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8 18:02
(來源:浪哥財經)
年內最大車企成功IPO,受益人卻另有其人。
9月25日,奇瑞汽車成功登陸香港市場,首日市值一度突破1840億元,成為2025年最大的汽車IPO。在奇瑞汽車背后,立訊精密這一關鍵角色也浮出水面。
截至9月25日,立訊擁有奇瑞汽車9.2億股,是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按照9月26日最新價格算,立訊精密這部分股權價值約為276.65億,與2022年公司花費的100.54億「成本」相比,已經浮盈超166億!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IPO增值只是立訊入股奇瑞,紅利版圖的「冰山一角」。
是慧眼識珠,更是「利益至上」
奇瑞的價值,遠不止IPO。
立訊精密入股的2022年,奇瑞汽車的營收僅為926.18億元,稅后利潤為56.06億元,還沒有派發股息。但短短兩年過去,奇瑞汽車業績翻了近3倍。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2698.97億元,稅后利潤達到143.34億元。
這樣的業績增速,已經遠超過了長城汽車、吉利汽車等頭部自主品牌。那麼,奇瑞汽車是如何實現的呢?
緊抓海外市場。
國內市場,傳統燃油車被寶馬、奔馳等國外品牌佔據了相當的位置。而搶佔先發優勢的比亞迪,2024年又佔據了全國新能源汽車34.1%的市場份額。
兩面夾擊,奇瑞其實很難在國內汽車「牌桌」上,佔到與自己實力相匹配的位置。因此,纔將目光放在了海外市場。
2003年起,奇瑞汽車已經連續22年蟬聯國內汽車自主品牌出口量第一,也成爲了目前國內唯一一家海外銷量高於國內的乘用車品牌。
而且,與壓力不小的國內市場相比,奇瑞的海外賺錢能力並不差。就拿2024年奇瑞推出的新型星途來説,其在海外與雷克薩斯同級定價,最高甚至超過60萬元,售價遠超國內。
而奇瑞佈局全球帶來的業績優勢,也延伸到了立訊精密身上。
兩家企業股權投資的另一面,是業務的深度綁定:入股就意味着奇瑞汽車的零部件,要更多地向立訊精密採購。
2022年,奇瑞向立訊精密及其關聯方採購汽車部件的交易金額才為0.32億元,到了2024年,已經達到21.34億元,呈現指數級增長。
在兩家的協議里,預計到2027年,奇瑞汽車與立訊精密的最高年度交易總金額能達到80億元,這或許將佔到立訊精密汽車業務的三分之一。
據悉,奇瑞汽車向立訊精密主要採購包括線束、USB充電模塊、無線充電等在內的十幾種產品,幾乎涵蓋了立訊精密所有能生產的汽車零部件。
這其實與立訊精密一直以來給大眾的印象有點出入。畢竟,一直以蘋果「代工廠」聞名立訊精密,消費電子纔是其業務的「根基」。
那麼,立訊精密,是怎麼牽上汽車這根「紅線」的呢?
併購狂魔,下了一盤「轉型」棋
「果鏈」代工廠,或許是立訊精密最想撕掉的標籤。
不可否認的是,因為成功進入蘋果產業鏈,接到AirPods、Apple Watch等核心產品的代工訂單,立訊精密的業績實現「跨越式」增長。
2018年-2024年,伴隨蘋果對立訊精密的業績貢獻佔比從44.85%上升至70.74%,公司營收也逐年翻倍,2024年達到2687.95億元。
但在享受大客户紅利的同時,立訊精密也面臨着較大的風險:
一方面,由於高度依賴單一客户導致議價權弱化,立訊精密的毛利率自2018年開始就一直處於下滑趨勢,從2018年的21.05%下滑至2024年的10.41%。另一方面,一旦蘋果的訂單風向改變,立訊精密的業績和生存將遭遇「重創」。
而汽車業務,就是立訊精密為自己應對風險,尋找的「轉型點」。
新能源汽車近幾年發展有目共睹,滲透率已經從2018年的4.47%大幅提高到2025年1至8月的45%。在9月27日舉辦的2025世界新能源車大會上,行業機構預測:2030年,全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提升至70%甚至80%。
也就是説,目前新能源市場還有一半的空間沒有打開。再加上,立訊精密雖然以往做的是消費電子代工,但在技術上,與汽車電子仍有同源。
例如,為汽車電器提供電源和信號傳輸的汽車線束,與立訊精密起家的連接器,一脈相承;而立訊精密還可以提供從研發到量產的整車ODM服務,將汽車電子零部件與整車製造相結合,形成「技術+製造」的協同效應。
即擁有發展空間,又能快速實現技術遷移,立訊精密選擇汽車業務作為自己的「轉型點」也無可厚非了。
從2011年開始,立訊精密就通過併購,不斷完善自己的汽車產線佈局。
2025年上半年,立訊精密汽車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營收86.58億元,同比激增82.07%,已經成為公司業績增速最快的業務。
可見,立訊精密的新能源汽車佈局已經小有成效。
2025年7月10日,立訊精密又斥資41億元,拿下了百年德企——萊尼(Leoni AG)的控制權。為未來戰略轉型,落下了「關鍵的一子」。
德國萊尼是歐洲最大、全球第四的汽車線束供應商。其客户覆蓋全球80%以上的汽車品牌。通過此次併購,立訊精密一舉打通了奔馳、寶馬等傳統車企供應鏈。
此外,德國萊尼擁有1500項汽車電子專利,高壓線束、域控制器集成等核心技術,彌補了立訊精密在高端汽車電子領域的空白。
換句話説,立訊精密的汽車轉型之路,已經有了雛形。
最后總結
「與鳳同飛,必出俊鳥」。
這是立訊精密創始人王來春,在回答對「蘋果」依賴時的回答。
而接下來,立訊精密要做的,就是穩住果鏈份額的同時,擴大自己汽車業務的規模,讓「俊鳥」的優勢一直保住下去。
給大家推薦個很牛X的短線玩家金研閣主,一套《降龍十八漲》手把手教你如何抓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