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丹麥巨頭鉅變,國產藥千億商機來了

2025-09-28 16:36

中國玩家們也正悄然集結。

作者丨陳廣晶 作者丨陳廣晶

編輯丨苗正卿

來源丨虎嗅APP

九月的最后兩周,減重藥又成醫藥圈討論熱門。其中,手握藥王司美格魯肽的丹麥製藥巨頭諾和諾德全球裁員9000人,掀開了全球減重藥市場重構的一角:「一家獨大」的黃金時代謝幕,「諸神混戰」的下半場拉開序幕。

按照諾和諾德9月10日公佈的裁員計劃,全球約9000個崗位將受波及,約5000個崗位在丹麥,調整範圍遍佈各個部門,包括支持部門和總部職能。 

關於中國區的裁員計劃,還沒有更多官方消息透露。一份業界流傳的內部郵件顯示,接下來兩個月,諾和諾德中國區員工也將收到來自上級的溝通。 

另據業內人士,在中國,該公司的裁員工作從今年第二季度就已經開始。那也是司美格魯肽剛剛正式超過默沙東的K藥(帕博利珠單抗)坐上「藥王」寶座之時。 

此次行動不只是裁員,更是一次資源重新分配的過程,是一次全公司轉型。調整后,諾和諾德的資源將進一步聚焦到降糖和減重領域。 

當「藥王」被迫刀刃向內、斷臂求生時,輝瑞、禮來等跨國藥企正在斥巨資買入下一代減重藥,中國玩家們也正悄然集結。諾和諾德的戰略失誤與研發焦慮,正在成為更多玩家登上千億牌桌的絕佳機會。

只是,過程並不輕松,等待每個玩家的,是一場關乎速度、耐性與剋制的殘酷考驗。

都是減重惹的禍?

按照諾和諾德的裁員計劃,節省的資金將投入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療領域,包括商業執行計劃和研發項目。這兩點也被認為是諾和諾德的核心失誤之處。

表面上看,諾和諾德正處在高光時刻。司美格魯肽今年上半年收入已突破160億美元,全年銷售額有望逼近400億美元大關。加上禮來替爾泊肽等藥物,GLP-1類藥物市場總額將突破700億美元。

「這個市場已經很大了。」廣州大洲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經理梁文飛指出,「行業預計的千億美元市場很快就要實現。」

然而,減重適應症研發成功帶動GLP-1類藥物銷量的暴漲,在推動諾和諾德「升咖」的同時,也將其戰略困境暴露無遺。

營銷失誤導致的市場亂象是首個痛點。有國內GLP-1類藥物產業人士告訴虎嗅,至少在中國,司美格魯肽上市之初,諾和諾德沒有形成全渠道的營銷規劃。因為減重效果明顯,司美格魯肽天然具有消費屬性。諾和諾德卻堅持原有的主攻院內市場的策略,忽視了對廣闊的院外市場的管控。

直接結果就是減重市場亂象沒能及時遏制。從已有報道可以看到,司美格魯肽減重版沒有上市,而降糖版已經納入醫保支付之時,就出現了大量從醫院套保買降糖藥用於減重的情況。電商平臺、零售藥店也都有違規行為被查處、曝光。

這種濫用,客觀上成就了司美格魯肽在中國市場快速放量。司美格魯肽2021年在中國上市,當年就大賣了3億多元,到了2024年(減重適應症當年6月獲批),該藥全年銷售額突破了60億元人民幣。這在進口藥在華銷售史上都是非常少見的。

代價也是深遠的。減重版獲批后,價格是降糖版的兩倍以上,買降糖版用於減重的問題,實際上也開始損害企業利益;而且陸續曝出的噁心、嘔吐、停藥反彈、司美格魯肽臉等問題,也讓很多人不敢輕易嘗試。

雖然諾和諾德也在認真糾偏,但是業界擔心產業鏈已經形成,要改變也難了。諾和諾德在美國的遭遇就是最有力的證據。

因為諾和諾德對市場需求預估不足,司美格魯肽在美國上市初期供貨不足,致使其一度失去了對司美格魯肽的獨家授權供貨的權利,讓低價仿製藥、藥房調配藥鑽了空子,至今仍難以收回失地。

更嚴峻的挑戰來自研發管線。去年,諾和諾德悄然終止了超長效GLP-1/GIP雙效激動劑NN9650的研發;今年,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產品CagriSema多項研究結果不及預期,且胃腸道不良反應率高達79.6%。

