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資本風雲丨大華集團新推上海豪宅「遇冷」?金惠明難圓「規模夢」

2025-09-28 17:34

2025年,又是一個豪宅「成交大年」。

克而瑞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20個核心城市總價1000萬元以上新房成交共計2.1萬套,其中上海貢獻了約34%,超過北京、深圳兩座城市之和。

上海強勁的市場需求之下,越來越多的高端住宅加速入市。9月17日,大華集團在上海靜安區的高端住宅項目「大華·靜安年華」宣佈105套房屋取得預售證。

但和上海豪宅銷售火熱、不少項目開盤即「日光」的情況不同,這一項目的意向認購客户並不算多。9月28日,「大華·靜安年華」官微宣佈,72組意向客户符合上海購房政策,獲得了搖號資格。若以此計算,這次首開當天去化率不足70%。

對於大華集團,外界並不熟悉。其實,大華集團是上海本地的老牌房企,成立時間比碧桂園、恆大還要早,只比萬科晚了4年,但由於沒有登陸資本市場、規模偏小,名氣並不顯赫。

當碧桂園、恆大等房企闖入千億大關之時,大華集團也開啟激進擴張之路。只不過,在房地產行業「遇冷」之后,大華集團的業績也明顯承壓。

2024年,大華集團營收、利潤雙下滑。其中,歸母淨利潤同比暴跌54.69%至6.64億元。

自2021年以來,一批千億房企先后倒下,國企越秀、華發,央企中建系等另一批房企又憑藉強勁的資源優勢,成為房地產市場的「黑馬」。

而業績開始承壓的大華集團,未來能走多遠?

1

「地王」項目將入市,

利潤空間或有限

在上海強勁的需求面前,高端住宅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9月17日,「大華·靜安年華」在官微宣佈:105套房屋取得預售證,19日開啟登記認購,認購金為145萬元。同月28日,此項目正式開盤。

9月25日,「子彈財經」從一位中介處瞭解到,「大華·靜安年華」此次推出的是小高層,面積約108平方米起,「具體價格沒定,均價預計在13萬元/㎡左右。」

從市場端來看,「大華·靜安年華」地處上海市靜安區大寧板塊,每套房子基本1400萬元起步,這個價格並不算低。

圖 / 大華靜安年華官微

但業內多位專家告訴「子彈財經」,如果大華集團將這個項目定價13萬元/㎡,利潤並不高,甚至可能是「保本銷售」。

這很大原因在於項目的土地成本極高。今年3月,大華集團拿下這個項目的「靜安區N070302單元111-21地塊」,耗資約24.86億元,溢價率32.3%。

據媒體報道,當時,這宗土地熱度頗高,吸引了華發股份、越秀+金茂聯合體、綠城、中海、招商蛇口、保利置業、建發國際、大華集團等一眾知名房企競拍。

最終經過67輪競價,大華集團才斬獲這宗地塊,成交樓面價高達9.27萬元/平方米,成為大寧板塊的「單價地王」,而這也直接抬高了項目成本。

優淘城總裁薛建雄分析,上海的土建機電成本在5000/㎡左右,公區裝修、外立面、園林等裝修目前投入主流約5000/㎡。另外,項目還有10%左右的税,這意味着,13萬元/㎡的均價,税在1萬元以上。

綜合來看,不包括推廣、營銷等財務成本,建安成本就已經貼近12萬元/㎡。基於此,薛建雄認為,「高層估計微利甚至保本,主要靠別墅獲得利潤」。

「這個項目利潤肯定是有,只是不多。」上海中原市場分析師盧文曦認為,上海造房子成本比較透明,高還是低主要取決於產品是否高端,畢竟豪宅的裝修成本不低。「一個項目下來利潤多的可能在10%出頭,少的話8、9個點。」

但以這個價格入市,「大華·靜安年華」對客户的吸引力也相對一般。

9月27日,「大華·靜安年華」官微宣佈,項目共獲得81組意向客户,其中72組符合上海限購等政策。若全部意向客户均購入一套住房,首推的105套住房首開當天去化率也不足70%。

實際上,「大華·靜安年華」面臨的競爭並不少。「子彈財經」從一位中介處瞭解到,中建玖合打造的「中建·玖上琅宸」二批次也即將入市。這個項目同樣位於靜安區大寧板塊,也是豪宅項目,一批次均價為14.68萬元/㎡,首開即售罄。

圖 / 中建玖上琅宸官微

盧文曦指出,「中建·玖上琅宸」位於大寧板塊的核心,向南可以看公園、緊挨地鐵,又有央企名聲造勢,優勢比較多。而「大華·靜安年華」位置優勢不明顯,二者目前銷售產品產品也有一定差異、錯位,但價格上有優勢。

但在價格上,上述中介表示,在大寧板塊的次新房、千萬級別的高端項目大寧金茂府成交價僅在12萬元/㎡左右。

接下來,「大華·靜安年華」入市之后,就要直面和這些項目的競爭,去化壓力可想而知。

2

舊改大户,逆勢擴張

談起大華集團,外界並不熟悉,但實際這是一家上海的老牌房企。

大華集團始創於1988年,成立時間比碧桂園早了4年、比恆大早了8年。但和恆大、碧桂園主攻快周轉的住宅開發業務不同,大華集團是城市更新運營商,長年專注於三舊改造、新城區建設、超大規模社區建設運營等業務。

