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積極參與互換便利」獲加分!2025券商分類評價大看點,17家曾有動作

2025-09-28 18:35

財聯社9月28日訊(記者 林堅)券商2025年分類評價已正式出爐。記者瞭解到,今年評價工作首次將「積極參與互換便利(SFISF)相關工作」納入加分項,成為特別創新之一,也是體現了維護市場穩定健康運行,鼓勵引入中長期資金的導向。

監管明確,實質參與了互換便利相關工作的券商可獲得加分。據記者結合財報以及其他公開信息梳理,已有中信證券、國泰海通、興業證券、東吳證券、廣發證券、招商證券、東方證券、財通證券、銀河證券、方正證券、國信證券、長城證券、浙商證券、中泰證券、紅塔證券、國金證券、華泰證券等17家券商參與了互換便利工作。根據今年分類評價安排,他們應獲得了相應加分。

由於是否參與互換便利並非是券商強制信披的項目,因此並不意味着所有具備資格的券商都獲得了加分。公開信息來看,至少25家券商具備參與互換便利的資格,擁有加分的前提。分別是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國泰海通(獲批時還為國泰君安證券)、華泰證券、申萬宏源、廣發證券、財通證券、光大證券、中泰證券、浙商證券、國信證券、東方證券、銀河證券、招商證券、東方財富證券、中信建投、興業證券、國投證券、華福證券、國金證券、長城證券、方正證券、東吳證券、國聯證券、紅塔證券。

距離2024年10月互換便利工具「橫空出世」正好期滿一年。截至今年上半年,互換便利已開展2次操作、總金額1050億元,后續預計也將常態化存在。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25年第三季度例會最新提到,要用好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探索常態化的制度安排,維護資本市場穩定。

券商參與互換便利的進展如何?

多家券商已實際開展互換便利,記者進行了一系列盤點。

申萬宏源:首家通過互換便利賬户開展北交所做市業務,未直接披露具體持倉金額,但強調通過互換便利工具履行「耐心資本」職責,維護市場穩定。

財通證券:2024年底,持有永安期貨2.55億股用於互換便利質押,佔其總股本的12.75%。

互換便利資金全部用於增持股票和股票ETF,2024年10月完成首筆股票增持交易。2025年繼續推進互換便利投資業務。

招商證券:2024年底互換便利質押式回購余額達46.6億元,反映積極參與程度。結合互換便利與自營資金,探索權益投資策略,助力市場流動性提升。

東方證券:2024年10月完成首筆國債換入交易及國債質押式回購,成為首批落地券商之一。2024年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款同比增加16.55%,主要因互換便利借入資金規模擴大。通過量化模型高效篩選A股標的,兼顧流動性與收益性。

中泰證券:2024年底其他權益工具投資較期初增加54.33%,新增互換便利投資業務是主因。2025年一季度通過互換便利獲得50億元資金,全部投入股票市場。

國信證券:2024年底,通過互換便利取得的債券質押期末公允價值為29.44億元,用於支持回購業務。結合互換便利與OCI選擇權(其他綜合收益選擇權),適度擴大方向性投資。2025年上半年,為互換便利業務設定質押的股票的公允價值計9597萬元。

浙商證券:2024年底變現受限的其他權益工具投資5.21億元,涉及互換便利質押及限售股。參與第二批互換便利操作,探索質押品範圍擴大后的投資機會(如港股通股票)。截至2025年上半年,變現有限制的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包括互換便利業務擔保物12億元和持有產品處於限售期1314萬元。

銀河證券:持續參與央行互換便利項目。截至2024年年末,通過互換便利提升權益投資規模,為A股帶來增量資金,發揮「壓艙石」作用。建立動態風險監控模型,確保質押品價值波動不超過補倉線(75%)。

中信證券:首家完成滬深交易所互換便利交易,按月向證監會報送資金運用情況,嚴格遵守質押率(≤90%)等風控要求。

國泰海通:第二批中標費率10bp,換入央票額度大幅超過首批,資金用於增持A股及ETF。

政策響應:首批融入資金已全部投向股票市場,2025年計劃進一步擴大投資範圍。

方正證券:2025年初加入備選機構池,尚未披露具體操作細節,但表態將合理確定申請額度。計劃通過互換便利加大權益投資。

東吳證券:主動參與第二批操作,積極配置A股,2025年計劃擴大做市業務與互換便利聯動。

長城證券:主動參與央行第二批互換便利操作並積極配置A股市場,服務資本市場能力進一步提升。

紅塔證券:2025年通過股票自營投資業務參與了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FISF)工具投資,切實發揮互換便利的穩市作用。

國金證券:2024年12月,參與互換便利業務。

華泰證券:將長期股權投資中賬面價值為38億元的股權投資向中國人民銀行質押進行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

興業證券:2024年10月,參與互換便利業務。

互換便利工具經歷從創設到擴容

互換便利工具經歷從創設到擴容剛好滿一年。2024年以來,受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與國內經濟轉型影響,資本市場出現上市公司業績分化、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等階段性特徵,股票市場流動性承壓。

在這背景下,央行於2024年10月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工具,通過「質押低流動性資產換入高流動性資產」的結構性設計,既避免直接投放基礎貨幣,又精準提升非銀機構融資能力,資金定向用於股票及ETF投資。

目前互換便利工作開展共分兩個時點。首先是最開始的創新提出,2024年10月18日,央行與證監會聯合印發《關於做好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相關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工具落地,證監會同步公佈首批20家試點機構,其中券商17家。這批券商多數是行業頭部。同年10月21日,首次互換便利操作完成招標,操作金額500億元,採用費率招標方式,中標費率20BP,20家機構全部參與投標,最高投標費率達50BP。截至年末,首批500億元額度已基本用完,資金投向以指數成分股和ETF為主。

到了2024年12月31日,央行宣佈啟動第二次互換便利操作,政策力度進一步加碼。一方面是機構擴容,在首批20家基礎上,按「分類評價+合規風控」標準增選20家機構,形成40家備選機構池,其中新增券商至少8家。另一方面在操作細則上有了不少變化:

額度與費率調整:操作金額提升至550億元,中標費率從20BP降至10BP,直接降低機構融資成本;

質押品與成本優化:質押品範圍擴大至限售股、港股通股票,中國結算對證券質押登記費實施減半收取,港股通證券按「1元/股(份)」標準計費;

風控指標傾斜:換入股票不計入「權益自營/淨資本」分子計算,市場風險及所需穩定資金指標減半,淨穩定資金率中權益類資產權重優化。

互換便利的公開操作信息還停留在今年2025年1月2日,第二次操作完成招標,20家機構參與投標,最高投標費率30BP,中標費率定格10BP,新增5家頭部保險機構入圍,工具覆蓋範圍從證券、基金延伸至保險領域。

(財聯社記者 林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