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全面對標蘋果,雷軍的自卑與自信

2025-09-28 17:1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鋅刻度)

這次改名「贏麻了」?

撰文/孟會緣

排版/Annalee

「大家也知道我們為什麼叫小米17了,因為太強了。當然,也有網友給我們建議,説要不要叫小米18?我們還是悠着點。」

在雷軍第六次年度演講之前,因為小米最新旗艦跳過16直接叫17這件事,其實已經鬧出過不小的風波,那時候的大家都在猜,作為公認的「最會營銷的產品經理」,雷軍到底會怎樣處理這一次的輿情。

沒想到在9月25日晚間,雷軍給出的答案竟然是「硬剛」,用全方位的參數與體驗對比,來回應外界對新品命名的質疑。

面對此舉,米粉們紛紛點贊,認為雷軍此舉展現了小米的自信與實力,敢於直面質疑,用事實説話;而反對者們則依舊堅持己見,認為小米此舉過於「硬蹭」,明明應該叫16,非要命名17,有點Low……

最終的市場反饋是檢驗一切對標舉措的標準:9月27日10時,小米17系列全渠道開售,直接刷新2025年國產手機首銷紀錄。其中,得到雷軍重點推薦的小米17 Pro Max,單款機型打破今年國產手機全價位段首銷全天銷量、銷售額紀錄,在小米17系列中銷量佔比超50%。

看來這一次,雷軍和小米又「贏麻了」。

將時間撥回到十來天前,當盧偉冰在9月15日的微博上發出「小米17系列,本月見」這幾個字時,外界前期對於「小米16」的預熱和討論戛然而止,彷彿全都成了一出無聲鬧劇。

各種猜測、推測、甚至是惡意的詆譭,一時間充斥着網絡:有人説「改名字只能衝擊Low端」,認為小米此舉是自降身價;有人説「真米粉,對這個名字真的很傷心,個人覺得就是沒有自己的堅持,沒有自己的底氣」,對小米的品牌形象產生了質疑;還有人説「第一感覺是沒自信而不是更自信了,建議改26全面超越」,對小米的命名策略提出了尖鋭的批評……

綜合這部分用户的心理,他們認為新品跳過16改叫小米17的行為,是對小米自身品牌力的一種否認,因為真正的行業龍頭是不屑於對標任何品牌的,而總是拿自己跟別人作對比,本身就透露出一種的不自信。

新旗艦改名引發部分粉絲不滿

這種心理在部分忠實粉絲中尤為明顯,他們期待小米能以一種更從容、更霸氣的姿態引領行業,而不是通過改名這種方式來製造話題。正如某位粉絲的留言,「當初8是8周年,現在又要對標改成17,對標一輩子了,追了一輩子了,能不能做自己啊,這次跳過真的很不理解。」

事件發酵過后,不少人將小米改名策略引申到其營銷戰略層面進行深度剖析。有媒體指出,此舉看似是一次大膽且冒險的嘗試,實則藴含着小米對市場趨勢和自身發展的精準判斷。

在當前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中,各大品牌都在尋求突破和創新,以吸引消費者的關注,小米選擇以這樣一種極具話題性的方式發佈新品,無疑能夠在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引發廣泛的社會討論,從而達到一種獨特的營銷效果。

從營銷角度來看,這種命名策略成功將消費者的注意力從產品本身的一些常規參數上轉移開,引導大家去思考小米這一舉動背后的深意,相當於通過製造懸念和話題,讓新品在發佈前就積累了大量的關注度和熱度

改名事件帶來的熱度

當雷軍在年度演講過后的新品發佈會上,用全方位的參數與體驗對比來回應質疑時,這種話題和討論終於落到實處,而新產品的諸多優勢和特點,也開始以一種極具衝擊力的方式,一一呈現在消費者面前。

就雷軍此前數次營銷戰績而言,不論是小米手機還是小米汽車,他總能精準捕捉市場脈搏,以極具創意和話題性的方式,將產品推向流量的風口浪尖。

而這一次發售新品旗艦手機,小米看似照着常用營銷模式在走,卻實實在在戳到了不少人的「逆鱗」,乃至還對小米一貫重視營銷的打法產生了質疑。

畢竟這種命名方式,以及「全面對標蘋果」等極具話題性的豪言,雖然在短期內能夠吸引眼球,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對標式營銷可能固化小米「追趕者」的品牌認知,而非建立獨立的科技領袖形象,不排除會對小米的品牌形象帶來不良影響的可能。

