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3000億天價算力協議背后:OpenAI的「資本大戲」與AGI的泡沫邊界

2025-09-28 22:3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鈦媒體APP)

9月中旬,華爾街與科技圈同時被一則消息點燃:據《華爾街日報》《路透社》等多家媒體報道:OpenAI與數據庫巨頭甲骨文(Oracle)簽署了一份為期五年、總價值高達3000億美元的算力合作協議。

消息一出,甲骨文股價應聲狂飆,單日最高漲幅達43%,市值一度突破9200億美元。其創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的個人財富一日之內暴漲超1000億美元,短暫地從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手中奪走了全球首富的寶座。

然而,這場資本的「狂歡」轉瞬即逝,次日股價便回吐了6%,部分分析人士開始對這一「天價協議」背后的實際可兑現性提出疑問。

與此同時,這筆所謂「千億級大單」也揭示出一個更深層的行業隱憂:當人們還在為Sam Altman描繪的AGI(通用人工智能)未來而心潮澎湃時,這家公司似乎早已在資本運作的棋局中,悄然轉換了角色。

曾經那個純粹的技術烏托邦,如今正散發着濃烈的資本味道,這也是對OpenAI這家以技術顛覆者形象示人的公司的一次靈魂拷問。

宛如泡沫的「長期主義」

審視2025年的OpenAI,與其相關的資本活動,可以用「揮金如土」來形容。

年初,一項由OpenAI主導,軟銀(SoftBank)、甲骨文(Oracle)等企業參與的,名為「星際之門」(Stargate)的計劃浮出水面,預計未來數年投入約5000億美元,旨在構建一個前所未有的AI基礎設施。隨后,一連串令人咋舌的合作接踵而至:與雲服務商CoreWeave簽署了累計上限超過220億美元的算力合約;接受了軟銀高達百億美元的階段性投資;與NVIDIA達成戰略合作,后者承諾將逐步注資最高1000億美元。

這些交易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大多以「長期承諾」、「合同上限」、「分期部署」的形式出現。無論是「up to」(高達)、「multiyear」(多年期)還是「progressive investment」(階段性投資),這些詞匯都指向一種被投資界奉為圭臬的理念——「長期主義」。

也就是説,OpenAI 的戰略的「長期主義」,是先鋪量、先叫價、先承諾,再靠未來的部署和規模來壓低單位成本、扭轉現金流。其用意在於拉開與競爭者的算力鴻溝,鎖定未來發展勢能。

然而,當我們將這份「長期主義」的藍圖與OpenAI的財務現實並置時,一種強烈的不協調感便油然而生。以其與甲骨文的合作為例,3000億美元的合同分攤至五年,意味着年均支出高達600億美元。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它是OpenAI當前年收入的整整六倍。

現有公開資料顯示,OpenAI 當前尚未真正實現穩定盈利。2025年,其年化收入達120億美元,較前一年取得200%增長200%,月收入突破10億美元規模。然而,公司同步維持鉅額支出:2025年預期現金消耗上調至80億美元,服務器租賃成本或超140億美元,且計劃投入近2000億美元佈局算力基礎設施(含千億級自建服務器計劃),並預計OpenAI 2025年淨虧損約50億美元。

換言之,這筆天價賬單,以OpenAI目前的造血能力來看,無異於天方夜譚。恐怕Sam Altman將整個公司打包出售,也未必能湊齊這筆錢。這讓人不禁要問,這究竟是一場深思熟慮的豪賭,還是一場精心包裝、用未來承諾為當下輸血的資本遊戲?當一家公司的支出承諾數倍於其收入,且依賴於一個尚未完全實現的AGI夢想時,這種「長期主義」的邊界,距離龐氏騙局的定義,似乎也只有一步之遙。

資本的槓桿與被「綁架」的未來

為什麼一個極具爭議的合同會被市場如此熱捧?這個現象背后,不僅是技術預期,也存在資本市場結構性機制的支撐。

在資本的路徑依賴之下,自ChatGPT橫空出世以來,市場已經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共識,或者説是一種信仰——OpenAI不會倒下,它的增長將是指數級的,它的未來將重新定義世界。在這種近乎宗教般的狂熱情緒下,任何對OpenAI財務狀況的理性分析都顯得蒼白無力。

OpenAI,憑藉其在人工智能領域無可比擬的影響力,已然成為一根撬動資本的槓桿。

在科技資本市場,故事常常比業績更能催化估值。一個極具想象力的願景,往往能夠觸動投資者的「信仰」,在資本沒能看到現金流之前,就先為其買單。

OpenAI的一路成功從ChatGPT聞名,到被視為 AGI(通用人工智能)最有希望實現者之一,使得其在資本圈具備某種「神壇光環」。很多投資者隱隱假設 OpenAI 不可能倒下。也正因如此,「3,000億美元合同」的消息在宣佈后,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錨定(anchoring)效應:即便這個數字最終無法完全兑現,許多資本仍會把它作為估值參照。

媒體在此過程中也起了推動角色。一旦重大合作、高額合同登上頭條,便容易形成輿論磁場,吸引更多資本注意,進一步推動相關企業(如甲骨文、NVIDIA)股價的上行。

而甲骨文方面,與 OpenAI 的合作被頻繁強調為其雲業務轉型的「破局之舉」,在投資者眼中似乎意味着一個新的增長引擎。但實際上,該合作在公開披露中以「容量」「合作」「擴展」表述為主,具體付款條款、風險分擔、違約機制等尚未公開透明。

這種模式下,企業不一定要真的掏出那些天文數字,也能靠「預期」撬動股價上漲、吸引資本追捧。正如有人所言:這些公司借 OpenAI 的影響力,已成為「資本槓桿」,在巨大估值遊戲中被推來推去。