在其背后,諾和諾德研發投入在TOP15藥企中常年墊底,且管線佈局也不盡合理——有業內人士還向虎嗅指出,諾和諾德的管線主要集中在大分子領域,這導致他們多個管線試驗失利后,逐漸就「沒有牌可打」了。

究其原因,諾和諾德依靠逐漸築高胰島素的壁壘,相當長時間里是躺着賺錢的,對於激烈的競爭形勢,缺少清醒的認識和充足的應對經驗。

面對禮來替爾泊肽的強勢追趕——其已拿下2型糖尿病、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等多個適應症,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收入同比增長119%,遠超諾和諾德,這或許也是后者急於「斷臂求生」的原因之一。

諾和諾德此次裁員預計可為2026年節約80億丹麥克朗的年化成本,但省錢並非根本目的。將資源重新聚焦到優勢領域,全力應對后來者的競爭,纔是這次大調整的真正意圖。

GLP-1類藥物的現狀,正如諾和諾德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杜麥克所言,「正在變化」,「競爭日趨激烈,且更由消費者驅動」。如何克服企業基因的侷限,將商業計劃制定、執行,以及研發能力提升到與「藥王」相符的水平,也是這家百年企業需要直面的問題。

司美格魯肽減重版(Wegovy,藍線)在美國的處方接受度受到調配製劑和替爾泊肽的雙重衝擊。

中國玩家拿到三張牌

諾和諾德的「煩惱」,恰恰成就了其他玩家難得的機會窗口,中國藥企就在其中。

「GLP-1類藥物市場發展進入了2.0時代。」銀諾醫藥副總裁、零售及電商業務負責人肖璟告訴虎嗅,如果把它看成一個產品,其目前的發展階段處於「生命周期曲線」的前段,「還是一個不斷起量的階段」。

至少在中國,一家獨大的局面已經打破,多元發展趨勢顯現。「未來肯定是一個百花齊放的狀態。」肖璟向虎嗅表示。

從數據看,近年來,中國人超重肥胖率也越來越高。一項數據顯示,中國18歲以上居民超重率34.3%,肥胖率超過16%。(以24≤BMI<28為超重,BMI≥28為肥胖)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超重、肥胖人口總數或將超過5億人,將帶來4178億元人民幣的醫療費用支出,相比2020年增長超一倍。巨大的需求為國產減重、降糖藥增長提供了土壤。

業界預計,隨着滲透率逐漸升高,到2030年中國僅減重藥市場規模就將達到近25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700億元以上)。

在這個戰場上,國產司美格魯肽仿製藥的「肉搏戰」 將很快上線。2026年,司美格魯肽在中國的化合物專利保護期將到期。目前,全國已有20多款司美格魯肽進入臨牀試驗階段,九源基因、麗珠集團、齊魯製藥等至少8家企業產品已進入決賽圈。

「國內這一領域的競爭會很激烈。」梁文飛預測。早期佈局者已經拿到了第一張牌。

在降糖、減重等綜合代謝管理需求中,差異化競爭將是中國玩家的第二張牌。信達生物與禮來合作開發的瑪仕度肽具有全球首個屬性,並早早佈局了脂肪肝適應症;銀諾醫藥的依蘇帕格魯肽α半衰期超過200個小時。恆瑞的雙靶點減重藥物等也在衝刺上市階段。

另據中國臨牀試驗註冊中心的數據,GLP-1類藥物相關研究有70項。減脂基礎上又能增肌、生物利用度更好的口服藥、更新的靶點(如:Amylin,也就是胰澱素)等都被認為是有潛力的方向。

國際化將是中國藥企的第三張牌。一方面,中國管線將是巨頭們在歐美市場多元競爭的「彈藥庫」。「中國的減肥藥新葯想分國際上的市場,短期內可能還是以BD(商務拓展,可理解藥品權益交易)出去為主。」梁文飛告訴虎嗅。

