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9 08:23
36氪獲悉,「未名拾光」近日獲得數千萬元人民幣B+輪融資,由華泰金斯瑞、海邦投資共同投資。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深化AI技術平臺建設、拓展生物材料多元應用場景,及加速業務全球化佈局。
繼今年5月獲歐萊雅、納愛斯集團投資的近億元后,未名拾光再獲產業基金加持。
創始人趙亞冉告訴36氪,未名拾光創立之初,在搭建技術平臺時就非常關注生物材料的創新,構建了生物活性分子設計、篩選、功效評估到規模化生產的閉環,且通過AI全面賦能該合成生物技術平臺。
當前未名拾光開發的具體生物原料品類,主要包括兩類:植物愈傷組織,如獲批備案的新化粧品原料「曇花愈傷組織提取物」、「華白及愈傷組織提取物」、 「牡丹愈傷組織提取物;生物活性蛋白,包括重組膠原蛋白、多肽等。
當前,未名拾光探索出符合美粧日化、醫療器械、食品行業需求的商業模式,一方面自研創新原料管線;另一方面以CRDMO模式(CRO+CDMO),與下游品牌商合作開發新型生物原料,併爲之提供新原料的代工生產服務,以兼備效率和確定性。
在合成生物底盤技術方面,未名拾光同時佈局了微生物、植物兩種細胞工廠,前者主要生產多肽、蛋白質(膠原蛋白、纖連蛋白等)產品;后者則可用於開發包括珍稀植物活性分子在內的多種植物原料。
許多植物獨有的、與光合作用體系相關的複雜代謝產物,通過微生物底盤生產的效率並不高。趙亞冉介紹,植物體中有一種愈傷細胞,具有全能性,增殖、分化和發育能力很強,可以作為「細胞工廠」。通過少量的植物活體組織,模擬植物受創的自然現象,誘導產生愈傷細胞,進而調控細胞內代謝網絡,能夠實現目標物質規模化生產。
通過植物愈傷組織技術,未名拾光已誘導出了曇花、古樹梅花、百年牡丹、華白及等80多種植物的愈傷組織,其中3種愈傷組織提取物完成了化粧品新原料備案,佔藥監局批准的4種愈傷組織新原料的75%。據瞭解,在實驗室誘導出的植物愈傷組織,可以進行再分化,得到植物克隆苗,用於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育。
開發合成生物技術平臺早期,未名拾光團隊便意識到AI的強大能力及價值,除了藉助AlphaFold、RFDiffusion等工具提高研發效率外,也開始搭建多物種的標準化生物數據庫。「在現有的生物大模型基礎上,我們補充了大量自有數據進行再訓練,以增強模型在特定領域的能力。未來AI會成為生物技術公司的基礎能力,而區分能力高下的要素是‘數據’。」
在數據層面,未名拾光通過與高校合作、自主測序研發、與客户聯合開發等方式,沉澱非公開的高質量數據,以形成業務越多、數據越優、模型越準、業務更多的飛輪效應。
以重組膠原蛋白的設計為例,AI已顯著提高了研發效率:首先,將自然界中所有已知類型的膠原蛋白序列及其功能數據輸入模型,進行增強訓練,讓AI理解其構效關係。進而,結合下游應用場景的具體需求,如用於塗抹式化粧品需分子量小、配伍性強、穩定性好等,讓AI進行定向設計和高通量虛擬篩選,得到契合需求的候選分子。
「現在,AI把我們的研發效率提高了至少5倍」趙亞冉表示。接下來未名拾光在AI方面的研發支出將逐步提高至50%,重點開發面向多個特定任務的「智能體」。未來也將開放AI虛擬細胞測試智能體、功效評估智能體等,供客户選擇使用。
選品,是合成生物公司面臨的「靈魂問題」,不同產品面臨的競爭格局、市場前景大相徑庭。在產品選擇上,未名拾光借鑑醫藥行業的商業模式,漸漸探索出一條「反向開發」的思路,從下游品牌商客户的需求出發,以CRO、CDMO的模式,為之提供原料開發服務和產品。
該模式在植物代謝產物等品類上得到了驗證,為之拓展了多個國內外知名品牌客户,客户數量已經超過膠原蛋白品類。
一方面,未名拾光通過植物愈傷組織技術,開發的珍稀植物提取物,天然具備稀缺感和故事性,能夠為下游品牌提供獨特的市場價值;另一方面,部分珍稀植物的獨有活性成分、代謝產物圖譜,為發現「超級功效成分」提供了可能。
美粧日化領域,很多「超級分子」都源於「超級植物」,正如積雪草苷與積雪草、玻色因與歐洲山毛櫸等。爆品原料的開發周期很長,需要科學技術、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多重成功。未名拾光通過聯合開發的方式,在服務品牌客户過程中,能夠及時獲得市場反饋。
現階段,其重點開發方向是具備高階功效和市場差異性的新型成分,未來若某一成分被驗證具有成為「超級分子」的潛力,也可加大投入,推動該成分向更基礎、更大體量的應用場景滲透。
在蛋白質領域,未名拾光強調從科學出發,應用於不同皮膚層級的膠原蛋白,其類型和分子大小應有明確區隔。
例如,針對抗衰和防脱需求,團隊開發了XVII型膠原蛋白。其科學邏輯在於,XVII型膠原天然存在於表皮與真皮連接處,核心功能是維持毛囊干細胞的乾性、清除表皮衰老細胞,更適合表皮層。為解決大分子透皮吸收的難題,未名拾光團隊利用AI平臺設計出500-800Da的功能片段,透皮吸收能力得到了下游客户的認可。
據趙亞冉介紹,成立以來,未名拾光構建了廣泛的市場渠道和客户網絡。作為技術型初創企業,他們找到的市場破局點是一項功效檢測技術:「人體拉曼光譜檢測」。
在美粧個護行業,對於產品功效的檢測多采用離體皮膚,存在假陽性率高等問題。未名拾光開發了「活體透皮吸收拉曼光譜檢測」技術,通過軟硬件創新,能夠直觀呈現活性成分在人體的透皮滲透性,吸引了眾多美粧個護、家用日化品牌客户使用該實驗平臺。
通過檢測服務,與客户建立廣泛聯繫,為后續拓展CRDMO服務提供基礎。據趙亞冉介紹,未名拾光與歐萊雅、寶潔、珀萊雅、上海家化等品牌都已建立聯合開發合作。
未來,其生物活性原料業務計劃從美粧拓展至食品、日化等更具市場空間的應用方向;同時也將積極謀求出海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