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酶替代到細胞基因,阿斯利康中國研發日亮出罕見病全鏈條佈局

2025-09-28 16:12

(來源:醫趨勢)

當「罕見病」三個字出現時,很多人會下意識覺得「離自己很遠」—— 然而一組數據將打破這種認知:循證數據保守估算,全球罕見病患病率約3.5%至5.9%,意味着至少2.6億人正被這類疾病纏繞。在中國,罕見病確診患者已超2000萬,而更龐大的患者羣體或仍被誤診為普通疾病、隱沒在人羣中,且近70%的患者在兒童期發病1。

「罕見」從不是「無關緊要」的代名詞。作為全球最大的診療難題之一,罕見病最令人痛心的困境莫過於「無藥可醫」。

目前已知的10000余種罕見病里,能找到有效治療藥物的不足10%2,以低磷酸酯酶症(HPP)為例,這種罕見遺傳性代謝病,因患者體內鹼性磷酸酶活性先天缺失,代謝底物不斷蓄積,像一把鈍刀切割着全身系統。對嬰兒來説,它更是致命威脅;多數患兒出生后數小時至數天內就可能夭折,若未得到治療,近半數活不過1歲3。

9月19日-22日,聚焦在慢病與罕見病的早期科研突破,「阿斯利康中國研發日」上全球頂尖科學家、臨牀專家、產業領袖與創新企業代表齊聚,攜手搭建研發生態、探尋科學破局之道。這場聚會,不只是一場行業交流,更是為2000多萬中國罕見病患者,乃至全球數億受困者,尋找希望的關鍵一步。

01、破局早期研發以疾病認知和患者參與提升試驗設計

3歲的「小光」因腹部白斑被誤診為白癜風,半年藥膏治療無效后,頻繁抽搐又被當作普通癲癇處理,直到腎臟出現腫瘤才通過基因檢測確診為結節性硬化症(TSC),一年寶貴的治療時間已悄然流逝。這種令人心痛的診療歷程,正是全球罕見病藥物早期研發困局的縮影:疾病認知匱乏、發病機制不詳。

當疾病本身處於認知盲區時,針對它的藥物研發從源頭就失去了啟動依據。罕見病因表型異質性高,臨牀對其特徵性症狀、典型病程及鑑別診斷要點的認知不足,導致疾病易與常見病混淆,進而出現高誤診率、長確診周期的問題,難以形成系統的疾病認知體系。

而若疾病的致病根源難以明確,便很難研發出精準靶向病灶的治療手段。多數罕見病的致病機制尚未明確,且難以通過規模化研究解析致病突變、關鍵分子通路或環境因素與疾病發生發展的關聯,導致研發缺乏明確的靶點方向。

早期研發階段不僅決定了后續管線是否具備「差異化競爭力」,更直接影響了能否有效解決臨牀上的未滿足需求。

「破解困局的核心在於同步推進’強化疾病認知’與’優化患者參與’。」阿斯利康全球高級副總裁、罕見病藥物研究及產品開發負責人Seng Cheng 博士的觀點直指問題關鍵。

在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上,阿斯利康通過科學基建與人文關懷並重的雙軌策略,為罕見病早期研發開闢新路徑。

從疾病認知維度,全球各地的生物樣本庫建設構成了科學突破的堅實基礎。

例如,英國建立的生物樣本庫有超過5萬例的罕見病患者生物樣本。通過與該生物樣本庫的合作,阿斯利康可以通過對患者細胞層面的細微變化進行分析,如特定致病基因的表達特徵和疾病進展的分子標誌物,這一樣本庫為精準靶點的發現和藥物機制的解讀提供了關鍵性的數據支持。

目前,這種成功的模式正迅速在中國落地——阿斯利康正與國內頂尖的學術機構和醫療機構展開深度合作,共同建設本土化的生物樣本庫。此舉旨在針對性地解決中國患者羣體的特異性認知問題,為罕見病早期研發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

Seng Cheng博士(左)、Gianluca Pirozzi博士(右)

阿斯利康全球高級副總裁、罕見病藥物臨牀開發、註冊及患者安全負責人Gianluca Pirozzi博士表示:從患者參與維度,阿斯利康堅信必須將患者需求洞察貫穿於罕見病新葯研發全生命周期的每一個關鍵節點,尤其是在早期研發階段。

