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8 10:01
來源:鈦媒體APP
一個輕量級的家族式小公司,是否有能力駕馭一個重量級資本與技術雙重密集型項目,是這個不確定性的核心。
2025年9月,偏苯三酸酐(TMA)華東主流成交參考價跌至1.55萬元/噸,距離去年高點已抹去超過72%。9月3日,常青科技為其百億TMA項目一期融資的8億可轉債按下啟動按鈕,相關議案在9月19日股東大會上獲得通過。
去年5月,TMA價格峰頂之際,常青科技以總資產僅25.6億元的體量拋出總投資100億、一期30億的8萬噸TMA項目,資金主要來源之一即此次可轉債(另有20億元銀行貸款與不足3億元自有資金)。
偏苯三酸酐(TMA)是一種新型材料的化工原料,主要用在增塑劑、絕緣漆、塗料、工程塑料等行業,受海外產能清退影響,國內成交價在去年連翻兩倍,突破5.5萬元/噸,今年二季度起卻連續腰斬,幾乎跌回原位。
此種局面讓這個宏大項目越來越像一次豪賭。紙面上,它踩中了政策紅利、產能出清、龍頭退出的"三重奏";現實中,它面對的是價格自由落體、同行利潤崩塌、2026年產能洪峰即將到來的"三重殺"。
這是一場典型的時間差賭局:萬一投產日價格回暖(雖然概率並不大),也有可能能化險為夷;反之,將上演"小馬拉大車"的流動性悲劇。
現階段「明牌」的是,項目的每一個執行環節都充滿了變數,而公司自身的資源稟賦又較為薄弱,2/3的投資源自銀行貸款,遠期收益率亦較為有限,導致「理論上可以贏,現實中很難活」的概率大增。
一個輕量級的家族式小公司,是否有能力駕馭一個重量級資本與技術雙重密集型項目,是這個不確定性的核心。資本市場似乎已經對此率先投票:常青科技股價在這輪牛市中破發,機構持倉不足5%。其百億TMA擴產計劃是戰略遠見還是資本幻覺?答案藏在AB兩面的裂縫里。
「以小博大」的紙面合理性A面
作為跨界入局者,常青科技的擴產規劃在行業中尤為激進:在泰州市高港區建設高分子新材料生產基地,投資總額約100億元,分三期實施,其中一期項目為年產8萬噸TMA項目,投資金額約30億元,2026年投產。
這一決策的形成,在於2024年4月3日,美國英力士(INEOS)永久關閉其TMA生產裝置,引發全球市場震盪。英力士是全球TMA市場的主要龍頭,關閉的工廠年產能為 65 萬噸苯酚和 40.9 萬噸丙酮,是英力士單套最大的苯酚生產裝置,佔其全球總產能的34%。關停原因包括市場疲軟、競爭激烈和碳税政策縮緊等等。
在高度依賴規模化生產和穩定供應鏈的化工行業中,這次供給衝擊讓國內四家上市公司成為全球供應的主力,價格劇烈上漲,在全球TMA有效產能驟降、下游需求回暖之下,2024年中國TMA價格一度飆升至50000元/噸以上,創下歷史新高。
TMA2024年價格走勢
TMA主要用於生產高性能增塑劑(如TOTM)、粉末塗料、絕緣漆等。在2024年特定階段,部分下游行業,尤其是與出口和特定工業應用相關的領域,表現出一定的需求韌性,進一步加劇了TMA的供不應求。
此外,目前國內仍有部分2萬~5萬噸/年的小規模TMA裝置,環保設施落后,能耗高、排放大,屬於重點整治對象。在「去產能、環保整治」政策出清影響下,小廠的退出將釋放出10萬~20萬噸/年的市場真空,為具備環保合規能力的大型新進入者提供替代空間。
以上四個條件,加之TMA屬於資本密集型行業,單位投資高,但邊際成本遞減,促成了業內的迅速擴產:2024年,泰達新材官宣推進3萬噸TMA及1500噸均苯三甲酸擴建項目,計劃2026年完成調試。正丹股份(維權)6.5萬噸綠色化升級改造項目於2024年6月啟動,總投資3.5億元,預計2026年投產。百川股份投建了南通百川新材料4萬噸/年偏苯三酸酐(TMA)裝置,建設期 1-2 年。
這類新產能普遍注重技術升級與環保合規。尤其歐盟自2018年起將TMA列為高關注物質(SVHC),認定其具有呼吸致敏性,對肺功能可能造成嚴重損害,因此對相關聚酯樹脂的應用提出嚴格限制,這也促使很多歐洲廠商關停或轉型。新建產線必須符合國際環保法規,才具備出口歐盟的資質。
企業利潤大幅改善的預期,被二級市場迅速捕捉:正丹股份股價在2個月內連續大漲,成為2024年第一個10倍股,新三板的泰達新材(430372.NQ)在2024年7月漲幅突破10倍。
但常青科技在披露擴產計劃后僅僅迎來兩連板,隨后快速下跌持續破發。
市場的謹慎態度存在兩大主因:一方面,常青科技屬跨界佈局,缺乏TMA行業經驗,其在生產技術、工藝積累、客户渠道等方面存在不確定性;另一方面,隨着多家企業同步擴產,2026年可能迎來產能集中釋放,市場對供需逆轉、價格回調的擔憂正在加劇。
擴產潮B面:價格「退潮」、盈利回落、洪流將至
常青科技百億項目尚在建設期內,全球TMA市場卻已「由夏入冬」。2025年以來,TMA價格呈自由落體式下跌,行業景氣度迅速降温。
