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波動到底是風險還是收益?一文説清各種應對波動的策略

2025-09-28 19:26

不是風動是心動

A基金的長期年化收益率為15%,但在大盤調整時,經常出現超過20%的回撤;B基金的長期年化收益率為10%,但每次大盤調整,回撤不會超過5%,你覺得哪一個基金更好?

這個問題類似下面的圖,我在以前的多篇文章中引用過,幾支股票的收益率完全相同,但在那些波動更小的股票上,普通投資者更容易賺到錢。

波動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大部分投資者只關注方向,但很多人都是方向看對了,虧在了波動上。

很多人把「扛波動」當成獨立於投資分析能力的心態問題——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你的心在動,但在學術界,波動並不是虛無飄渺的心態問題,而是實實在在的風險。

當然,也有很多實戰派的投資大師反對波動就是風險的觀點,他們的觀點也有兩派,一派認為,波動是中性的,另一派認為,波動本身就是收益的來源。

能看懂企業或資產的價值,你只是一個不錯的研究者,只有理解了資產的波動,你才能成為優秀的投資者,本文將「波動」的意義分成幾個層次來拆解。

學術視角:波動=風險

評估基金績效的黃金指標「夏普比率」認為,不能只看基金的收益率,而是要看該基金在它獲得的收益率背后,承擔了多大的風險。

但如何評估風險呢?

從傳統金融投資理論的視角,比如Markowitz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風險定義為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其表現形式就是價格的波動。

很多人並不認同「波動=風險」這個看法,波動只是股價暫時的變化,投資者並沒有實際發生損失,但這只是這個詞本身給人的一種「均值迴歸」的錯覺,「波動」是事后的視角,但在股價挖坑的當時,你並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不知道它會繼續向下,還是會扭頭向上。

2013年底的茅臺,假設有一位投資者很肯定的告訴你,企業只是暫時的困難,股價只是暫時的波動,未來業績會回升,股價也能上升。這位投資者無疑遠見卓識,但如果此時他家里剛好出了點事,急需要用錢,他就只能以80元(復權價)的價格賣出,承擔這個波動帶來的損失。

就像現在持有茅臺的人,即便未來如他們所料,茅臺股價再現2015-2021年的輝煌,但只要你現在需要用錢,只能乖乖地以現在的價格賣出。

雖然投資的是未來,但交易的是現在,波動在未來看是過程,但在現在看就是結果。

所以夏普比率在給風險定量時,用的是歷史收益波動率的標準差,標準差是一種統計方法,前面幾個股票的收益率相同,但A股票的波動率高於B股票。

一個基金的年化收益為15%,無風險收益率為3%,波動率標準差為12%,則夏普比率為1,表示每承擔1%的風險,可獲得1%的超額收益。

阿里巴巴近52周的波動率是網易的兩倍,你想買阿里巴巴,就需要分析測算的預期收益率是網易的兩倍,否則風險收益比就不划算。

不管你接不接受,波動率=風險,波動越大,風險越大,需要更高的預期收益作為補償,這是現代大類資產的實際定價原則,舉兩個例子:

例一:紅利股的股息率通常大於債券的收益率,就算是經營非常穩定的長江電力也是如此,這正是因為股價的波動率遠高於債券價格的波動率,想要得到同樣的「風險調整后的收益率」,長江電力的股息率就一定要高於債券收益率,高出的部分叫風險溢價,它的量化形式就是波動率。

例二:開頭的例子,A基金的長期年化收益率為15%,但在大盤調整時,經常出現超過20%的回撤,B基金的長期年化收益率為10%,但每次大盤調整,回撤不會超過5%,如果你去統計所有的投資者的平均回報率,會發現B基金的投資者的平均收益率,將遠遠超過A基金。

波動的虧損是實實在在的,A股基金的歷史所有投資者的平均收益率,大概率是虧損的,因為高收益高波動的基金,很容易出現「高點淨申購,低點淨贖回」,而波動小的基金,低點反而可能出現淨申購。

