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9 05:00
(來源:金科之家網)
當前,全球商業環境正經歷深刻變化。技術迭代與輿論傳播急劇加速,公眾對企業行為的期待也日益提高。不少企業開始將「受人尊重」明確寫入其使命或價值觀。
這不僅僅是企業家價值觀不斷進化的體現,同時也是一種企業的戰略選擇——他們意識到,贏得員工、客户、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尊重,比短期利潤更能保障企業的長期生存。
但什麼是「受人尊重的企業」?如何成為一家「受人尊重的企業」?
一、萬豪酒店的例子
「受人尊重」(To Be Respected)作為企業願景或價值觀的一部分,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末。但在21世紀,它才真正進入主流商業話語。
一個例子就是萬豪國際(Marriott International),其官網明確寫道:「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成為最大的酒店公司,更是最受尊重的酒店。」
這句話背后,則是其長期堅持的「員工第一」企業文化。
萬豪創始人J. Willard Marriott曾説:「照顧好員工,他們自然會照顧好客人。」
數據顯示,萬豪的員工流失率比行業平均水平低約18%(STR, 2022),這在勞動密集型服務業中極為罕見。
但是,萬豪酒店並沒有把「受人尊重」當作口號,而是將其拆解為可執行的行爲準則:
企業對待員工的方式、與社區的互動模式、對環境的責任,以及對待客户的態度等各個方面。
二、「尊重」來自企業行為的一致性和可信賴性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最受尊重的企業一定是行業龍頭或慈善大户。但事實並非如此。
《財富》雜誌自1982年起每年發佈「全球最受尊敬公司」(World's Most Admired Companies)榜單,其評選基於企業高管、董事和分析師的匿名投票,涵蓋創新、人才管理、社會責任、長期投資價值等九個維度。
2024年的榜單顯示,微軟、蘋果、伯克希爾·哈撒韋位列前三。強生(Johnson & Johnson)因在危機中堅持高標準的產品安全與道德決策,常年位居醫療健康類榜首。
這説明,「尊重」更多來自一致性和可信賴性,而非規模或善舉數量。
以強生為例。1982年,有人在泰諾膠囊中注入氰化物導致7人死亡。儘管事件與公司無關,強生仍立即召回全美3100萬瓶藥品,損失超1億美元。
這一決定被哈佛商學院稱為「危機管理的黃金標準」。其股價一度下跌,但6個月內恢復,並在之后十年內市場份額重回第一。
這個案例揭示了一個關鍵點:受人尊重的企業,往往在短期利益與長期聲譽之間,選擇后者。
三、尊重從何而來?四個關鍵行為維度
1. 對員工的「真實關懷」
谷歌(Google)在2004年上市時的創始人信中寫道:「我們的目標是創造長期價值,而不是最大化短期利潤。」
這一理念體現在其早期對工程師的「20%時間」政策(允許員工用五分之一工作時間做自主項目),催生了Gmail、Google News等產品。
更重要的是,谷歌在2018年面對員工抗議其參與美軍AI項目(Project Maven)時,最終決定不再續約,併發布AI倫理原則。這一決策雖損失商業機會,卻極大增強了內部信任。
MIT斯隆管理學院2021年一項研究顯示,員工認為「公司尊重我」的企業,其生產率平均高出16%,離職率低23%。尊重不是福利多少,而是是否在關鍵時刻傾聽並回應員工的道德關切。
星巴克(Starbucks)同樣以員工關懷著稱。自2014年起,它為美國所有兼職員工提供醫療保險和股票期權,並設立大學學位資助計劃(College Achievement Plan)。
2022年數據顯示,其門店經理留存率比行業平均高出25%。儘管成本上升,但星巴克認為:「員工是品牌的第一代言人,尊重他們,顧客才能感受到真實的服務。」
在中國,胖東來則以近乎「極端」的員工待遇聞名。其基層員工工資為當地平均水平的2-3倍,實行每周40小時工作制(遠低於零售業常態),並公開承諾「不讓員工為生存焦慮」。
創始人於東來曾説:「企業是愛的組織,不是賺錢的機器。」 這種理念使其在河南本地擁有極高的員工忠誠度和顧客信任度,即便在電商衝擊下,其線下門店依然保持強勁。
2. 對客户的「剋制與透明」
Costco(好市多)是零售業中少有的將「會員價值」置於利潤之上的企業。其毛利率長期控制在14%以下(行業平均約25%),商品定價接近成本。這種「剋制」使其會員續卡率高達90%(2023年報),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Costco CEO W. Craig Jelinek曾説:「我們不靠漲價賺錢,我們靠賣更多東西賺錢。」 這種對客户的長期承諾,構建了極高的信任壁壘。
沃爾瑪(Walmart)近年來也在提升客户體驗方面持續投入。其山姆會員店(Sam’s Club)通過優化供應鏈、引入高性價比自有品牌Member’s Mark,在中國市場實現了連續多年增長。
