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個消費龍頭突遭ST

2025-09-28 18:35

線下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今年,可謂是絕味食品的多事之秋。

今年年初,絕味鴨脖門店員工被發現違法使用偽造健康證明,被立案調查。

最近,絕味又被湖南省證監局發現,信息披露違法違規

922絕味食品停牌,923,絕味食品被實施風險警示,A股簡稱變更為「ST絕味」。

此后,絕味食品股價接連大跌,幾次跌停。

作為曾經的「鴨脖茅」,疫情期間,絕味食品的股價曾在一年內飆漲3倍,市值達到650億元。

但此后,絕味食品股價連續下跌,累計暴跌近90%,多次創下歷史新低。

在這個滷味貴到越來越吃不起的時代,滷味龍頭們,卻混不下去了。

而這,也並不只是滷味行業的困境。

01


919日晚,復旦復華、思科瑞、絕味食品和創意信息4家上市公司均發佈公告,因財務造假同日戴帽。

其中,絕味食品格外引人注目。

其他公司基本都是因為虛增利潤而財務造假,而絕味食品卻是虛減營收。

2017年至2021年期間,絕味食品未確認加盟門店裝修業務收入,導致年度報告少計營業收入,佔對應年度公開披露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5.48%3.79%2.20%2.39%1.64%

這五年間,絕味食品合計隱瞞約7.23億元營收。

至於虛減的營收到底流向何方,又有何目的,我們不得而知。

但能夠發現的是,在虛減收入的五年里,絕味食品的營收增速大起大落

2019,絕味食品營收同比暴增18.4%2020增速減緩至僅2%2021年又飆升24.1%儘管有着疫情影響,但其經營穩定性仍舊承受質疑

而在剛剛發佈的2025年上半年年報中,絕味食品也交出了幾乎是上市以來最差的業績。

2025年上半年,絕味食品營收28.2億元,同比下降15.57%,歸母淨利潤僅為1.75億元,同比暴跌40.71%

而財報中,業績下降的直接理由,就是銷量下降。

具體業務上,佔據絕味食品84.88%營收的滷製食品營收大幅下滑,今年上半年,滷製食品收入23.40億元,同比減少16.67%,門店終端銷售的鮮貨類產品營收下滑19.15%,可見其業務上越來越重的壓力。

同時,絕味的非核心業務供應鏈物流服務收入2.63億元,同比增長9.81%,但仍舊難以對衝主業頹勢。

而今,距離絕味食品董事長戴文軍辭去上市醫藥公司市場部經理工作,轉而投身滷味行業,剛好過去20年。

彼時,面臨久久丫、煌上煌、周黑鴨等先發對手,戴文軍表示,要在三年內做出上億規模。

在那個滷味市場方興未艾的年代,戴文軍后來者居上,迅速達成萬店目標,成為滷製品行業第一。

然而,自2023年年末絕味門店達到1.6萬家峰值之后,窄門餐眼數據顯示,截止今年9月底,絕味的門店已經鋭減至10725家。

這也意味着,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絕味關閉了超過5000家門店,縮減幅度高達32.3%

爲了拉動業績,今年上半年,絕味還花下重金營銷,廣告宣傳費用達到9231萬元

然而,營銷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反而使得絕味的銷售費用率攀升1.1個百分點至10%,進一步擠壓了利潤空間。

門店大量關閉、業績不如人意,而這幾乎是整個滷味行業的縮影。

2025年上半年,滷味四巨頭總營收約為65億元,同比下滑超10%,歸母淨利潤合計4.65億元,同比下降超20%

這或許意味着,過去行業飛速增長的時代已經不再。

在滷味行業頭部品牌營利雙降、紛紛縮減門店之時,入局的新人卻在不斷增加。

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全國滷味相關企業的註冊量總體呈上升的趨勢,其中,2022年共註冊了約1.3萬家滷味相關企業,同比增長12.9%2023年滷味相關企業註冊量約1.5萬家。

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4年中國滷味食品相關企業註冊量將達到1.9萬家。

這樣的現象背后,實則是絕味這一類行業的癥結所在,那就是門檻太低。

當消費者認為品牌門店的滷味價格太貴,且品牌食品的食品安全仍舊難以保障之時,消費者自然會去尋找更便宜的門店,越來越多小品牌甚至無品牌的門店崛起。

但問題還不僅於此。

02


疫情三年,不少線下門店無法開業,以線下為主的品牌紛紛轉型線上。

如今疫情結束也已經近三年過去,不少消費行業逐漸恢復生機,但不少企業仍舊沒有看到復甦的希望。

不論是曾經一年3倍的「鴨脖茅」們,還是被量販零食衝擊的零食巨頭們,又或是陷入爭議的高端餐飲店們,疫情至今大多跌跌不休。

三隻松鼠自20205月漲至89/股的高峰之后,一路下跌,至今已經跌去超70%;如今跌成「仙股」的呷哺呷哺,也一度在21年漲至26港元/股的高峰,幾近腳踝斬...

