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8 15:45
來源:鳳凰網科技
「十八年前,我們仰望 iPhone;今天,我們正面迎戰」,這是在看完小米發佈會后印象最深刻的感受。
當時雷軍站在舞臺中央,身后的巨幕緩緩亮出小米17 Pro系列的輪廓,當手機翻轉機身,背部那塊靈動的 "妙享背屏" 亮起的瞬間,沒有人會忽略這個細節的分量。十八年前,喬布斯在舊金山用一塊觸控屏顛覆了手機行業;如今,另一場關於屏幕的革命正在北京發生,而這次的主導者,是中國企業小米。
這不是小米第一次在手機形態上做嘗試,但這一次,它的意義不同。小米17 Pro 系列首次和 iPhone Pro 系列完全對標,這是過去十年里,中國手機品牌第一次在高端市場,與蘋果正面交鋒。
這次交鋒讓小米拿到了一個亮眼的開局。數據顯示,小米17全系開售僅僅5分鍾,就刷新了 2025 年國產手機全價位段新機系列首銷全天銷量、銷售額紀錄。小米 17 Pro Max 單款機型更是打破了今年國產手機全價位段首銷全天銷量、銷售額紀錄,在小米 17 系列中銷量佔比超過 50%。
「妙享背屏」,恰恰是這場交鋒中的一個信號:創新的定義權,正在發生變化。
從仰視到平視,一塊屏的戰爭
2007年,初代iPhone發佈,電容觸控屏取代物理鍵盤,全球手機行業自此進入 「追蘋果」 時代。中國品牌從初期的山寨模仿起步,在硬件參數上步步緊逼,卻始終未能突破蘋果定義的交互邏輯。即便是 2019 年三星推出的摺疊屏,也更多停留在形態獵奇,未能真正解決用户核心痛點,難以形成長期依賴。
2025年,小米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這看似保守,實則精準,也充滿挑戰。它沒有執着於極致屏佔比或摺疊結構,而是在手機背面嵌入一塊 「妙享背屏」,擊中了當代用户的核心困擾:頻繁解鎖查看信息的繁瑣、自拍構圖的失衡、多人合影的尷尬。
雙屏交互正在重構手機的使用邏輯,這絕非簡單的硬件疊加,而是創新定義權的悄然轉移。從按鍵到全面屏再到雙屏協同,小米首次打破了西方企業對智能手機交互的壟斷。更關鍵的是,這塊背屏的背后,站着屏幕、電池、影像三大國產技術的硬核支撐。
多一塊屏,不只是加一個零件那麼簡單,意味着要破解手機行業的「不可能三角」:功耗飆升、空間擠壓、結構承壓。小米 17 Pro 系列能實現流暢體驗,源於三項關鍵技術的協同突破,而這些領域曾長期被日韓企業壟斷。
屏幕技術的突破率先打破僵局。小米 17 全系搭載的 M10 發光技術,採用國產新型紅色發光主材,將發光效率提升至 82.1cd/A—— 這是國產發光材料首次在該核心指標上實現國際領先。對用户而言,這意味着同等亮度下功耗降低 30%,雙屏同時使用時仍能保持持久續航。
電池技術的創新則解決了「空間難題」。小米 17 Pro 系列採用 L 形異形疊片電池,讓電芯形態與機身內部結構完美契合,空間利用率提升 15%。搭配含硅量 16% 的 「金沙江電池」,能量密度達到 894Wh/L,Pro 版本首次實現正常使用下的兩天續航,徹底打消了雙屏帶來的續航焦慮。
影像能力的升級讓背屏價值倍增。為匹配背屏自拍預覽功能,小米 17 Pro 系列搭載第三代 LOFIC 高動態技術,將動態範圍提升至 16EV,即便在強光逆光環境下,人臉與背景仍能清晰呈現。Pro 版本的潛望式浮動長焦與 Pro Max 的超聚光棱鏡技術,更讓手機長焦拍攝能力比肩專業相機。
這三項突破如同三角支架,撐起了小米雙屏交互的創新,讓小米 17 系列有了直面 iPhone 的底氣,更標誌着中國手機核心技術從跟跑到領跑的質變。
五年千億的蟄伏,小米硬核實力養成記
技術的突破,從來不是一蹴而就,它是時間、資金和人才高壓強投入的必然回報。2020年,小米年營收首次突破2000億,卻在高端化探索中陷入瓶頸。那場持續半年的內部覆盤,讓管理層達成共識:如果不想停留在「性價比」標籤里,就必須成為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
最終小米敲定了「技術為本」 的鐵律 ,從 「互聯網公司」 轉型 「硬核科技公司」,未來五年投入 1000 億研發費用。用雷軍的話説,當時的決定讓重新創業的熱情被完全點燃。
