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復旦這個「1+1」的探索:做頂天立地的研究,培養卓越有趣的人

2025-09-29 08:29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文匯報)

一個學院探索培養卓越而有趣的人才,一個研究院探索培養年輕人從事頂天立地的科研,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和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簡稱類腦院)聯手的10年,走出了一條獨特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的路。

用同時擔任兩家機構院長的知名數學家馮建峰教授的話來説:「每個人最重要的首先是做一個幸福的人,希望我們學院里每一個學生、每一位青年研究人員都能成為一個立體的人、有趣的人,然后找到自己的興趣和事業,做頂天立地的研究。唯有興趣能讓學習從一種任務變為一種樂趣,讓工作從一種職業變為一種使命,才能真正做出出色的研究成果,而不會受困於一些外界的目標或者評價。」

平臺+垂域:探索大數據的學科交叉之路

成立於2015年10月的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是國內第一家大數據學院,當時國家剛剛發佈《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國家大數據戰略」也首次提出,大數據在各個領域的重要作用正有待挖掘。同一年,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成立,率先佈局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前沿交叉領域研究,這也是國內第一家研究類腦科學與技術的科研機構,當時國家關於人腦這個黑盒的研究剛剛開始,國家腦計劃尚未正式啟動。

復旦張江有亞洲最先進的腦影像中心,為在微觀與宏觀層面破解大腦奧祕提供關鍵的技術利器。

馮建峰説,大數據學院可以看作是一個平臺,因為大數據可以和生物醫學、人工智能、人文社科、智慧工程等幾乎所有的學科相融合。而類腦則是在這個平臺上深入挖掘的垂域。和國際上其它類腦研究機構往往從腦功能出發來研究不同,復旦大學類腦院對類腦科學的研究是從數據和算法切入,正與大數據密切相關。類腦院打造了亞洲最先進的科研型腦影像中心——張江國際腦影像中心,也開發出全球首個860 億神經元模擬的數字孿生腦平臺。

大數據學院還承擔着本科生培養的工作,設有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大數據學院副院長高衞國告訴記者,和其它學校的大數據專業依託於計算機學院或者數學學院不同,復旦大學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整合了計算機科學、統計學、計算數學這三個學科,學生未來選擇深造的話可以和多個學科相結合。

目前學院已經形成了大數據統計、數理統計、經濟統計、生物醫學統計四大核心方向,多學科融合的創新格局。多項成果在智慧醫療、金融風險預警、城市運行監測及社會治理等領域取得顯著實際成效。

寬松+「嚴苛」:讓每一個人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不斷發展

就在不久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公佈了立項支持名單,復旦大學大數據學院、類腦院共獲1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資助,其中有機器學習領域的、經濟學領域的、腦疾病診斷與預測方面的等等。幾乎每一個都是交叉項目。

馮建峰告訴記者,不論是在大數據學院還是在類腦院,對師資和研究人員的要求可説是寬松而「嚴苛」,所謂寬松,是每個老師可以選擇他們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由學院和研究院都會全力支持,所謂「嚴苛」,是學院對教師有嚴格的考覈標準,那就是所有的人都接受同樣標準的考覈,讓自己的研究一直在進展之中。

曾經獲得過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及2024年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優勝獎的青年副研究員加福民研發的全球領先的微創腦脊接口技術,今年已經上了臨牀實驗,有望讓截癱患者重獲新生。而6年前他加入類腦院時自己選擇了這個他感興趣的方向進行研究,其間也多次面臨科研進展的瓶頸,終於在去年迎來了突破。

而大數據學院在建院之初就對標國際一流學術評價標準,建立並完善長聘教職制度,學院副院長高衞國告訴記者,學院還建立了「Mentor制」導師團隊,為青年教師提供全方位指導,提升其國際視野與學術品位,構建起一套貫穿職業發展全周期、分層銜接、精準支持的高水平人才培育體系。建院十年來,培育新增比利時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次,國家級高層次人才1人次,國家級高層次青年人才9人次,省部級人才項目33人次。學院老師們還斬獲德國洪堡研究獎、Le Cam Award & Lecture、新時代青年先鋒獎、上海科技青年 35 人引領計劃、復旦大學「我心目中的好導師」等多項榮譽。

基礎+應用:在頂天立地的研究中培養人

9月29日,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將與杭州上城區聯合建立一個類腦智能卓越創新中心,推進類腦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在上海和元禾醫療中心成立元智類腦健康實驗室,與中鐵24局成立一個聯合實驗室推進智慧工地的建設,三個平臺接近3億元人民幣的投入,推進成果轉化。

馮建峰坦言,「我們希望學院和研究院的老師們能夠做頂天立地的研究,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培養新一代具有交叉學術能力和廣闊視野的科學家,我們的年輕人應該適合今天的數學發展規律,並且傳承我們兩院做頂天立地研究的傳統,當然,他們還要能幸福地生活。」

類腦院在過去10年中以人才驅動發展,全職教學科研人員中海外引進人才佔比75%,45歲以下教師佔比70%,目前在站博士后41人,超半數為海外博士畢業生。研究院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高影響力(IF≥10)的期刊上發表成果超過200篇,在CNS子刊發表90篇。

同時,研究院還不斷對接國家人工智能重大產業需求,聚集智慧醫療、智能機器人、自動駕駛、智慧工地等重大社會經濟民生領域,加強技術轉化和產學研合作,關於抑郁症、阿爾茲海默症等腦疾病的成果也有不少進入臨牀。

類腦院參與的連續快速同步頂推裝置首次在運營鐵路橋樑上應用人工智能「移舊換新」,為我國既有鐵路改造升級提供了全新方案。

大數據學院的科研團隊同樣堅持問題導向,推動技術落地重點行業。研發的智能算法已廣泛應用於智慧醫療、金融風控、智慧城市等領域。青年團隊在統計頂刊、優化頂刊以及在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方面的國際頂會上發表大量成果。

教學科研師資各學科方向佔比。

正是在這樣頂天立地的研究中一批青年科學家脫穎而出。類腦院的博士后團隊獲國家博新、上海超博等人才項目50人次,大數據學院的一批青年教師在學術界逐漸嶄露頭角。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