投資者實際收益率,與基金本身的年化收益率的差異,也是「波動=風險」的體現,所以啥也不懂的基民只看收益率,而專業的FOF重點看夏普比率。

不過,對於「波動=風險」這個傳統投資觀點,巴菲特表示了明確的否定。

實戰視角:波動≠風險

在巴菲特在2008年股東大會上回答股東提問時,再一次重申了他對波動就是風險的看法:在評估風險時,我們認為波動率毫無意義。對我們最有意義的風險是資本永久性損失的風險。

他解釋説:

你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好公司,它們都有很大的波動性和很好的盈利,但這並沒有使他們成為糟糕的企業。同時,你也可以找到一些波動性非常小的,但實際上卻很糟糕的生意。

包括霍華德馬克思等價值投資大師,都批評過「把波動率等同於風險」的傳統觀點,是爲了學術研究的方便,把現實世界過度簡化。

不過,巴菲特並沒有説「波動率不是風險」,他的意思是,波動是一個與風險無關的中性概念。

這就可以理解了,巴菲特只關心企業的內在價值,對巴菲特這一類長期投資者而言,短期波動只是「噪音」,是中性的,不會構成實質威脅,除非你被迫在低點賣出。

其實巴菲特對波動的理解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在前期的「撿菸蒂」時代,「撿菸蒂」的意思是説,哪怕公司不太好,但股價便宜到只要再吸一口就值回票價——本質就是利用向下波動的機會賺錢。

巴菲特幾乎每年都在致股東信中強調自己的策略就是「低價買入」:

1963年的致股東信中説:我們的業務就是買入被低估的證券,並實現一個平均收益率,高於道瓊斯指數。

1965年的致股東信中説:我們尋找那些以低於其內在價值出售的證券。安全邊際越大,我們就越能抵禦市場的反覆無常。

實際上,早期的巴菲特並不認為波動是中性的,而是收益的重要來源。而這個理念,同時是多種投資策略的核心理論。

交易視角:波動=收益

「波動=收益」的觀點,還是要回到「波動=風險」的視角。

這個視角的背后,是大量的投資者討厭不確定性,不喜歡波動,特別是大資金。比如説,你覺得主權基金或國家隊會喜歡波動嗎?社保資金會喜歡波動嗎?保險資金會喜歡波動嗎?

不光這一類風險厭惡型機構投資者,高淨值投資者總體上比普通人更厭惡收益波動,背后的心理也很簡單,富人賺更多的錢,也不會比現在的生活好太多,而普通人總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可失去的了(當然事實並非如此),只要多一點錢就能改變生活很多(這倒是真的)。

由於二八效應,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高淨值人羣手中,所以資產的實際定價也體現了風險厭惡的特徵,高波動的風險資產通常要「折價」出售,比如前面説過的股票的股息率高於債券收益率,實際上是指股票是「折價」交易的(從類似債券的內在收益率的視角)。

但是,風險本身是客觀存在的,如果因為風險厭惡,而讓主觀的風險定價高於客觀事實,那就代表該風險資產潛在收益的一部分,從風險厭惡者手中,轉移到了風險偏好者手中。

一個人想要回避的風險,就是另一個人想要獲得的收益,就像《權力的遊戲》里的小手指的名言:「混亂是階梯」。

所以「波動=收益」,其實是「波動=風險」的另一面。

這種利潤轉移的形式,就是波動率交易。

風險是一種「商品」,有買也有賣,最典型的是保險,保險公司賺保險費,買保險的人把總資產收益的一部分,以保險費的形式轉給保險公司。

既然波動=風險,那麼「波動」也可以成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最典型的例子是期權。

平值期權(股價=行權價)定價,與波動率有關,到期時間相同行權價相同的兩個不同股票的平值期權,高價的那一支,通常是因為歷史波動率更高,期權的買方(相當於投保者)的賠率更高,所以期權價格更貴;期權的賣方(相當於保險公司)就要賣出更高的期權價格,以覆蓋風險。

