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常洛聞:從「偷」到「辱」,韓國文娛圈這股風是怎麼刮起來的?

2025-09-29 08:20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常洛聞】

韓國國民級別女演員全智賢的新劇《暴風圈》(也翻譯為北極星),因為其中的疑似辱華情節,遭到中國觀眾的抵制,全智賢在中國的商業合作也受到嚴重波及。

其中的情節如果拆開來看,全智賢作為演員好像是有點冤枉,但如果深入瞭解韓國文娛圈最近幾年的動向,就會發現韓國影視、娛樂業走到今天,並無任何意外。

全智賢在第四集中的這句話,是點燃中國觀眾不滿的導火索。劇中出現的中國城市大連髒亂不堪,街景還有繁體字,明顯是用了其他的拍攝場景。劇中的某個會議室還出現了有黃色五角星的紅色地毯,影射意味似乎「實錘」。

如果把情節孤立出來,單純「就劇論劇」,全智賢似乎有點冤枉。《暴風圈》名義上是政治+諜戰的寫實劇,實際上是借用了現實世界要素,細節嚴重架空的虛構劇。這句爭議臺詞,上下文是全智賢扮演的外交官,正在請教問題,當時美國準備採取軍事行動打擊朝鮮核設施,由於擔心引起全面衝突,韓國總統前往北京,意圖請中國幫忙從中調解、平息事態。

但韓國總統到達北京后,不僅沒有官員接機,在待遇上也遠不如朝鮮領導人,用劇中人物的臺詞就是「金先生(北韓領導人)肯定正和美國副總統(同一時期訪華)坐在一席,而我們的總統正滿頭大汗地乾等。」全智賢飾演的外交官接話,説「但是為什麼中國會偏好戰爭呢?(畢竟中朝)邊境地區可能會成為核打擊的目標。」

如果只看這部劇,全智賢飾演的角色明顯是在幫中國説好話,預設了中國熱愛和平的立場。但其實是通過角色的反問,在觀眾心中「種」下一個疑問的種子,從硬性灌輸,晉級到了引導受眾主動「思考」,在利用情節虛虛實實,模糊真假邊界的同時,改變受眾的認知。

如果有人認為這是我過度解讀,那我再補充一個背景。

尹錫悦在任期間,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吐槽」和威脅韓國各界要人,核心思想就是文在寅總統訪華期間,遭受冷遇,多次獨自吃飯,沒有受到國家元首應有的對待,其核心結論是「親中親不出什麼好處」。這也成為他上臺之后,大搞反華陰謀論,親美媚日的重要理論支撐。

當時的真實情況是,雖然中韓之間因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的風波還在發酵,但中國對文在寅總統給予了應有的元首待遇,文在寅政府和當時的韓國主流媒體對此次訪華的成績也表示滿意。更何況作為韓國總統,「親中」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攻擊。尹錫悦代表的韓國右翼的陰險攻擊,本來就是「兩頭堵」。

至於地毯,劇中情節是美國領導層在白宮召開會議,商討對朝鮮進行全面核打擊,場所是白宮內部的會議室。加上美國其實也大量使用五角星元素,很難説這是有意針對中國。

《暴風圈》作為典型的美國式虛構作品,在劇中虛虛實實並不是什麼出格的事情,對現實世界的影射,如果做得高妙,有助於受眾更好地沉浸在劇情內。美國由於對影視作品分級很嚴,管制很松,會員制流媒體機構製作的影視作品,其管理比照了有線電視,默認觀眾可以自主付費,就是對自己的觀影有負責能力的成年人,所以允許提供更多的感官刺激,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暴力、裸體、髒話等。加上美國影視行業一直推崇「性+暴力」的敍事核心,政治也好,科幻也罷,都是包裹這一核心模式的糖衣而已。