藥物研發啟動前,阿斯利康會主動收集患者意見,明確患者的核心需求——例如瞭解患者希望藥物改善的具體症狀、對用藥便利性的期待等,以確保研發方向從源頭貼合患者的實際治療需求,避免「為研發而研發」的現象。

進入目標產品特徵(TPP)創建階段,阿斯利康不僅關注科學和臨牀維度,還會重點評估「項目對患者的重要性」——例如分析該試驗藥物能為患者解決哪些未被滿足的問題(如延長生存期、改善生活質量),以及能帶來哪些獨特獲益(如減少住院頻率),確保產品設計以「患者獲益」為核心導向。

研究方案設計階段,阿斯利康創新性地引入患者報告結局(PRO)與照料者視角,使方案設計更具温度與實用性。一方面,方案設置由患者或其照料者直接評分的指標(如生活功能改善、用藥不適緩解情況),而非僅依賴臨牀醫生的客觀評估,以真實反映患者對治療效果的感知;另一方面,考慮到照料者與患者日常接觸密切,其對患者需求的理解可能與臨牀醫生存在差異(如更瞭解患者用藥便捷性的痛點),阿斯利康會主動收集照料者意見以優化方案細節。

在早期臨牀研究啟動前,阿斯利康獨特的「PFC Patient Friction Coefficient/患者摩擦係數」項目,會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一對一溝通,評估研究方案的「患者負擔」——例如訪視時間是否過長、樣本採集頻率是否過高、檢查項目是否繁瑣等;根據反饋調整方案,降低患者參與門檻,確保更多符合條件的患者能夠參與早期研究,同時提升研究數據的真實性。

而罕見病研究的核心卡點,始終繞不開臨牀數據的稀缺;在這一難題的破解中,中國正成為打破桎梏的關鍵力量與核心驅動力

02、中國力量崛起政策與創新能力雙輪驅動下的全球研發動力

中國已在全球罕見病研發格局中扮演「創新孵化器」和「臨牀加速器」的雙重角色。

一方面,中國龐大的罕見病患者基數,充足的患者資源能加速臨牀試驗推進,為藥物有效性與安全性驗證提供關鍵支撐。全球多中心臨牀三期試驗中入組速度遠超歐美;數據質量國際領先。

另一方面,罕見病治療在中國國家頂層建設一直佔據重要地位。《藥品管理法》相關條款等簡化審批流程,縮短研發周期。

國家衞健委已先后發佈兩批共 207 種《罕見病目錄》為企業研發方向提供明確指引;

超過90種罕見病已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目錄,大幅提升罕見病藥物的可及性;

國家藥監局(NMPA)推出審評加速機制,縮短IND審評時間至30天,助力罕見病創新葯更快落地。

在這一進程中,深耕中國三十余年的阿斯利康率先洞察機遇並積極佈局。

首當其衝,便是推進全球與中國臨牀研究同步。目前,其中國研發管線項目已實現與全球100%同步,其中早期研發項目的佔比更是高達23%。

具體來看,阿斯利康已經在上海北京設立兩個全球戰略研發中心,阿斯利康全球研發中國已承擔了全球臨牀研發的加速器、基礎研究的科學引擎、創新孵化器的戰略角色,在領導部分全球臨牀研發的基礎上,全面加速與中國醫藥研發生態圈的合作。在罕見病領域,中國全面參與全球三期試驗、力爭在中國同步上市新葯更早惠及中國患者。

目前,阿斯利康全球上市的7款罕見病創新葯中,已有3款惠及中國大陸患者。作為全球罕見病領域的領軍企業,阿斯利康以實際成果踐行了「以患者為中心」的堅定承諾。

「下一步將以深化本土醫療合作、拓展罕見病治療領域、強化研發轉化為核心,加速‘基礎研究-臨牀轉化’。」阿斯利康全球高級副總裁、罕見病藥物臨牀開發、註冊及患者安全負責人Gianluca Pirozzi博士的表態,勾勒出未來藍圖。