根據買化塑研究院監測數據,2025年5月下旬,中國偏苯三酸酐(TMA)主流價已斷崖式跌至22000元/噸,與年初的高位相比,縮水幅度高達50%。這一價格已逼近11000-12000元/噸的行業平均成本線,部分高成本企業已陷入虧損。進入6月,市場跌勢未止,華東地區TMA價格進一步下探至20000-22000元/噸,市場觀望情緒濃厚。
9月,Mysteel數據顯示,華東地區TMA成交價來到15000-15500元/噸,暫時穩住了跌勢。
正丹股份單季度利潤驟降
這對業內上市公司形成顯著衝擊。以2024年淨利潤同比飆升110倍的黑馬正丹股份為例,其在半年報中指出,TMA產品價格自高位持續回落。隆眾資訊數據顯示,2025年3月14日至6月30日,TMA華東主流價從4.85萬元/噸跌至1.85萬元/噸,跌幅超過60%。反映在財務上,正丹股份2025年第二季度實現營業收入5.76億元,歸母淨利潤2.41億元,環比分別下降32.53%和37.85%。
同樣承壓的百川股份在二季度歸母淨利潤同比大幅下降82.27%,扣非淨利潤降幅達85.95%,毛利率僅8.09%,盈利能力明顯削弱。而泰達新材不僅在3月終止北交所上市計劃,其二季度淨利潤也同比下滑近三成,連續兩個季度下行。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建工程同比增加75.20%,主要源於其年產3萬噸TMA項目的持續投入。
卓創資訊TMA分析師鄭明楠告訴筆者,在2024年價格推高至5萬元之上后,國內工廠積極提負,新產能億成投放已經引發負效應,價格幾乎跌至漲價之初價格。未來隨着新產能的繼續投放,行業競爭激烈,極易引發價格再度回落。
「中期隨着行業負荷提升,加上下游持續追高積極性不高而漲勢受阻,上行空間可控」,他表示。
正丹股份證券部工作人員表示,有些擴產項目存在技術問題或者進度問題,可能與市場預期相左。就公司來説,國內和國外都有擴產,國外的建設周期要長一些,且並非一次性投產。「公司擴產也是爲了維護自身龍頭地位,應對行業潛在競爭,兼具市場震懾作用。」
正丹股份坦言,若未來TMA產品產能提升速度過快,或出現其他產品能夠對TMA進行大規模替代而影響下游需求,則可能出現TMA產品供求關係失衡,進而可能導致產品價格下跌,對公司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家族色彩」濃厚,市場謹慎觀望?
TMA價格大幅回落,令尚在項目建設期的常青科技面臨嚴峻的經營壓力。儘管長期來看,伴隨供應缺口的逐步修復與成本重構,行業仍有望尋得新的動態平衡,但在當前階段,企業盈利能力已顯著削弱。
分析人士指出,儘管主力工廠將控量保價,但亦難複製2024-2025年上半年的行情——類似的周期逆轉現象,在近年的多個工業板塊中已反覆上演。
資本市場對常青科技的冷淡反應已經極為明顯,除了股價表現趨弱,投資機構在常青科技的總持倉佔比不足5%,而正丹股份則接近60%。
正丹股份機構持股總數
畢竟常青科技的「準家族式」結構,很難打消市場對其治理層面的廣泛疑慮。截至目前,常青科技決策層由實控人孫秋新家族掌控,合計持股63.88%,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曾引發過數次內控問題,例如2019年的關聯方資金拆借約1.2億元。
在百億級跨界投資的決策中,家族式管理的冒險傾向與中小股東利益之間的平衡究竟如何,是市場及機構投資者的關注焦點。
從2025年上半年數據來看,常青科技面臨的經營壓力顯著加劇。公司營收與淨利潤同比分別下滑10.67%和31.89%,銷售毛利率下降至26.51%,盈利能力明顯減弱;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轉為負數,同比大幅下降119.05%,同時因大規模項目投資導致公司現金淨減少5.66億元。
「造血」下滑背景下,一期工程的30億總投資已經超過常青科技25.56億元的總資產,其賬面貨幣資金6.01億元、資產負債率6.74%要撐起跨界擴張,財務穩健性勢必會承受考驗。
2024年,常青科技提示風險稱,一期工程需銀行貸款20億,自籌10億元,如今可轉債募資8億元全部投入該項目。按首期20%的利潤率計算,常青科技要收回成本,需要漫長的時間跨度,成本更低的可轉債是不二之選。這類融資能否成功實施,高度依賴市場信心。后續要跨越這道信任鴻溝,難度仍存。(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黃田,編輯 | 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