這樣的例子,不計其數。

這些企業所處行業並不一致,但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依賴資本驅動、線下拓店,完成規模擴張。

不論是滷味,還是零食,又或是餐飲,消費者對於這些消費的需求在這幾年間並沒有減少,市場規模也仍在穩步增長。

但頭部企業的規模基本均在達到某個天花板后,迅速下滑。

可見,絕味的現狀,不過是通過線下拓店起家的品牌的一個縮影。

縱觀當前消費市場,從零食到茶飲,從高端餐飲到熟食店,通過新開門店實現規模擴張似乎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標準路徑。

然而,品牌們苦苦追求的「萬店規模」不等於「萬店盈利」。

這背后的邏輯是,門店迅速擴張、規模化運營,意味着行業的門檻並不算高。

這也就導致,品牌之間差異化程度低,無論是滷味、零食,還是大多數的餐飲企業,實際上都未真正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產品」。

門檻低導致入局者眾多,行業競爭激烈,進而,也導致行業利潤率微薄。

以三隻松鼠為例,2025年上半年,三隻松鼠的淨利率已經降至2.47%,相比去年年底,下降1.4個百分點。

淨利率下滑的背后,是原料成本的價格上漲,但同樣也說明了品牌議價能力較弱,在環境的變化中,相當被動。

其次,門店的迅速擴張需要資本推動。

在行業粗放增長期,資本大量流入,門店的迅速擴張成為可行。通過門店擴張,可以提升供應鏈效率,降低成本。

但當行業進入存量競爭階段,門店擴張的邊際效益遞減,太多門店就成爲了負累,資本不再流入,增長,也就看到了盡頭。

在這樣的模式下,所謂價格太貴或者消費者的消費降級,只不過是多米諾骨牌最后倒下的那張牌。

縱觀如今的消費行業,依賴這樣的增長模式的品牌,不勝枚舉,如現在的新茶飲。

前兩年,茶飲品牌紛紛宣佈衝刺萬店,謀求上市。資本的飛輪快速運轉之下,如今,已經有不少茶飲企業登陸資本市場。

然而,在真正上市之后,茶飲品牌們的表現卻各異。

這其中,除了規模差異,更大的問題在於,這些企業是否有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護城河,擁有別人無法取代的優勢。

也是因此,蜜雪冰城在一眾茶飲企業之中一枝獨秀。

除了新茶飲,對於傳統零食行業造成巨大沖擊的量販零食店,也是如此。

如今,萬辰集團股價已然翻了十倍,但在資本市場的高歌猛進背后,是2024年不到2%的淨利率。

這樣的模式,勢必會走到盡頭。

到那時,真正的比拼或許不在於門店和規模,而在於誰能先跳出現在的模式,開拓屬於自己的護城河。

03

結語


絕味的ST背后固然折射出一定的行業困境,但作為滷味行業的「一哥」,從投資角度來看,卻並非再無機會。

股票帶帽后,因合規要求公募基金必須清倉ST股票,這種拋售往往會導致股價的非理性下跌,也是因此,絕味ST后接連大跌。

但從公司本身的經營來看,ST絕味並無太大問題。

絕味食品也表示,目前經營活動正常,將追溯調整財務報表、加強內控整改,后續待證監會正式處罰決定書滿12個月且完成財務重述后,可申請撤銷ST

可以説,摘帽的預期相當明確。

目前,絕味投資了廖記棒棒雞、滷江南、盛香亭、和府撈麪等一眾企業,如果絕味跌到足夠低,僅僅這些投資就可能帶來相當可觀的回報。

同行煌上煌、紫燕食品也早都止跌回升,回到了2023年的水平,因此,當ST絕味跌到一定程度之后,或許會創造短期的機會。

更不要説,長期以來ST絕味一直大額分紅,2017年上市以來,ST絕味分紅10次,近12個月股息率達到4.72%

但真正的問題在於,即便摘掉ST的帽子,絕味的基本面能否徹底改善?

目前,不論從營收、淨利潤,還是從市值上看,絕味都是無可辯駁的「滷味第一股」,但降幅越來越大的同時,周黑鴨及煌上煌正快速增長。

今年上半年,煌上煌歸母淨利潤7691.99萬元,同比增長26.90%。通過提升直營比例,周黑鴨淨利潤更是逆勢上漲228%,達到1.08億元,與ST絕味的差距越來越小。

對於ST絕味來説,當行業第一的帽子被摘下,更大的危機纔會到來。(全文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