這也讓美國影視界在多年的迭代中,和社會大眾達成了一定的默契和平衡,總統、政客、富豪,都是可以揶揄嘲諷的對象。這一表面上的人人平等,和代議體制一樣,是美國社會重要的泄壓手段。美國文藝界一直以來也有表演挑戰權威的傳統,在美劇中,白宮被炸,國會山被夷為平地,總統被暗殺、被操縱、被外星人奪舍等情節都已經被玩成了陳詞濫調,美國受眾對此已經脱敏,所以傲慢地將這一模式平移到其他國家,造出離奇又離地的神劇,一點都不奇怪。

近些年,由於美國國內社會問題的集中爆發,社會思潮右轉嚴重,對其他國家的「濾鏡式敍事」逐漸離譜。例如對墨西哥、哥倫比亞等國的毒品刻板印象,似乎除了昏黃的沙塵天氣和遍地的武裝毒販,這兩個國家一無所有。對巴西、阿根廷等國家的妓院濾鏡,對歐洲裝腔作勢、外強中乾的刻板印象等等。

隨着中國的崛起,對中國污衊、矮化、敵視的內容也越來越多。美國社會對華裔、亞裔從未真正接納的現實,也在「政治正確」讓位於「美國優先」的情況下,暴露得越來越直接。例如暴風圈的主演之一,美籍韓裔演員約翰·趙,2014年曾擔綱主演《再造淑女》,因為故事主線比較老套,但是選擇了用亞洲男性俘獲白人女性芳心的反傳統演員組合,收視率從第一集開始下滑,播出一季就遭「砍」。

《再造淑女》女主角是在復仇者聯盟中出演星雲的英國演員凱倫吉蘭

《暴風圈》表面上是在韓國製作發行,韓國演藝人擔綱,以韓國為故事主要舞臺的韓劇,但其實投資方、主要的製作方,都是美國迪士尼。其線上播放取得了日、韓雙榜首的優秀成績,也離不開Disney+和hulu平臺的大力推廣。迪士尼在涉華議題上的取態一直偏右,甚至還在不斷右傾,其成色大家也是心里有數。

這幾年,netfilx、Disney、paramount等美國媒體巨頭強勢搶佔韓國市場,韓國也大開國門,將引入美國文娛企業視為製造國際化的韓國明星,在全世界,尤其是北美市場推廣韓國文化產品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機遇。形式也從最開始的單方面輸入,例如通過Netflix平臺,發行韓國製作的節目,迅速演變為深度融合。

近年大火的魷魚遊戲,就是Netflix全面投資,雖然對內容創作不進行干預,但其製作模式、周期,創作的節奏,宣發的模式、平臺等,都是純粹的美國主導,演員、編劇、導演等創意崗位也不得不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美國化」,使內容最終成為披着韓國外衣的美國文藝作品。而迪士尼作為《暴風圈》的投資方,把發行、製作等工作都交給了迪士尼在亞洲的日本合作伙伴,例如Imaginus、ShowRunners、StudioAA等,都是以日本為業務核心的企業。

《暴風圈》編導團隊中,導演徐明行是武行出身,成名作是《新世界》的動作指導和《釜山行》的導演。編劇鄭瑞景的成名作包括《親切的金子》、《家庭對抗》、《機器人之戀》、《小姐》、《分手的決心》等。兩人雖然都是在韓國影視界臺前幕后打拼多年,成績斐然,也各有強項,但對政治戲涉獵不多,各自的優勢,反而讓文戲,尤其是涉及跨國政治的文戲更加單薄。在IMDB上,《暴風圈》的得分只有6.1/10,與此相比,12年前,全智賢紅遍亞洲的言情劇《來自星星的你》都有8.2分。

總體而言,《暴風圈》更像是一個迪士尼在網飛、派拉蒙巨大的競爭壓力下,想利用全智賢、姜東元等明星,在亞洲搶佔市場的平庸的商業項目。其中對中國的敵意與美國本土影視作品相比,也只能算是一般水平。

作為韓國國民級演員,全智賢嫁入豪門后缺乏重量級作品,商業價值有所下降。加上又有李政宰這樣通過與Netflix合作爆款劇集「闖美」成功的案例,她想深化與美資集團的合作並不奇怪,過程中按資方要求,做出迎合韓國國內右翼情緒,迎合美國資方的姿態,也在意料之中。反過來中國觀眾不喜歡,不想將錢花在與她有關的品牌上,當然也應該在她的意料之中。