在本土合作方面,阿斯利康罕見病研發團隊正在推進與上海華山醫院(神經科罕見病)、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腎科罕見病)建立疾病卓越中心的合作。依託醫院豐富的臨牀資源,患者隊列與診療經驗,實現基礎研究與臨牀研究需求的快速對接。

在臨牀轉化方面,轉化醫學基金與患者為中心的病例選型則成為研發轉化的重要抓手。阿斯利康全球研發中國的「轉化醫學研究基金」已贊助多個項目,未來將持續支持早期藥物靶點驗證、轉換醫學項目等關鍵環節;與此同時,在中國藥監局批准的十個以患者為中心的罕見病」關愛計劃「中,阿斯利康有兩個項目入選,未來還將通過這一模式讓臨牀研究更貼合患者實際需求。

此外,2025年阿斯利康中國研發日啟動了「阿斯利康全球慢性病和罕見病研發中國博士后獎學金」,還將從人才培養層面為基礎研究與臨牀轉化提供長期支撐。

03、創新療法下一道治癒罕見病的曙光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酶替代療法為患者點亮第一縷希望,到2000年后補體抑制劑實現補體系統靶向阻斷,罕見病治療領域的每一步跨越都在改寫患者命運。

如今,細胞和基因療法的成熟,更讓「治癒」這一終極目標變得觸手可及。

2020年收購瑞頌製藥(Alexion),讓阿斯利康一舉確立了在全球罕見病領域的領先地位。補體系統作為免疫系統的關鍵組成,其失調正是諸多罕見病的致病根源。基於此,阿斯利康構建了覆蓋C5、C3、D因子、P因子和H因子的五大補體平臺,針對不同靶點特性匹配單抗、口服小分子、VHH 納米抗體及靶向腎臟融合蛋白等多元藥物模態。這一佈局以靶向C5蛋白的創新療法為核心,創新葯物依庫珠單抗與長效製劑瑞利珠單抗通過抑制補體系統過度激活,為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症(PNH)、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綜合徵(aHUS)等罕見病帶來了革命性治療方案。

酶替代治療領域,阿斯利康深耕內分泌代謝類罕見病。針對低磷酸酯酶症(HPP)這一致命性嬰幼兒代謝病,其酶替代療法阿司福酶α(未在中國大陸上市)通過補充患者缺失的鹼性磷酸酶,逆轉骨礦化缺陷。

細胞和基因療法的出現使得許多難治性疾病的「治癒」成為可能,其最顯著的優勢在於通過較短的治療周期,獲得長期穩定的臨牀療效,或將從根本上重塑罕見病治療格局。

罕見病80%為遺傳性疾病,細胞和基因療法能從病因層面干預疾病,遠超傳統對症治療,未來有望為重症罕見病(如基因缺陷類疾病)提供突破性解決方案。這也讓阿斯利康將其定位為「中國創新研發的核心方向與重要增長極」。

2024年國家藥監局《罕見病基因治療產品臨牀試驗技術指導原則》的發佈,從政策層面為臨牀研發提供了精準指引;中國研究者發起的臨牀試驗(IIT),則能快速完成「概念驗證」並積累人體試驗數據,雙重賦能下,阿斯利康在該領域的研發進程持續加速。

目前,阿斯利康正推進近10個罕見病臨牀三期開發項目,覆蓋罕見血液和腎臟疾病、罕見骨骼病、代謝及內分泌疾病、罕見心肌病和澱粉樣變性、罕見神經性疾病以及罕見腫瘤。

正如Seng Cheng(鄭承興)博士所言,中國擁有大量高潛力生物醫藥初創企業,且具備優質技術儲備,未來將成為全球基因和細胞治療研發的重要參與者。

阿斯利康正加快開放協作深耕本土創新,通過多元合作持續挖掘醫藥研發的協同價值。比如,併購亙喜生物,快速切入細胞治療賽道;領投中國堯唐生物B輪融資,探索基因編輯技術在罕見病中的應用。后續,這類「強強聯手」還將不斷擴容,持續為阿斯利康的罕見病全球研發版圖注入本土創新活力。

親歷阿斯利康中國研發日現場,我們清晰觸摸到科學突破的温度——正為每一種「罕見」織就細密堅實的生命保障網。而阿斯利康也以創新為筆,在健康中國藍圖上,鐫刻下罕見病突破的全新刻度。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