城市更新項目周期長,對資金鍊要求極高,能夠深耕這一領域,本身就説明大華集團的實力、背景並不簡單。

1992年,上海寶山區大華成片舊改開工,上海大場房地產開發經營公司(集體所有制)應運而生;1995年,歷任上海寶山區大場鎮副鎮長、新華村黨總支書記的金惠明擔任大場房地產總經理;1998年,公司正式更名為大華,企業性質由集體轉為有限責任。

圖 / 大華集團公告

圖 / 大華集團公告

此后,大華集團逐漸成爲了金惠明家族的「囊中之物」。

據大華集團披露,2002年,上海寶山區大場鎮經濟聯合社將其所持大華集團的75%股權、上海華翔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將其所持大華集團15%股權,轉讓給金惠明等34名自然人股東。

2005年,金惠明等34名自然人股東又將獲得的90%股份全部轉讓給6家「華」字系公司。

圖 / 大華集團公告

圖 / 大華集團公告

一番資產騰挪之后,金惠明間接持有大華集團約33.04%的股權;金惠明胞弟金建明間接持股8.17%;金惠明女兒金玲間接持股11.96%。

綜合來看,金惠明家族控制大華集團53.17%股權,成為真正的實際控制人,並一直控制至今。

圖 / 大華集團公告

圖 / 大華集團公告

2007年前后,保利發展、碧桂園、恆大等房企相繼登陸資本市場,大華集團也試圖借殼大連金牛上市,但在外界對於其「集體資產遭賤賣」的質疑之下,上市計劃最終擱淺。

只是,當同期成立的碧桂園、恆大銷售額紛紛闖入千億大關之時,大華集團也展露出對規模的渴望。

據第一財經報道,早在2021年時,大華集團提出未來2-3年,以「提高去化,做大規模」為經營導向,做大規模,力爭三年內實現800億的銷售目標。同年,大華集團在接受《華夏時報》採訪時稱,公司做大規模的考慮,有希望在全國的規模房企中佔有一席之地(的目標)

在此之前,大華集團就已經加速在土地市場攻城略地。

中指院數據顯示,2019年,大華集團在上海拿地金額為162億元,是當年上海的冠軍;2020年,新增土地貨值(全口徑,下同)705億元;2021年,又新增土地貨值625億元。

2025年前8月,大華集團新增土地貨值157億元,是房企新增土地貨值榜TOP30中為數不多的民營房企之一。

遺憾的是,大華集團沒有趕上一個衝刺規模的好時機。

2021年,恆大爆雷,房地產自此逐步進入下行調整期,大華集團也難逃衝擊。克而瑞數據顯示,2024年,大華集團實現全口徑銷售額297.7億元,同比下滑28%;2025年前8月,其實現全口徑銷售額149.2億元,同比下滑約4%。

激進擴張沒有為大華集團帶來想要的規模,但卻帶來了一系列「后遺症」。

3

2024年利潤腰斬,

總負債上千億

在全國各地四處出擊之時,大華集團在「大本營」上海卻有失守之勢。

克而瑞披露的2018年上海房企權益銷售額榜單顯示,2018年,大華集團在上海的權益銷售額為105.28億元,位列第五,力壓華潤置地、瑞安房地產、金地集團、龍湖集團、華發股份等一眾房企。

要知道,上海消費能力強勁,早已是房企「必爭之地」,競爭已然白熱化。優淘城總裁薛建雄直言,「上海不愁資金,項目有點微利都會被擠爆,產品非常卷。」

在各房企的不斷內卷之下,大華集團在上海的優勢地位並未持續保持。今年前8月,大華集團在上海的權益銷售金額為74.92億元,行業排名降至第11位,大幅下挫。

作為上海「土生土長」的房企,大華集團如何穩住在大本營的銷售、地位?沒有穩固的大后方,又如何與一眾國央企開發商在其他一二線城市展開競爭?對此,「子彈財經」試圖向大華集團方面進行了解,但截至發稿仍未獲回覆。

在上海的排名「掉隊」之外,大華集團的業績也正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501.97億元,同比下滑22.99%;歸母淨利潤6.64億元,同比下滑54.69%。對此,公司解釋是「受房地產行業下行影響所致」。

圖 / 大華集團公告

圖 / 大華集團公告

過去,大華集團在土地市場上「出手大方」,再疊加開發資金投入規模同步增加,導致公司債務居高不下。於2024年末,大華集團的總負債高達1053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0.29%。

業績下滑之后,大華集團的現金流也受到影響。2024年,其經營現金流淨額為96億元,同比下滑27.58%。

截至2024年末,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52億元,同比下滑17.65%;速動比率(流動資產-存貨/流動負債)只有0.46,不足1,存在一定的流動性壓力。

圖 / 大華集團公告

圖 / 大華集團公告

在此情況下,大華集團是否有拓展足夠暢通的融資渠道?如何保證資金鍊安全?未來是否有上市融資計劃?對此,「子彈財經」試圖向大華集團方面進行了解,但截至發稿仍未獲回覆。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華集團的融資渠道似乎在收窄。

Wind、查債通數據顯示,在2021年發行了一筆公司債后,大華集團至今未有公開發行債券的信息。2024年,其籌資現金流淨額為-131億元,還債金額遠大於借款金額,也證明其正在奮力填補債務窟窿。

從村書記到大華集團實控人,金惠明已經完成了一次身份的蜕變。近年來,金惠明又「猛踩油門」,想實現規模的飛昇,但在房地產市場環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之后,當下或許更應該考慮如何抵禦寒冬。

*文中題圖來自:大華靜安年華官微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