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乍見之歡到負重前行,辛傑的「不干預」還託得住萬科嗎?

2025-09-28 14:04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星島產研

  文丨《星島》見習記者 鍾凱 廣州報道

  9月23日,一紙「萬科擬將數百億私募債票面利率從4.3%壓至3%或更低」的傳聞,像一塊薄冰砸進本就暗涌的池水。市場側耳,私募投資者屏息,或許沒人再追問「萬科會不會違約」,大家只想知道:下一個掏腰包託底的,是不是還是那位「老大哥」?

  萬科方面暫未對《星島》記者回應置評請求。這已經是深鐵集團年內為萬科遞出的又一根救生索,深鐵先是深度介入萬科的經營管理,再動刀萬科組織架構,同時已拿出超過260億元股東借款,如今又要與債主們談判降息。每一次出手,都在把深鐵最初的「財務投資者」身份往「實際控制人」方向再推進一步。

  八年前,深鐵集團入股時曾公開承諾「不會干預、參與萬科具體經營業務」;八年后,它派出的工作組早已將萬科的經營主導權一併握在手里。角色變遷背后,是一場被流動性風險牽着走的被動長跑。萬科若轟然倒塌,重創的不只是房地產行業信心,還有深鐵賬面上那幾百億被套牢的投資。

  正因如此,「不干預」成了「不得不干預」,「戰略協同」成了「脣齒相依」。在國企信用與房企命運之間,深鐵早已沒有中間地帶可退。

  終結「寶萬之爭」,一場看似雙贏的聯姻

  回顧萬科的發展歷史,「寶萬之爭」爆發的2015—2017年,被內部稱為「最黑暗的一段時期」。

  這段時期也成了萬科企業價值觀的「試金石」。一位曾任職萬科的人士向《星島》記者回憶,管理層在深圳大梅沙召開過歷時兩天兩夜的會議,「張大(張紀文在萬科內部的稱呼)已經講到嗓子都啞了」。他們卻並非討論如何留后路,而是「聊產品、聊業務」,以及「如何穩定整個組織」。

  「寶萬之爭」轉折點,始於深圳國資的出手:2016年3月,深鐵集團與萬科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同年6月,萬科首次披露與深鐵的重組預案並召開董事會審議,但該重組事項於六個月后終止;2017年1月及6月,深鐵分別以371.7億元、292億元收購華潤、恆大所持萬科32.43億股,累計持股29.38%,超越寶能系的25.4%,正式成為新任大股東。

  為何選擇入股萬科?時任深鐵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林茂德,在2016年9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的研討會時給出過解釋:一是雙方存在對賭協議,若深鐵持有對方公司20多億股,每年須獲得每股1元的現金分紅;其二,對方公司過去20年增長100多倍,未來十年增長一倍深鐵就賺500億,增長2倍就賺1000億,貸款就有還款來源。

  彼時的萬科,實力足以支撐這份期待,它在2016年是國內三家營收超千億的房企之一,僅次於綠地控股;若以利潤論,萬科更是拔得頭籌,淨利潤幾乎是行業第二、三名的總和。也正是在2016年萬科股東大會上,林茂德當選萬科董事會副主席。他公開強調「深鐵的本分是建設地鐵,未來不會干預、參與萬科具體經營業務」,同時承諾「尊重萬科文化與企業家精神,支持混合所有制,不將萬科視作國有企業」。

  即便2017年10月林茂德從深鐵卸任,繼任者辛傑仍延續「不干預」原則。不僅如此,雙方還在「軌道+物業」模式方面展開深度合作,進入了相當長的「蜜月期」。

  數據顯示,2017—2022年,深鐵集團投資收益合計達到542.02億元,主要由於深鐵僅將萬科作為聯營公司覈算,不納入合併報表,故按權益法確認投資收益。依靠萬科的貢獻,深鐵一度成為國內最賺錢的地鐵公司。

  資料來源:深鐵集團公告,星島環球網整理

  分紅方面,2016-2022年度,萬科每年分別每股派息0.79元、0.9元、1.045元、1.166元、1.25元、0.976元及0.68元;以深鐵初始投入663.7億元、持有32.43億股計算,其累計獲得分紅約215.91億元,現金收益率達到32.5%。疊加分紅除權后,深鐵的持股成本從約20.47元/股,降至13.81元/股。

  除了已變現收益,未變現資產同樣可觀。截至2023年底,深鐵的長期股權投資達到1171.53億元;其中對萬科投資的賬面價值約為1035.07億元(已計入投資收益並扣減歷年現金分紅),在六年半時間內賬面價值較初始成本增長約56%,年複合增長率也達到6.9%。

  蜜月褪色,信用危機下的高調護盤

  曾經豐厚的回報,讓深鐵集團對萬科及其管理團隊抱有充足信心。即便2023年房地產行業持續下行、萬科二級市場債券波動,深鐵仍多次公開力挺。

  2023年6月,在萬科2022年度股東大會上,辛傑對郁亮帶領的萬科團隊過去三年表現給予高度肯定。同年10月底,辛傑當選萬科董事會副主席,再次重申「投資萬科是正確的選擇」,強調對萬科的認同和支持「不會因市場一時的波動而變化」,並宣稱深鐵將「長期持有萬科股權」。

  尤其在2023年11月6日,萬科遭遇的首輪信用危機,公司召開線上會議做迴應時,辛傑直接表態:深鐵將堅定與萬科站在一起,已準備好豐富「工具箱」給予支持,將根據市場情況有序釋放以支持萬科,包括承接在深圳部分城市更新項目,幫助萬科盤活大宗資產等,為萬科注入新的流動性,交易金額預計超過100億元;同時積極準備,擇機購買萬科在公開市場發行的債券等等。