即使是在美國資本尚未開始關注韓國,韓國本土影視業在官方支持下形成「韓流」向中國輸出的年代,韓國影視業也不乏對中國歷史、文化缺少了解的案例,而且這一現狀至今都改善有限。例如某個古早的韓國電視劇,在表現中國皇帝的起居時,背后屏風上的書法作品是毛主席的《沁園春·雪》,無知程度讓人匪夷所思。

不過有一個關於中國的議題,韓國文藝界格外重視,還原格外精準。那就是滿清時期,清廷對朝鮮的威壓。

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朝鮮一方面忠於明朝,一方面又是在明朝滅亡之前,就已經被清朝征服,派出軍隊脅從於清軍,導致韓國對這段歷史的看法非常擰巴,還原也格外一絲不苟。例如在電影《南漢山城》中,皇太極在三田渡接受朝鮮王跪拜投降的場景就還原得格外細緻。清使的「金錢鼠尾」發型,所説的滿語,都經過嚴密的考證和還原。

《最終兵器:弓》中,「丙子胡亂」入侵朝鮮的滿清八旗也都説滿語,梳金錢鼠尾發型,武器、盔甲也都進行了細密的考究和還原。

而且這些作品中,對朝鮮自身的衣冠、風物也做了細緻的研究、復原和美化,這也給韓國恢復傳統,統一「古代衣冠」,向國外宣傳自己的文化創造了基礎和便利。其實日本的和服也是如此,是在復原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統一形制的近現代產物。那個時代的韓國影視界,至少對自己國家的文化和歷史,還有一定的尊重和敬畏。

但在Netflix等美國巨頭進入韓國后,工業化改變了這個充滿了手藝人和小作坊的世界。

韓劇賴以生存的分發平臺,從公營免費電視、收費有線電視,已經全面轉換到了OTT(over-the-topmedia網絡視頻播放平臺)這一新賽道上,2023年是OTT競爭全球化的重要節點,全球OTT都完成了對傳統電視臺和付費有線電視的全面超越。據韓國KBS公營傳媒研究所推算,韓國人口規模5000萬左右,韓國國內OTT市場規模為19億美元左右,全球OTT市場規模為880億美元。利用美國的體系優勢和韓國的廉價產能,讓韓國媒體行業為美國「來料加工」,似乎是能有效搶佔全球市場的雙贏舉措。

一開始這一模式確實高歌猛進,隨着美國QTT公司不斷加大在韓國內容方面的投資規模,「借船出海」后能夠取得世界級影響的韓語作品越來越多。同時將韓國本地傳統電視臺擠壓到了被淘汰的生死邊緣。2022年全年,僅有一部台播劇能拿到20%以上的收視率。與電視黃金時代,國民劇動輒60%的收視率簡直不在同一個宇宙。

美國巨頭的降維打擊,讓韓國影視界紛紛轉向,合作首選OTT,尤其是Netflix,畢竟Netflix每年純收益約5兆韓元,月活用户(MAU)約1258萬人,是絕對的世界級頂流平臺。而韓國本土OTT並沒有因為電視臺式微而嚐到甜頭,反而因為國際巨頭大撒美元,要面對世界級資本的競爭,製作成本水漲船高,也面臨着難以為繼的窘境。

左圖為Netflix、迪士尼、appletv、hbomax的三年內容預算規模,單位為10億美元。右圖為Netflix在韓國投資規模的變化,單位為10億韓元,兩個數字均逐年大幅上升

製作費、片酬水漲船高,韓國影視業進入了一個短暫的「金元時代」。Netflix2016年入韓時,韓劇單集製作費成本4億韓元,2022年天花板已經被《蘇里南》抬高到了6集350億韓元。2023年《魷魚遊戲2》,再次將天花板挑高到1000億韓元。演員身價也隨之暴漲,2022年男演員台播劇片酬從單集2億漲到3億韓元,因《魷魚遊戲》爆紅的李政宰,在第二季中已可拿到單集10億韓元,9集共90億韓元的天價片酬。