這份決心轉化為實打實的行動。自那時起,小米研發投入逐年上升,從2020年的93億元增至2024年的241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300億元。五年累計投入超過1020億元,研發人員數量翻倍,達到2.26萬人。雷軍更是表示計劃在未來五年再投2000億,這種投入強度,需要堅定的戰略決心和魄力。雷軍在演講中感慨:這五年,我們重塑了小米的骨骼和靈魂。
長期的研發投入和技術積累,讓小米的技術基建變得更穩固,也換來了三大底層技術的突破:芯片、操作系統、AI。
芯片曾是小米的痛,也是一個讓小米所有高管心有余悸的故事。小米早2014年就啟動「松果計劃」,但未能持續。2021年,新一輪造芯重啟。2025年5月,自研3nm旗艦芯片「玄戒O1」發佈,由小米全資子公司玄戒科技設計,性能進入全球第一梯隊。小米成為中國大陸首家、全球第四家俱備3nm設計能力的企業。這場歷時四年的攻堅,投入超2500人、135億元資金,印證了那句話:失敗並不可怕,正視內心的恐懼纔是關鍵。真正的突破,往往發生在堅持之后。
芯片之外,操作系統也在重構。2023年10月,小米發佈澎湃OS,取代MIUI,成為「人車家全生態」的統一系統底座。2025年8月,澎湃OS 3 Beta上線,系統級AI能力與底層深度融合,實現跨設備任務流轉、無感互聯和智能調度。不僅如此,小米自研大模型在多模態、輕量化與開源協同方面實現關鍵突破,構建了以MiMo系列為核心的AI技術矩陣,通過系統級AI能力賦能「人車家全生態」。
小米的製造環節同樣在加速升級。北京昌平的小米手機智能工廠,組測包裝備自研率達到96.8%,軟件系統100%自研,年產能達千萬台。小米汽車超級工廠引入超過700台機器人,車身關鍵工藝實現100%自動化。武漢智能家電工廠將於2025年底投產,覆蓋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全品類。
從芯片設計、系統開發到生產製造,小米已形成完整的研發—設計—製造—銷售閉環,這種全鏈路掌控力,讓它在產品定義上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權。
從手機到生態,全球獨一份的「人車家全生態」
2023年,小米將集團戰略從「手機×AIoT」升級為「人車家全生態」,標誌着小米的野心早已超越手機。今天的小米,已經成為全球獨一份橫跨手機、汽車、家電三大領域的科技公司,這種獨特的定位,讓小米具備了構建「人車家全生態」的獨特優勢。
手機作為生態核心,在 4000-6000 元高端市場站穩腳跟,憑藉雙屏創新與技術突破,首次實現與 iPhone Pro 系列的全面對標。汽車賽道,SU7 系列成為 20 萬以上最暢銷轎車,YU7 SUV 上市 18 小時鎖單 24 萬台,新推出的 26 項定製服務更將豪車專屬體驗拉至 10 萬元門檻,踐行了 「科技平權、體驗平權」 的承諾,進一步確立小米在高端電動車市場的地位。
家電領域,Mini LED 電視、三區洗衣機、微冰鮮冰箱等高端新品密集發佈,推動小米家電收入同比增長 66.2%,空調業務躋身全渠道前三。
支撐這一切的,是全球最大消費級物聯網平臺的底氣,連接設備數逼近 10 億台,這種「手機 + 汽車 + 家居」 的無縫聯動,構成了其他企業難以複製的競爭壁壘。
它意味着用户可以在車內通過手機控制家中的空調,可以在家中通過智能音箱查看汽車的續航,這種無處不在的智能體驗,將成為未來十年全球科技競爭的終極戰場。
逆轉,不是終點,是一個新起點
十八年足以讓行業攻守易位。從 2007 年對 iPhone 的仰望,到 2025 年用背屏正面迎戰,小米的蜕變是中國科技產業升級的縮影。曾經,屏幕材料、電池技術、高端芯片都依賴進口;如今,小米的三大技術突破、玄戒芯片的誕生、智能工廠的崛起,印證着中國製造業從規模優勢到技術優勢的轉型。
這場逆轉,它發生在芯片實驗室、智能工廠、軟件開發團隊和用户調研現場,是無數工程師、設計師和產品經理的日夜攻關,是五年千億研發投入的堅守,更是中國科技拒絕平庸的執着。
「逆天改命」不僅是小米的自我獨白,更是無數中國科技企業的成長寫照,從芯片到屏幕,從汽車到家電,核心技術的突破正在形成集羣效應,創新的主動權正加速向東方轉移。
就像雷軍所説的那樣,從迷茫到蜕變,有時隔着萬水千山,有時只隔了一層窗户紙。它告訴世界,創新從不是某家企業的專屬,創新的主動權從來不會自動轉移,
而是屬於那些敢於長期投入、堅持突破的人。
十八年只是一個節點,中國科技定義未來的故事,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