  2024年初,萬科擬對非標債尋求展期,被業界視作其第二輪信用危機的徵兆。據媒體報道,當時深圳國資的態度有所轉變,在去年上半年開始針對萬科成立工作組,成員包括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和國資股東人員。「起初,萬科管理層向工作組匯報日常經營情況;到了2024年底,工作組全面進駐萬科。」

  業績數據則直接反映了萬科的困境。

  2023年,萬科首次取消分紅;2024年更是錄得上市34年來首次虧損,單年歸母淨虧損達到494.78億元。為斷臂求生,萬科2024年加大資產處置力度,全年處置54宗大宗交易,回籠資金259億元。其中深鐵是主要參與方,包括認購中金印力公募基金29.75%份額,以及受讓萬科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等。

  即便如此,萬科的資金仍舊捉襟見肘。由於銷售持續低迷、地產項目回款緩慢,截至2024年底,其持有貨幣資金同比下降11.67%至881.63億元,其中受限存款佔41.53億元;同期有息負債則合計3612.8億元,一年內到期的債務佔1582.8億元,現金缺口巨大。

  萬科的頹勢也直接拖累了深鐵。2024年,深鐵錄得歸母淨虧損達到335.66億元,主要因聯營企業萬科虧損,公司對其長期股權投資確認投資虧損,並計提投資減值損失。數據顯示,去年深鐵投資收益錄得虧損120.63億元,期末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也縮水近三成至823.51億元。

  進入2025年上半年,萬科虧損態勢未改,導致深鐵歸母淨虧損約達33.61億元;期末其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降至814.05億元,短短一年半時間內賬面增值部分已回吐大半。這一結果也意味着,萬科及其管理團隊尚未能證明扭轉頹勢的能力,大股東最終邁出「全面接管」的最后一步。

  步步深陷:救萬科,亦是自救

  2025年9月9日,有投資者向萬科董祕提出,希望建議大股東深鐵集團不要只管債務兜底,也放一些資源做市值管理。該人士認為,萬科當下市淨率較低,同時深鐵當年收購萬科的股價溢價頗高,目前增持萬科股票實屬一舉多得,既可平攤深鐵的持倉均價,又可以維護股票市值,符合國家關於市值管理的導向。

  資料來源:投資者關係互動平臺

  但從現實來看,深鐵做市值管理的動力有限,一方面,其累計持股27.18%,已逼近30%要約紅線,可增持空間不足;另一方面,萬科銷售持續疲軟、債務集中到期,最緊迫的是流動性缺口而非股價缺口,深鐵的首要任務是「輸血」而非「託市」。

  更深層的邏輯則在於,一旦萬科資金鍊斷裂,房地產行業的信心與深鐵的賬面價值都將遭遇「雙殺」。若萬科走向破產清算,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有擔保債權、職工債權、税款等順位居前,股東只能位列最后,幾乎無剩余財產可分。因而,無論是救急還是自救,深鐵都更傾向於以貸款方式幫助萬科,而非在二級市場硬撐股價。

  雙方的關聯交易模式變化,也印證了這一邏輯。此前萬科以向大股東出售項目為主,包括2025年1月交易金額13.5億元轉讓深圳紅樹灣項目49%收益權及「深圳地鐵萬科投資發展公司」49%股權;2025年1月,深鐵全面接管萬科,其也轉向提供股東借款為主。

  據《星島》記者統計,截至2025年9月16日,深鐵於年內已向萬科提供10次股東借款,合計借款金額266.04億元,用途均為償還公開市場發行債券本息,以及經深鐵同意的指定借款利息。從期限來看,其中有9次股東借款的期限均為不超過三年,經過出借人同意還可以展期;利率統一維持在2.34%,遠低於萬科上半年境內新增融資綜合成本3.39%。

  顯然,深鐵是在着力將萬科快到期的高成本公開債,替換為長期限、低成本的股東借款,但這也意味着風險向自身轉移。為此,深鐵對於其中4筆股東借款(對應借款金額94.2億元)都約定了擔保或增信措施,萬科主要以價值122.16億元的萬物雲股票作為質押物,質押率70%高於市場慣例。即便萬科流動性進一步惡化,深鐵也能以抵押物兜底。

  但克而瑞指出,萬科質押的股份佔万物雲已發行股本總額約55.80%,距離其總持股57.12%僅一步之遙,意味着可進一步質押的股票所剩不多。此外,7月底萬科以投資性房地產、固定資產的不動產產權和非上市公司股權做抵押融資8.69億元,此類資產難以向銀行抵押借貸,從側面或反映出萬科已缺少優質資產來進行融資。

  再看深鐵集團自身,其對萬科所輸送的資金,多來自外部借款,本質上是「用國企信用拯救萬科」。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深鐵籌資活動現金淨流入476.51億元,同比大增82.78%;其中,期內公司取得借款收到的現金約203.08億元,同比增長61.95%。期末深鐵合併報表範圍內的有息債務為3442.27億元,較年初增加超過332億元,創近年新高。

  近期惠譽發表報告稱,作為萬科最大股東的深鐵集團,其及時且持續的支持,對萬科履行財務義務至關重要,因為該機構預測萬科的自由現金流在短期內仍將保持負值。

  但長遠來看,深鐵的苦苦支撐終究只是治標之策。對於萬科而言,唯有提升銷售額、盤活存量庫存和可售資源,重新形成現金流循環,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沒人知道這一天何時會來,深鐵也不例外,只知道此刻必須託舉着萬科,八年里的每一步或許會夾雜着無奈,卻又別無選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