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時代的東軟 多點「打樁」的數據陽謀

2025-09-26 21:38

(來源:多肽學社)

9月19日,東軟集團(600718.SH)股價「一字線」漲停。同花順給出的異動解讀是「AI醫療+定點大單+智能座艙」。

這個簡單解讀雖然「人機味」十足,但卻也點到了投資人對於東軟集團股價向上預期的心理「癢點」。

過往的各種券商研報與行業分評中,經常會將東軟集團與衞寧健康300253.SZ)、萬達信息(300168.SZ)、創業慧康(300451.SZ)等醫療信息化上市公司並列比較。

但在近一個階段的股票市場,衞寧健康等醫療信息化上市公司股價持續萎靡、不斷探底,東軟集團股價卻尋得半年來的新高,即便大市震盪也依舊維持強勢向上。

東軟沈陽園區  

將其囿於「醫療信息化」範疇,顯然是低估了東軟集團的戰略佈局與宏大野心。實際上,從業務結構與發展邏輯上分析,很難有類似公司與東軟集團能直接對標。

作為領先的「大健康、智能汽車、智慧城市」領域IT解決方案提供商,基於三十余年沉澱下來的軟件能力,如今東軟集團所聚焦的業務方向涵蓋的是關於人類「生命質量」與「行動能力」兩個最核心的需求

所以,以「醫療信息化」來解構東軟集團就顯得太過侷限,觀察這些年來整個東軟系在「大健康」領域的佈局,不難發現東軟已經在醫療健康產業的各個關鍵節點上打下了牢固的樁基

這些還只是東軟集團要展現未來藍圖的序幕而已。

因為進入人工智能時代,以「數據價值化」為發展的根本邏輯,正在重塑「信息化時代」的傳統業態,也將更進一步「統籌」醫養健康與智慧城市的發展訴求。

東軟這兩年一系列乾脆利落的戰略調整,正是順應這一趨勢的主動求變,一旦其在醫療健康產業的各個「樁基」能夠在AI賦能之下實現數據價值化的串聯,就會為其帶來產業大循環的「飛輪效應」

壹|AI時代

數據創造價值

為什麼「AI+醫療」更容易點燃投資者的信心?

如果説醫療信息化時代的核心關鍵詞是「降本增效」,那麼AI醫療時代的核心關鍵詞就是「價值創造」。兩者存在本質上的區別!

2024年初,東軟集團開啟瞭解決方案智能化戰略,並基於解決方案「智能化、數據價值化、服務化和生態化」,在醫療健康、智慧城市等業務方向上不斷推出和迭代各種創新產品。

「AI+醫療」領域,東軟推出的「添翼」智能化解決方案,集成了如DeepSeek等多種AI大模型,具備文本、語音、影像等多模態數據處理能力,覆蓋從診前到診后的百個醫療場景。

持續迭代之下,2025年上半年東軟「添翼」又增加了「智能CDSS病例服務賦能體」「AI技術賦能平臺」等應用場景,目前落地醫院已增加至55家。

在更為細分的AI+醫學創新產品領域,東軟「飛標醫學影像標註平臺」同樣也在通過快速的版本迭代和多維升級,深度滲透市場。截至6月末,東軟飛標平臺服務醫療機構已超百家,累計標註影像圖像超1億張。

東軟沈陽園區「創業樓」  

無需去了解這些應用場景「名詞」背后的技術邏輯,只需要理解東軟不是要用「替換成本」來綁定醫療機構,而是從數據價值挖潛上幫助醫療機構創造「增量價值」。

戰略變革的結果顯而易見。在2025年東軟集團的中期報告中,公司經營的最大亮點就在於「AI+產品」的場景應用需求放量,轉化成為公司新籤合同額與在手訂單的持續增長。

數據為證: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籤垂直領域AI應用合同金額為4.84億元,同比增長約50%,其中「AI+醫療」領域的合同金額達到3.31億元,同比增長六成;數據價值化相關業務新籤合同同比增長了兩成。

正由於「AI+產品」的增長支撐,上半年報告期內東軟集團得以實現營收46.9億元,同比增長9.08%。

要知道,在IT服務全行業並不景氣的階段能有此增長,已是不易。這對於穩固公司內部的戰略執行與外部投資者信心,非常關鍵。

此外,醫療大健康本就是一個長坡厚雪的領域,短期內在AI與數據價值化等方向的研發與市場投入,以及推進組織和業務變革的成本都會對公司的盈利能力產生壓制,但全行業企業都在推行戰略變革的當下,東軟集團就顯得從容很多。

相較只倚重醫療信息化業務的公司,東軟集團則能通過相對成熟的智慧城市、智能汽車業務來緩衝壓力,為大健康數字化服務業務撐起長周期發展的戰略實施空間。

而隨着醫療健康數字化發展的趨勢不斷遞進,攜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緊密型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療衞生共同體、智慧醫院系統集成、城市醫療數據價值化、「添翼」醫療健康智能化、患者居民智慧服務等等一系列智能解決方案,東軟集團在醫療信息化領域增長的確定性,也更加明確。

這或許也是東軟集團與其他醫療信息化上市公司股價走勢迥然不同的一個原因。

貳|大生態

打樁佈局系統

2025年,對於東軟集團而言是一個承前啓后的年份。

榮新節接任公司董事長,同時也意味着經歷了漫長的戰略佈局之后,東軟進入了關鍵的戰略兑現期。

回溯東軟,從中國第一個上市的軟件公司發展成為行業領先的IT服務商,再到以AI技術與商業創新驅動的智能化解決方案提供商,這是一段可稱傳奇的商業故事。

要知道,創業34年能屢次抓住社會變革帶來的機遇的企業並不多,東軟不但做到了,還始終挺立在行業的潮頭浪尖上。

在醫療健康和社會保障領域,東軟常年保持醫保信息系統和人社IT解決方案等領域的市場份額第一;在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區域衞生信息化平臺、遠程醫療、電子病歷、醫學影像信息系統等細分領域均居榜首。