李政宰和夫人林世玲

這樣的成本飆升,就算大財團也頂不住。韓國本土娛樂巨頭CJ和電視臺JTBC(JTBC是中央日報旗下電視臺,中央日報由三星集團創辦,由三星的親家洪氏家族掌管)共同支撐的TVING是韓國本土OTT的佼佼者,最高月活曾達到515萬人,是韓國本土企業首次突破500萬大關。2022年TVING的年銷售額為2500億韓元,營業損失為1190億韓元,比起2021年的762億韓元,實打實的賠本賺吆喝。另一本土平臺Wavve雖然背靠KBS、MBC、SBS和SK通信,但因內容乏力,每年鉅虧500億韓元以上。

而LG旗下的WATCH、KT旗下的Seezn則因為用户流失,要麼高層全體辭職,要麼被對手收購,已經退出了競爭。可見本土平臺雖然都有財閥企業輸血,但面對美國資本高出若干數量級的全面壓力,還是不得不要麼咬牙賠錢,要麼黯然離場。

即使是已經拼殺出來的頂流演員,也在逐漸失去利用價值。2025年,業內傳出消息,Netflix已將韓國製作的內容,演員單集片酬上限設定在約4億韓元左右,與狂飆突進時代,動輒10億韓元單集的片酬水平相比,出現了巨大落差。

片酬飆升后又大幅回落,除了表面上頂流演員的商業號召力出現疲態之外,其實也是之前的涸澤而漁,小型製作公司、經紀公司大量倒閉,行業已經青黃不接,導致本來就主打物美價廉的韓國影視工業吸引力系統性下降。

例如日本電視臺給主演級人氣演員的片酬單集大多在300萬日元(約2800萬韓元),全部演員的片酬佔整體製作費20%左右。Netflix製作日劇時偶爾會給出單集1000萬日元(約9300萬韓元)的片酬,韓國演員則一般在日本演員的4倍左右,頂流演員更是有10倍左右的差距,導致韓國能接到的項目總規模也在被日本蠶食。

2022年OTT平臺一共在韓國製作了141部影視作品,2023年為123部,而2024年則約為100部。2025年全年將進一步減少到80部左右。韓國在給美國巨頭做「代孕」的蜜月期過后,可能也要面臨被「優化」的前景了。

韓國李在明政府上臺后,力推文化出口,其目標市場就是中國。Netflix等美國巨頭也有借韓國的內容平臺,曲線打入中國內地市場的意圖,韓國企業對中國文娛市場,尤其是新興的短劇市場充滿興趣。

最后要説的是,韓國的流行文化產業之所以看上去「領先」,是因為有政府將文化視為創匯產業,美國將韓國視為意識形態橋頭堡,韓國過於寬松的媒體管理,對立的政治氛圍、與日本競爭下,不得不被迫工業化的製作環境等多重因素,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個特殊的小環境。

在言情、玄幻等虛構作品領域,我國監管部門一直對韓國持較為友好的中立態度,對革命歷史題材更是以合作、支持為主。對於韓國的歷史沿革敍事,我國一直比較尊重韓國的立場和意願,也從不干涉他國內政的角度考慮,很少從人民史觀出發,對他國曆史進行系統梳理,這給韓國一小部分別有用心如徐炯德之流留下了可鑽的空子,逐漸生發出了「偷派」。

以中國的立場為主視角出發,講清歷史脈絡,講清楚新中國成立前后,中共對於半島南北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幫助、支持,以此上溯,使信史逐步成為兩國共識,才能更好地消解某些勢力有意煽動的敵意,有效增進兩國的瞭解和交流。

在中國崛起的路上,如果「蔑華」是民族積弱帶來的恥辱,「辱華」就是對手無能之后的哀嚎,走我們自己的路,講好我們自己的故事,以后必然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閲讀趣味文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