同時,沃爾瑪在全球推動「零浪費」目標,減少食品損耗,並通過數字化工具提升庫存效率,間接為消費者提供更穩定的價格和服務。
這種對運營效率與客户價值的雙重關注,使其在大規模零售中逐步建立起更為穩健的信任基礎。
3. 對社會的「主動擔責」
聯合利華(Unilever)前CEO保羅·波爾曼(Paul Polman)在2009-2019年推動「可持續生活計劃」,目標是將環境足跡減半,同時讓數十萬小農户受益。十年間,其可持續品牌增長速度比其他業務快69%(2018年數據)。
波爾曼曾拒絕提供季度盈利指引,理由是「這會鼓勵短期行為」。儘管遭到部分投資者反對,但聯合利華在此期間總回報率仍跑贏行業基準。
這説明,當企業將社會責任嵌入商業模式,而非附加於其上時,尊重會轉化為市場競爭力。
Patagonia(巴塔哥尼亞)則走得更遠。這家户外服裝公司自2012年起在官網打出「不要買這件夾克」的廣告,呼籲消費者理性消費。
2022年,創始人伊馮·喬伊納德(Yvon Chouinard)宣佈將公司所有權轉讓給信託和非營利組織,確保所有利潤用於應對氣候變化。
這一舉動震驚商界,但也使其品牌忠誠度達到罕見高度——其客户淨推薦值(NPS)長期保持在70以上(行業平均約30)。
京瓷(Kyocera)的創始人稻盛和夫則從哲學層面提出「敬天愛人」的經營理念。他認為企業經營的根本是「作為人,何為正確」,而非利潤最大化。
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京瓷堅持不裁員,通過全員降薪、內部培訓渡過難關。這種對員工的長期承諾,使其在日本製造業中保持了極高的聲譽和穩定性。
4. 在挑戰中展現韌性與責任
華為在面臨外部壓力時,選擇了加大研發投入、堅持開放合作的路徑。任正非多次強調:「我們不需要同情,只需要公平競爭的機會。」
華為在全球5G專利持有量中仍居首位(IPlytics, 2023),其在困境中表現出的技術韌性與溝通透明,使其在許多國家贏得了政策制定者和運營商的尊重,即便在複雜環境中,其技術能力仍被廣泛認可。
微軟(Microsoft)的轉型也印證了這一點。2014年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接任CEO后,提出「移動優先,雲優先」戰略,同時重塑企業文化,強調「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他公開承認Windows Phone的失敗,轉向擁抱開源,並推動無障礙技術發展。十年間,微軟市值從3000億美元增至近3萬億美元。
這一增長的背后,是其從「封閉平臺」向「合作者」形象的轉變,贏得了開發者、企業客户和監管機構的廣泛尊重。
四、為什麼大多數企業難以做到「受人尊重」?
「受人尊重」聽起來理想,但現實中,多數企業仍以增長和利潤為第一目標。原因有三:
1.第一,尊重難以量化。
財務指標如ROE、EBITDA清晰可見,而「尊重」是滯后、模糊的。它可能體現在員工心理安全感、客户信任指數、社區關係評分等,但這些數據往往不被董事會重視。
2.第二,尊重需要長期投入。
Costco的低毛利模式需要足夠規模支撐;聯合利華的可持續計劃十年才見成效。而在股東壓力下,多數CEO任期不足五年,更傾向於短期見效的策略。
3.第三,尊重與權力結構衝突。
當「尊重員工」意味着減少層級、增加話語權,「尊重客户」意味着放棄數據濫用帶來的廣告收入,企業原有的權力和利益格局將受到挑戰。
因此,真正將「受人尊重」置於核心的企業,往往具備兩個特徵:
一是創始人或長期領導者掌舵(如伯克希爾的巴菲特、萬豪家族、Patagonia的喬伊納德);
二是治理結構允許長期主義(如B型企業認證、雙重股權架構)。
五、對管理者與創業者的啟示
1.尊重是一種系統能力,而非僅僅是道德選擇
它不是靠一次捐款或一次道歉建立的,而是由日常決策累積而成。每一次裁員、定價、產品發佈、公關回應,都在為「是否受人尊重」投票。
2.從「追求喜歡」轉向「贏得尊重」
社交媒體時代,企業容易追逐「受歡迎」——發梗、蹭熱點、搞聯名。但尊重來自可靠、一致、有原則的行為。喜歡可能短暫,尊重卻持久。
3.建立「尊重指標」
除了財務KPI,企業應跟蹤員工心理安全感得分、客户信任指數、社區關係評分等。這些指標雖不完美,但能提供早期預警。
4.接受「不被所有人尊重」
做正確的事,可能得罪部分股東或用户。強生召回泰諾時也面臨股東訴訟。但清晰的邊界感本身,就是尊重的來源。
六、總結
那些將「受人尊重」寫進使命的企業,本質上是在投資一種長期資產——社會信任資本。
它不會出現在資產負債表上,卻在危機時刻決定企業能否倖存,在繁榮時期決定能走多遠。
未來十年,我們或許會看到更多企業將「受人尊重」從願景變為戰略。
因為最終,偉大的企業可能不是那些規模最大、增長最快、股價最高的,而是當人們提起它時,會自然地説一句:「這家公司,值得信賴。」
免責聲明:自媒體內容僅用於記錄和分享,請勿用於商業用途。所有內容來自於網絡,或由人工智能服務生成。如有文字或圖片涉及侵權,請聯繫修改或刪除。文章內容不代表本人觀點,亦不代表本人所在機構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