具體而言,東軟參建了全國25省200多個城市的醫保信息系統,為8億多人羣和8000萬參保單位提供醫療保障信息化服務;

借醫療衞生體系變革的東風,東軟為4800余家醫院(其中三甲醫院近千家),80000余家基層醫療衞生機構提供IT服務,同時還承擔了30余省市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設;

不僅如此,東軟還以投資人的角色在醫療大健康產業領域成功孵化了熙康雲醫院(09686.HK)、東軟睿新集團(09616.HK)以及東軟醫療、東軟望海、東軟融盛財險等公司。

其中,熙康雲醫院是國內首個以城市為入口的雲醫院平臺,提供包括互聯網醫院服務、遠程醫療服務、智慧家庭醫生服務及互聯網居家護理服務在內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的交付。

坐擁29個城市雲醫院平臺組成的中國最大雲醫院網絡,熙康雲醫院是通過線上及線下場景、醫療機構內外及醫療機構之間的數字化連接,以及解決醫療系統面對的多樣化系統性問題的手段。

另一個需要重點提到的是東軟系唯一在硬件領域,成就無數「中國第一臺」醫學影像設備的東軟醫療。如今在國產替代的大背景下,其DSA、CT、MRI以及超聲等影像設備市佔率處於第一梯隊。

東軟沈陽園區  

如此種種,不難看出東軟集團通過直接提供IT服務與投資上述這些創新公司,其實是在整個醫療健康產業的重要節點上「打樁」佈局。

這個佈局涵蓋了醫療數字化、醫療設備、醫療服務、康養服務(甚至包括老年教育)、醫工人才和金融保險等領域。

也正是這些打樁式的系統佈局,東軟構建其醫療健康智慧生態系統,持續推動解決方案智能化戰略與「數據要素×」在相關領域的應用,纔有了落地執行的牢靠樁基。

一切的鋪墊,都只為讓東軟轉變成為「價值的創造者」!

叁|創造者

生態贏得明天

為什麼説很難找到能與東軟集團直接對標的公司?

僅就醫療健康產業方向來看,幾乎所有涉足這一領域的企業都是在單點單線上佈局的,就比如醫療信息化、互聯網醫療或者醫療科技、健康管理等等條線。

即便是強如騰訊、阿里、京東這樣的互聯網大廠或者如平安集團、泰康集團這種金融業巨頭,也只是借醫療科技、互聯網醫療、醫藥商業或者健康養老作為基本盤,進而撬動相關領域投資。

畢竟醫療健康所涵蓋的行業領域極其龐雜,籠統歸結為大健康產業又是規模體量以萬億為單位計量的超級產業,哪怕任何一個細分又細分的賽道都足以成就一批大公司。

所以依此來看,東軟在整個大產業上跨度極大的多點佈局就顯得極其另類,更何況要在每一個樁基上做大做強,何其之難。

可東軟三十余年來為何還要佈下如此一盤大棋?難道掌舵者會不明白「過度多元化陷阱」能給企業帶來怎樣的結果?

時也運也命也,東軟能夠實現如此宏大的佈局,既可以説是精準把握時局脈動的戰略選擇,又可以説其擁有「先天IT服務商聖體」,亦可以説充滿理想主義情結的東軟真是太好命。

東軟沈陽園區鳥瞰  

但重要的是,東軟這個看似散亂的多點佈局不僅有着相關多元的天然協同性,更為其在進入AI時代后以「智能化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角色賦能客户與用户,擁有了「數據價值化」的絕對優勢。

東軟於醫療健康領域的每一根「樁基」之下,都有着豐富的AIGC(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同時又是藴藏數據資產的「富礦區」,這纔是劉積仁為東軟謀篇佈局的大敍事。

從軟件到硬件,從基礎設施到解決方案,從醫療到養老,從院內到院外,從線上到線下,每一個應用場景,每一個細小節點,既是價值創造的標靶,又是數據資產的生產線。

而如果這些海量的場景、節點又共同構成一個能夠循環起來的大生態,以各種解決方案產品為根系,以各個服務平臺為冠系,再與東軟在智慧城市、智慧人社領域的優勢業務形成數據價值化的戰略協同,那將是何其的美如畫。

AI時代,數字化技術驅動各個產業發展變革的趨勢已然確立,數據是產業變革的核心要素,誰擁有數據資產的「開採權」,誰就會在未來創造更多價值。

具體到醫療健康產業領域,醫療體系改革進入深水區,「健康中國」的國策進入倒計時階段,市場紅利也將吸引更多的科技力量,共同改變行業發展的面貌。

以醫療信息化或者AI醫療為錨點看市場競爭格局,東軟集團既會受到衞寧健康等傳統醫療信息化公司的追擊,也會感受諸如螞蟻集團、平安健康等跨界而來的大廠夾擊。

但已經基本完成系統佈局,加速建設大生態的東軟,早已夯實了數據創造價值的基石。隨着其「數據要素×醫療健康」「數據要素×智慧城市」的服務新模式迅速在各個城市多點落地,模式複製也將築起競爭高牆。

「價值的創造者」的角色感,在東軟身上愈發清晰。

本文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中涉及數據信源來自市場公開信息或作者認為權威可信的第三方機構;本文海報設計為《多肽鏈》原創設計製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