七巨頭中,平價期權的定價(隱含波動率),特斯拉最高,英偉達其次,后面是谷歌亞馬遜,再后面是蘋果和Meta,微軟最低,正是因為它們不同歷史波動率的體現。

波動不是玄學中的「風動、幡動還是心動」,而是代表實實在在的風險與收益。

按照對波動的不同態度,可以把投資策略分為兩種,一種是交易方向的策略,一種是交易波動的策略。

在傳統股票投資者中,無論是價值投資者,還是趨勢交易者,雖然大家對波動有不一樣的看法,穩健型投資者不喜歡波動,價值投資者認為波動是無關緊要的因素,但方向總是最重要的,如果方向押錯了,也難逃一虧,所以波動仍然是一種客觀存在的風險。

但也有很多策略,收益不但看方向,也要看波動率。

大家最熟悉的定投策略,最佳狀態是出現了「微笑曲線」,先跌后漲,收益的一部分就來源於波動。

比定投策略更專注于波動的是專門做均值迴歸的「網格策略」,就是純粹賺波動的錢,方向反而是有害的,向上突破丟失籌碼,向下突破永久套牢。所以最適合網格的是「上有頂下有底」的可轉債。

與網格交易相反的是專做突破的「趨勢交易」,屬於方向和波動同樣重要的策略,「突破」的本質是被價格區間限制了的波動率,在價格突破區間后會忽然放大這在可多可空的商品期貨交易中,先要看準多空方向,再要看突破速度,都看對了,就是KTV,只要看錯了一個,都會虧,都看錯了,那就是ICU。

趨勢交易很刺激,但在純粹的期權交易者看來,猜方向是毫無意義的賭博,他們只想要來自波動率的收益,可以通過期權組合,把多空倉位方向對衝掉,甚至把彈性(Delta)對衝掉,只剩下純粹的波動率的影響。

同樣是交易波動率,風險和收益又不同:網格交易喜歡固定適中的波動率,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而在期權波動率交易策略中,波動率變大有變大的策略,變小有變小的策略,最怕波動率不變,或者波動率的方向看錯。

波動是金融世界的本質

首先回顧一下本文的觀點:

波動不是風險本身,真正的風險是「永久性損失」,但波動是風險的表現形式:它觸發了投資者的恐懼和行為偏差,讓風險變為現實,也讓交易對手有了賺錢的機會。

由此出現了三類對波動的看法 :

風險厭惡者認為,波動=風險,是需要回避的東西

風險偏好者認為,波動=收益,是需要擁抱的東西

價值投資者認為,波動中性,投資風險只來源於企業經營風險造成的永久性虧損

這三種態度都有可以盈利的策略,它的核心在於知道什麼是可判斷的,什麼是不可判斷的:

機構投資者通過多資產組合和強大的投研分析,認為收益是可控的,但投資者的心態不可控,所以選擇控制波動;

想要獲得高收益的投資者,認為自己可以控制面對持續失敗和巨幅回撤的心態,願意對方向和波動雙重押注,以獲得更高的收益率,所以更積極地擁抱波動。

價值投資者認為,市場波動是無法控制的,對企業價值的判斷能力是可提高的,對股價短期波動採取中性淡然的態度。

關於波動率本身,也要區別什麼可判斷,什麼不可判斷:

有一些投資者認為,波動幅度的判斷難度較大,但波動方向相對更容易判斷,比如鍾擺理論,所以有各種基於均值迴歸和趨勢交易的擇時策略;

還有一些投資者,認為波動方向難以判斷,但波動率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所以喜歡設計一些方向中性的波動率交易策略。

對於如何利用波動率,也要區別什麼可判斷,什麼不可判斷:

有投資者認為,人在面對波動時,有一些固有的反應模式,很多都屬於行為偏差,就有很多針對這種行為偏差的策略,俗稱「割韭菜」。

還有投資者認為,正因為人在面對波動時的行為偏差,一方面創造了很多交易機會,另一方面,自己也有行為偏差,所以設計了很多機器自動執行甚至自動學習的量化策略。

所以,波動不是異常,而是金融世界的本質,它提醒我們世界在不斷變化,它迫使我們分清什麼自己能控制、什麼自己不能控制,什麼自己可判斷,什麼不可判斷。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