雷軍在做年度總結時,提到小米衝擊高端的來時路,説自己在面臨網絡上的各種質疑、批評,甚至是攻擊時,找到的破局之法就是「持續投入底層核心技術,堅定從互聯網公司走向硬核科技公司」。

回看如今的小米:論銷量,手機長期位列「全球前三」,汽車出道即巔峰;論品牌熱度,常年居高不下;論技術積累,在國產手機品牌中首屈一指;論生態佈局,已經構建起了幾乎全球唯一的「人車家」體系……看得出來,衝擊高端的步伐雖坎坷卻堅定。

所以,有必要連旗艦新機的名字都要跟着競品的節奏走嗎?

在很多人看來,這樣一家擁有全方位實力和巨大發展潛力的企業,做出如此具有爭議性的選擇確實頗具迷惑性,令人發出了「在最該自信的時候,選擇了最自卑的打法」的感嘆。

但要是換個角度來看,或許小米和雷軍此舉並非出自自卑,而恰恰是出於自信。

「五年前,我們啟動了手機業務的高端化,正式開始對標蘋果。經過五年的努力,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年度重磅新品小米17標準版,是小米史上最強的小尺寸全能旗艦。」

對標iPhone 17的續航

一個值得關注的大前提是,蘋果作為高端市場的標杆,長期佔據着消費者心智中「創新與品質」的制高點。其產品迭代雖在此前常被詬病為「擠牙膏",但憑藉iOS生態壁壘和品牌溢價,依然維持着超高的利潤率和用户黏性。

因此,小米此次選擇拋出「全面超越」的宣言,本質上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認知戰,即通過將對比維度拆解為可量化的參數,將原本模糊的品牌形象轉化為具體的技術優勢。

這種策略的巧妙之處在於,它既避免了與蘋果在生態黏性、設計美學等非標化的軟實力領域正面交鋒,又將討論框定在國產手機最擅長的硬件參數賽道。

但風險同樣顯而易見:如果消費者認為小米17的實際體驗與宣傳存在差距,某些方面依然不如iPhone 17時,這種「參數領先但體驗未達預期」的反差,就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的輿論風暴。

在高端市場,消費者支付的不僅是硬件成本,更是對品牌承諾的信任溢價,一旦這種信任被打破,解釋成本將遠高於中低端市場。

要知道,小米的新品發佈在iPhone 17之后,不光小米能用真機實測對比,消費者也是可以親身體驗的,這就意味着,小米17在正式發售過后,其每一個細節都將置於放大鏡下接受審視,任何細微的瑕疵都可能被無限放大,進而影響消費者對小米全面超越的認知。

小米17

毫無疑問,小米敢於在此時發起這場認知戰,顯示出其內部對新款旗艦實力的充分自信。而這種自信不僅體現在技術參數的堆砌上,更在於小米試圖通過這些硬實力,重新定義消費者對「高端手機」的期待。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小米此次的「全面超越」宣言,不僅是企業自身的一次戰略嘗試,更是中國科技品牌在高端市場尋求突破的縮影——在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國品牌需要更多像小米這樣的「破局者」,通過技術創新和品牌升級,打破國際巨頭構建的市場壁壘,贏得屬於中國製造的尊嚴與地位。

9月27日,小米17系列交出了一份驚爆業內外眼球的成績單:僅用5分鍾就刷新了2025年國產手機全價位段紀錄,Pro Max這一款單品就包攬了系列銷量的半壁江山。

圖源:雷軍微博

圖源:雷軍微博

當被眾人認定是「搞噱頭」的營銷,有了真實的銷售數據做對照,如此一來,小米17系列這場「全面超越」的戰役就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那些曾經質疑小米能否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的聲音,此刻也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中國科技品牌的實力與決心。

在過去,小米或許更多地被視為性價比的代表,而如今,它正以高端、創新的形象重塑外界對其品牌的認知。這種轉變,不僅對於小米來説是一次品牌價值的巨大提升,之於其他的國產手機品牌而言,同樣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因為它證明了,通過持續的技術研發投入、精準的市場定位以及大膽的品牌策略調整,中國手機企業完全有能力在全球高端手機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與蘋果這樣的國際巨頭正面競爭。

而在開啟中國科技品牌全面崛起的序章之前,以真正自信昂揚的姿態亮相,或許纔是「小米們」必須經歷的內心蜕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