無論是諾和諾德、禮來這樣的頭部玩家,還是跨國藥企默沙東、羅氏、輝瑞、阿斯利康等,都在全球掃貨買入GLP-1類藥物,「中國造」也越來越受青睞。

比如:聯邦制藥以總規模20億美元將三靶點藥授權給諾和諾德;石藥集團、恆瑞醫藥、翰森製藥等也與海外生物科技公司、跨國藥企等就在研GLP-1類藥物達成了合作協議。

中國GLP-1類藥物開發者也有「吃肉」的機會。

在自主出海方面,肖璟認為,先進入東南亞、中東甚至非洲市場,也可能是不錯的選擇。「就像手機,如果產品有非常好的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譽度,哪怕在不發達地區,也有機會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企業也能活得非常好。」

從狂飆到剋制

GLP-1類藥物市場狂飆突進的同時,副作用和內卷趨勢已成為懸在所有玩家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實際上,業界認為,司美格魯肽在減重適應症上的成功,本身也有幸運成分。從最大維持劑量看,司美格魯肽的減重版劑量是降糖版的2倍以上,這種情況下要保證安全性是有難度的。

反面教材就是輝瑞,已經多次在GLP-1類藥物開發中折戟了。就在前不久,該公司的一款在研口服藥就是因肝毒性問題宣告失敗了。諾和諾德的CagriSema也因不良反應率過高前景不明朗。這些都給行業敲響了警鍾。

即便是司美格魯肽、替爾泊肽等已經上市並廣泛應用的藥物也並不是神藥。隨着研究的持續推進,不良反應也在陸續公開。主要是胃腸道症狀,嚴重的也會有低血糖、腎功能損害、急性胰腺炎等,此外,司美格魯肽的減脂也減肌肉、停藥后反彈等,也都是備受關注的副作用。

這類藥的使用,即便是減重,也只能用於特定人羣,比如:在中國,是BMI≥30kg/m²的單純性肥胖患者,在經飲食和運動干預效果不佳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如果是BMI在27kg/m²到30kg/m²之間,就需要至少有一個與體重相關的併發症,如高血壓、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才能用藥。

GLP-1類藥物在減重領域涉及用户羣體非常大(全球超重或肥胖成年人超過20億人),具有一定消費屬性,容易出現濫用,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

正因為此,監管部門、企業、醫療機構對其合理使用都非常重視。司美格魯肽三期臨牀試驗納入了近2000人,替爾泊肽涉及近3000人,遠超普通藥物。

而諾和諾德在中國市場初期對進軍零售市場的迟疑,以及在美國與遠程醫療機構HIMs的公開決裂,也都有這方面的因素。民眾對減重藥有空前的熱情,而用藥依從性不強;作為針劑,司美格魯肽的冷鏈運輸能否有保障等都是他們面對的挑戰。

在明星人物強推、大眾熱情的裹挾下,諾和諾德一度陷入被動。這也是對他們的「先行者懲罰」。而對於中國的后來者來説,除了繼續保持謹慎、剋制,內卷也是一大威脅。

時效和差異化被認為是破解內卷的「解藥」,差異化尤為重要。「只要能形成差異化、有價值,哪怕市場再難,都會有機會。」肖璟向虎嗅表示。

也有行業觀察者擔心,中國醫藥市場邏輯與歐美不同,市場「錢」景恐怕沒有那麼樂觀。

比如:超重、肥胖的標準低於歐美,大部分超重、肥胖人士可以通過生活方式調整減輕體重,根本無需用藥;如果用藥,誰來買單也是一大問題,目前司美格魯肽減重版月費用至少5600元,可能需要終身使用。而且此類藥物會引起胃腸道不適,對愛好美食的中國人也是挑戰。

無論如何,GLP-1類藥物的誘惑還是很難抵擋。作為超級靶點,此類藥不僅可以用於降糖、減重,還在高血壓、非酒精脂肪肝,甚至阿爾茨海默病等諸多領域有潛力。行業預計,到2031年,其全球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500億美元,相比2025年增長一倍以上。

GLP-1這艘駛向千億藍海的巨輪,因諾和諾德的「先行者懲罰」提前暴露了航線的脆弱。對於蜂擁而至的中國玩家而言,這既是搶佔座次的黃金窗口,也是一場對研發(能否避開安全陷阱)、營銷(能否平衡專業與流量)和戰略耐性(能否穿越內卷周期)的極限考驗。

當市場野蠻生長的潮水退去,真正的競賽纔剛剛開始。在這場註定擁擠的航程中,速度固然誘人,但正如諾和諾德的教訓所示,不犯錯、不翻船,纔是最終能抵達彼岸的關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