價值客户羣體,避免盲目追求規模擴張。
在產品與技術路徑上,中國車企應堅持多技術路線並行,以匹配全球多元的節能減排需求。歐洲對純電動車需求強勁,政策也更傾向零排放車型;東南亞、南美則更適合插混和混動車型,以滿足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現實條件;在一些資源不同的國家,氫能、甲醇等或許也有一定空間。
高端化是中國汽車下一階段全球化必須面對的課題。雖然近期一些中國車企嘗試向高端市場突破,但整體仍然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品牌溢價能力有待提升。對比2025年一季度單車盈利能力,比亞迪單車淨利約萬元,在中國車企中處於頭部水平,但低於現代汽車的1.7萬元,也不及豐田、通用等。
而且,高端化不僅是要提高產品售價,更需要構建完整的品牌價值體系,以形成「技術與品牌」的雙重優勢,進而在全球市場上佔據更高地位。
在出海新階段,屬地化將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之一。十四五期間,建廠和渠道的佈局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但在十五五階段,這種佈局需要進一步深化。不僅是生產環節的落地,還要包括研發、供應鏈和服務網絡的全面本地化。
結合多方消息來看,通過在目標市場建立研發中心,中國車企可以更快適配當地法規和消費需求;通過與本地零部件企業合作,可以增強產業鏈韌性;通過健全的售后服務,可以提升用户對品牌的長期信任度。「本地研發+本地製造+本地服務」可讓中國車企擺脫「外來品牌」的身份,儘可能成為當地產業的一部分。
而爲了提高在全球汽車市場的話語權,中國車企還應參與全球規則制定。無論是碳排放標準、智能網聯汽車法規,還是跨國數據流動與認證規範,未來的競爭不僅在市場層面,更將在制度層面展開。
有專家認為,政府的作用在這一過程中不可或缺。一方面可加強汽車產業國際化研究,精準應對國際環境變化,完善涉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機制,為企業提供法律支持和指導。另一方面是推動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實現等效互認,並優化國際合作佈局。
整體來看,進入十五五,中國車企的全球化之路需要更加穩健。最后,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未來五年,中國車企的全球化是該加速還是放緩?答案或許不是簡單的二選一。更合理的選擇是「理性提速」——既不盲目追求數量增長,也不因外部不確定性而止步不前,而是在質量、品牌和規則層面實現真正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