一旦某個巨頭以極高標價簽下一項「未來合同」,其他競爭者便很容易陷入被動:要麼追高跟進,要麼被邊緣化。換句話説,這種「錨定」並非單方向,而是在整個AI基礎設施產業鏈內製造了一種壓力,催使各方不得不擡價、跟投、下注。

於是,我們看到NVIDIA宣佈其對OpenAI的投資計劃高達1,000億美元(分階段注資)如果某公司迟疑不動,就容易被認定為「不夠AI野心」,失去資本溢價。

但這種競爭邏輯也可能產生連鎖風險:各方都在加槓桿投入,若某個環節出現兑現難度或宏觀環境逆轉,整個體系可能被迫退卻。

當泡沫被推得足夠高,人們的信心不再來自想象,而是對泡沫崩裂的恐懼。對行業來説,泡沫的破裂可能帶來周期性的寒冬,優質項目被一刀帶走,資本信任被削弱。

在這種狀態下,許多早期資本玩家或許不再追求堅信「OpenAI 不會倒」,而是惟恐自己踩到地雷。投資者、合作方、媒體都變得警惕:如果這張合同、這個敍事崩盤,損失將極為巨大。

這或許正是 OpenAI 背后團隊為什麼願意承受外界批評、團隊動盪、輿論風波,也要繼續維繫這一敍事與估值。對於一個「技術領軍者」走向資本公司化而言,整個行業的信心、無數投資者的財富、上下游產業鏈的生存,都與這個泡沫緊緊捆綁在了一起。

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何Sam Altman寧願頂着馬斯克的公開指責、承受創始團隊分崩離析的壓力,也要將OpenAI推向一條更加商業化、也更具爭議的道路。他所要維繫的,早已不僅僅是一家公司的生死,而是一個由他親手點燃,並已蔓延至整個行業的資本火焰。

熟悉的劇本:贏了商業,輸了口碑

OpenAI如今的玩法,在中國互聯網的故紙堆里,能找到一個驚人相似的影子——羅輯思維的羅振宇與網紅papi醬的故事。

2016年,短視頻博主papi醬迅速走紅。3月,羅振宇的羅輯思維聯合真格基金等高調宣佈對其投資1200萬元,雙方的合影傳遍網絡,成為知識付費與網紅經濟結合的標誌性事件。緊接着,羅振宇一手操盤,為papi醬的首支視頻廣告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拍賣會,最終以2200萬元的天價成交,被他稱為「人類歷史最貴單條視頻廣告」。

這場運作將雙方的聲量推向了頂峰。然而,故事的結局卻出人意料。工商信息顯示,羅輯思維在當年7月便開始退出投資,8月便從papi醬關聯公司的股東名單中消失。事后,papi醬的合夥人確認,羅輯思維因戰略轉型,原價退出了所有投資項目,並未支付實質性的投資款。羅振宇本人則輕描淡寫地留下一句:「江湖就這樣,別介意。」

在這場堪稱教科書級別的營銷事件中,羅輯思維幾乎未付出任何實際的資金成本,卻藉助投資的噱頭和拍賣會的運作,收穫了無法估量的品牌曝光與行業聲望。他贏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卻也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公眾的信任。

回看今天OpenAI與它的合作伙伴們,這番操作何其相似。一筆筆天文數字的合作協議被拋出,引發資本市場的劇烈震動,而協議本身卻充滿了模糊的、非約束性的長期條款。這究竟是爲了共同構建AI的未來,還是爲了在資本市場上共同導演一出「皇帝的新衣」?

無論是羅振宇還是Sam Altman而言,如果承諾太多、兑現太少,贏得的是資本層面的短期熱度,失去的是長遠信任與行業口碑。對於整個行業的良性、健康發展而言,無異於飲鴆止渴。對於OpenAI這種願景主導未來AI基礎設施與平臺生態的公司而言,這種信任成本,可能比資金成本更加嚴重。

窗口期已至,誰能重寫格局?

即便在資本層面一片繁榮,OpenAI的「科技兑現力」也正在經受雙重挑戰:技術預期的落差與競爭格局的加速變動。

對於行業而言,OpenAI的「AGI理想「曾一度被視為最具代表性承諾者之一。但自GPT-5發佈多次延期、以及上線后表現差強人意以來,這種光環逐漸被削弱。

另一方面,這對於長久以來被OpenAI光芒所籠罩的追趕者們而言,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戰略窗口期。尤其對於中國的AI企業來説,一個重寫世界AI競爭格局的機會,可能已經悄然來臨。

近年來,以百度「文心」、阿里巴巴「通義千問」、騰訊「混元」以及異軍突起的深度求索等為代表的中國大模型,在技術上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它們不僅在多個權威評測榜單上與世界頂尖模型互有勝負,更重要的是,它們依託中國龐大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正在加速探索商業化落地,從金融、製造到醫療、教育,展現出強大的滲透力。

OpenAI被資本的戰車綁架,開始沉迷於用萬億美金的承諾來維繫其領導者地位時,中國的挑戰者們或許更能沉下心來,專注於技術與應用的實際結合,解決產業的真實痛點。如果它們能抓住這個寶貴的窗口期,憑藉更快的迭代速度、更貼近市場的應用創新,以及更務實的商業模式,未嘗沒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歷史已經多次證明,任何由泡沫支撐的繁榮都難以持久。OpenAI這場由Sam Altman主導的豪賭,究竟會將AI行業帶向一個嶄新的紀元,還是一個幻滅的深淵,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牌桌上的玩家已經越來越多,舊的格局正在松動。能否抓住這個機會,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