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8 17:22
登錄新浪財經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評等級
新華財經南京9月28日電(記者朱程) 今年上半年,國內BD(一種醫藥企業通過戰略合作、許可交易、併購等商務拓展活動,整合資源、加速研發並拓展市場的行為)交易金額超2024年全年,折射出我國醫藥行業質態提升。受此帶動下,多家醫藥上市公司半年報業績出現改善,疊加多項重磅政策出臺,令二級市場整體呈現回暖態勢。
近日,記者走訪多家藥企發現,行業發展信心較年初明顯改善,但受制於國內醫藥市場「天花板效應」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加之部分海外市場政策變化,令一級市場回暖速度明顯偏慢。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加快商業保險發展進程,優化創新葯定價機制,進而實現國內市場「擴容」依舊是破題關鍵。
BD交易帶火二級市場
近日,國內醫藥龍頭恆瑞醫藥宣佈,瑞康曲妥珠單抗出海一家印度跨國製藥企業,BD交易總金額超10億美元。
這是恆瑞醫藥年內的第五筆BD交易,帶動公司年內達成的BD交易首付款累計超過8億美元。除恆瑞之外,今年上半年,國內License-out(對外授權,BD交易的一種)交易共計72筆,首付款總額達到26億美元,總金額高達600億美元,超過2024年全年交易的總金額。「BD交易的火熱,反映出國內醫藥產業研發水平近年來持續提升,日益得到國際先進認可。」信達生物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俞德超説。
火熱的BD交易,帶動龍頭藥企經營業績改善。今年上半年,恆瑞醫藥實現營收157.61億元,同比增15.88%,百濟神州實現營收175.18億元,同比增46.03%,中國生物製藥實現營收175.7億元,同比增長10.7%……記者以申萬行業分類(2021版)搜索發現,在499家醫藥生物企業中,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的有230家,較2024年同期減少了24家,但從淨利潤角度看,上半年同比增加的有236家,佔比達47.3%,較2024年同期提升2.8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包括《支持創新葯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增強了市場信心,疊加上市藥企業績回升,令二級市場走出了多年「磨底」態勢,出現明顯增長。截至9月26日,生物醫藥指數(399441)為2447.75點,較2025年初增長17%,康方生物等一些港股漲幅更超過100%。
「生物醫藥行業已經歷了4年左右的‘寒冬’,今年明顯感覺到了暖意。」先聲藥業高級副總裁王峰説。多位受訪者表示,由於國內多項License-out項目的金額超市場預期,令業界對BD的看法出現轉變,以往還有擔憂「賣青苗」的聲音,如今更多視之為企業加快國際化的重要路徑。「客觀地説,國內生物醫藥產業雖發展迅速,但普遍缺乏海外市場開拓經驗,BD交易中,海外合作方能提供包括技術研發、市場銷售等方面的助力,符合當下我國藥企‘走出去’的需要。」奧賽康總經理馬競飛説。
一級市場待「回溫」
相比於二級市場的火熱,一級市場呈現「等風來」態勢。有數據統計,在2025年上半年生物醫藥領域公開信息披露的事件中,共發生私募融資事件超300起,總融資金額超280億元,但交易筆數和總交易金額連月下降,6月份披露交易總額不到1月份的一半。
毅達資本合夥人孟曉英認為,這與投資人對國內市場的看法相關。「國內創新葯定價體系相對全球市場偏低,投資回報周期沒有縮短,由此產生的‘高風險低迴報’態勢並未完全扭轉,所以市場上創新創業者沒有明顯增多,生物醫藥新基金數量也未見明顯增加。」
外部環境也是阻礙一級市場回暖的重要因素。記者採訪發現,儘管海外MNC(大型跨國藥企)紛紛來華「尋藥」補充管線,促進了BD交易大熱,但近段時間以來,海外不確定性因素也持續增加。近日,美國政府就提出將對多類進口產品實施新一輪高額關税,其中宣佈對專利及品牌藥品加徵100%關税。26日,國內醫藥上市企業股價出現大範圍回調。受訪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些政策影響有待評估,但從長期看,海外不確定性因素增加給醫藥板塊投資帶來不確定性。
「美國加徵關税,其理由之一是認為一些藥品在美國市場內售價與非美市場售價存在差距。而國內一些創新葯定價低於美國市場售價,這對於在中美兩地都有藥品銷售的企業來説影響較大。同時,在中國生產並賣到美國市場的藥品也會受到影響。」一位藥企負責人説。他同時表示,近年來BD交易大熱,與國內一級市場遇冷有關,許多Biotech(生物技術公司)企業將目光轉向國外尋求資金,「市場上有錢,但市場基金少,許多是政府引導基金,這部分資金從使用到退出有許多障礙,並不適合投生物醫藥這類高風險行業,許多有意向國際化的企業也不願意接受這類投資。」
行業期盼國內市場「擴容」
採訪發現,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一二級市場冷熱不均,折射產業發展所面臨的長期挑戰未有效破除。
首先是人才。一家生物醫藥產業園區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海外高端人才迴流速度明顯放緩,而生物醫藥產業又是以「人才質量」取勝,「一些國家已經對相關專業的留學生設置障礙,隨着國內生物醫藥企業創業者年齡增長,人才梯隊建設要引起重視。」此外,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除了外部不確定性,國內相關政策統籌不夠,致使新葯研發「扎堆」在一些管線,也增加了人才創業顧慮。
其次是市場天花板。多位業內人士表示,近段時間以來,國內對於商保、新葯審批等系列新政給業界釋放出了暖流,但從實際情況看,還處於起步階段。以商業保險為例,由於缺乏有效數據支撐,保險企業普遍面臨產品「設計難」困擾,且國人對購買商業保險的認知也有待時間更新。
「在美國,醫療支出佔到GDP的17.7%,而我國的比重是7.9%,考慮到兩國之間的人口差距,國內醫藥市場的潛力還很大。」俞德超説。
多位藥企負責人表示,隨着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的關注度日益提升,為醫藥產業長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在當前外部不確定性增加的大趨勢下,更需要多部門協同發力,明確基本醫療保險職能和支付保障邊界,儘快制定出台鼓勵商業保險發展的實施細則,引導藥企差異化發展,共同做大市場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