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9 10:24
文章來源:用益研究
2025年9月16日,香港高等法院作出歷史性判決,對恆大集團創始人許家印的全球資產實施接管,並凍結其名下逾77億美元資產。此案最引人注目的焦點之一,是法院裁定將其通過離岸信託持有的資產一併納入接管範圍,徹底擊碎了「海外信託絕對安全」的幻想。
2024年1月,中國恆大被判令清盤,黃詠詩、杜艾迪被獲委任成為清盤人。2024年3月,中國恆大訴請追索許家印、夏海鈞、潘大榮等人2017~2020年工資獎金分紅等約60億美元,在此之前,許家印等人已被採取強制措施。2025年4月,清盤中的中國恆大(3333.HK已退市)向法庭提出申請要求法院委任清盤人作為許家印全部資產的接管人。
9月16日上午,香港高等法院開庭審理這一訴請,最終支持清盤中的中國恆大訴請,判令由清盤人黃詠詩、杜艾迪作為接管人,接管許家印資產。
此次接管範圍既包括許家印名下的財產和資產,也包括他控制的公司。許家印的律師提出,「任命接管人過於嚴厲,因為它會干涉許的私人事務」( Mr Barlow SC submitted that the appointment of a receiver is too drastic as it would interfere with the private affairs of Hui)。但香港法庭法官明確表示:我不接受這一主張(I do not accept this submission)
最終,法庭並未採納許家印方面提出的意見,而是認為儘管一般規則應由獨立人士擔任接管人,但在適當情況下,法院可委任與案件有關人士,只要其能公正行事並管理潛在利益衝突。法院認為清盤人適合擔任接管人,設立「監督律師」機制以管理潛在衝突。此后,Wilkinson & Grist律師事務所律師Keith Ho為被法庭委任為監督律師。
香港法庭已發出全球財產禁制令,禁止許家印方面處置價值不超過77億美元的資產。許家印的「前妻」丁玉梅,也在2024年被香港和英國法庭發出全球禁制令。
本案的核心突破在於,香港法院首次明確:當信託被用於欺詐債權人時,其「資產隔離」功能將徹底失效。法院認定,許家印在恆大危機爆發期間將資產轉入信託的行為,構成《欺詐性財產轉移法案》項下的可撤銷行為,因而授權接管人直接追索至信託底層資產。
從專業角度分析,許家印海外信託被香港法院「穿透」並納入接管範圍,其核心原因並非信託工具本身失效,而是基於一個至關重要的法律原則:信託不能作為欺詐債權人的工具。
這並非否定了信託的資產隔離功能,而是擊穿了其設立時的非法意圖。具體而言,穿透原因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核心層面:
一、 根本原因:適用「欺詐性轉移」原則
這是本案裁決的法律基石。該原則的核心是:任何旨在損害、延迟或欺騙現有或潛在債權人的資產轉移行為,均屬無效,法院有權撤銷。
設立或注入資產的「時間點」是關鍵:
法院會審查將資產注入信託時,委託人(許家印)的財務狀況。如果在其時,委託人已經資不抵債或瀕臨資不抵債,或者注入資產后導致其無力償還已知債務,那麼該轉移行為就被視為具有「欺詐債權人」的意圖。
在本案中,法院認定恆大早在2017年就已開始系統性財務造假,並在此之后仍進行鉅額分紅。許家印作為實際控制人,對此知情且主導。因此,法院很可能認定,他在此后將個人資產注入信託的行為發生時,主觀上明知公司債務危機即將爆發,其注入信託的目的就是爲了在債務「雪崩」前將資產轉移至「安全」的信託中,從而損害債權人利益。
「技術性離婚」與信託安排的關聯性:
報道中提到,許家印與丁玉梅的離婚及資產轉移安排,與信託計劃很可能是同一套「資產保護策略」的不同步驟。法院通過調查(通信記錄、資金流向、見證人證詞)認定其離婚「缺乏真實情感破裂基礎,具有顯著避債動機」。
這一認定極大地強化了「欺詐意圖」的證據鏈。如果連婚姻關係都可以被用作工具,那麼其將資產轉移至信託的行為就更難被認定為善意、合法的財產規劃。
二、 直接原因:否定信託的「獨立性」——「實質重於形式」
法院運用「穿透式」審查,揭開了信託的合法面紗,直指其本質。
委託人過度保留控制權:
儘管報道未披露信託契約的具體條款,但此類為富豪設立的信託通常可能保留過多權力(如投資決策權、撤銷權、變更受益人權等)。如果許家印作為委託人,實際上仍能像控制個人銀行賬户一樣控制信託資產,那麼法院很可能認定該信託是「虛假信託」或「委託人的延伸」。
在這種情況下,信託在法律上不具備真正的獨立性,其資產被視為委託人的事實資產,因此必須用於清償委託人的債務。
當委託人存在大量已知債務或瀕臨破產時,如果其設立信託的受益人最終仍是本人或其直接家庭成員,且能夠證明其設立的主要目的是爲了上述人員的利益而規避既存債務,這將構成印證其「欺詐意圖」的關鍵證據。法院認為,你不能一邊欠着鉅債,一邊用信託為自己和家人保留鉅額財富。
結語
從河南農村窮小子,到中國首富,再到資產被接管、兒子被抓,許家印的人生,是一場被貪念吞噬的悲劇。
他以為 23 億信託能給子女 「永久飯票」,以為離岸架構能藏住 550 億資產,以為技術性離婚能規避債務 —— 可他忘了最基本的道理:如果財富的根基是違法的,再精密的 「保護罩」,也終會被法律擊穿。
如今,許滕鶴被抓,550 億資產遭接管,那些曾經的奢靡生活成了過眼雲煙。這不僅是一個家族的覆滅,更是一個警示:法律面前沒有 「特權階層」,沒有 「避風港」 能護得住違法的貪念。
對恆大的投資者、供應商來説,550 億或許不夠彌補損失,但這場結局至少證明:正義或許會迟到,但絕不會缺席。而對所有人而言,這更是一堂課:真正的 「安全」,從不是靠鑽法律空子、轉移資產,而是靠光明正大的努力——畢竟,靠違法得來的財富,終究會連本帶利還回去。
來源:C P B 認 證 私 人 銀 行 家、攸 克 地 產、方 向 盤 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