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首個日元穩定幣發行在即,「多極化」競爭格局或將形成

2025-09-28 09:30

  (來源:數字法幣研究社)

  移動支付網訊:今年8日,日本金融廳(FSA)宣佈:將批准國內首個以日元計價的穩定幣JPYC。

  報道顯示,日本監管當局批准註冊金融科技公司JPYC Inc.負責相關業務,預計註冊后數周內開始發行。

  JPYC穩定幣將以日元為儲備資產,主要以政府債券等流動性資產支持,以保持其價值穩定在1 JPYC兑1日元水平,支持Ethereum、Avalanche、Polygon三條鏈發行,用户可實現日元與JPYC的兑換與贖回。JPYC與傳統加密貨幣區分,旨在提升數字金融支付與Web3應用場景。

  日本發行穩定幣的目標、規模和市場定位

  根據公開報道,JPYC由東京的金融科技公司JPYC Inc.推動,並計劃註冊為「資金移轉/匯款業務」經營主體以獲得金融廳(FSA)批准,目標在今年秋季實現首批穩定幣合規發行。

  在定位上,JPYC並不等同於央行數字貨幣(CBDC),JPYC更像是「數字日元的補充物」或「鏈上日元」,它旨在把日元的價值和流動性帶到鏈上、帶到跨境支付與DeFi場景中,而並非取代現行法定貨幣或中央銀行職能。

  主要目標而言,日本現金支付佔比仍超50%,穩定幣的推出有利於促進數字支付,推動金融基礎設施升級,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跨境結算效率。另一方面,當前全球穩定幣市場由美元主導,日本顯然希望通過發行本土穩定幣以減少對美元體系的依賴,維護金融主權。

  在規模與投資方面,JPYC公司對外披露的是「未來三年發行規模目標約1萬億日元」(約68億美元),並已在A輪融資吸引到包括Circle在內的機構參與。

  從監管框架來看,日本將穩定幣定義為「本幣計價資產」(電子支付工具),與加密貨幣嚴格區分,要求100%法幣儲備,發行主體限定為銀行、信託公司或持牌匯款企業,且儲備金必須由日本國內金融機構託管,受《信託業法》監管。且在跨境支付監管上,強制反洗錢審查,對比之下美國未有明確的跨境條款,而香港《穩定幣條例》雖類似日本,但落地進度相對滯后。

  風險防控上,日本強制要求發行方在資產貶值時補足資金(「資產補足條款」),並允許儲備資產的50%投資於日本國債等高流動性資產,平衡安全性與收益。對比之下,歐美均無類似動態補足機制,歐盟MiCA法案僅要求30%現金儲備。

  從應用場景來看,JPYC將主要用於國際匯款、企業支付和DeFi等鏈上金融服務。在國際匯款方面,JPYC可以實現近乎實時的跨境轉賬,手續費遠低於傳統SWIFT系統,這將特別有利於留學生匯款、跨境電商結算等場景。在企業支付領域,JPYC的智能合約功能可以簡化B2B結算流程,提高資金周轉效率。另外企業開展跨境結算或在全球分支間調配資金時,可用JPYC做短期流動性管理工具,簡化外匯與中間兑換的流程。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方面,JPYC可以成為日元計價的鏈上「流動性載體」,將為日本本土的區塊鏈應用提供穩定的價值媒介,促進Web3生態發展。

  日本發行穩定幣的背景、動因和戰略考量

  近年來,以美元計價的穩定幣(如USDT、USDC)在全球跨境支付和鏈上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形成「美元本位」格局。這種趨勢引發了各國對貨幣主權、金融穩定及跨境流動性管理的擔憂。

  在這個節點,日元穩定幣的出現並不是偶然,而是內外原因共同促進的結果。

  一是日本的經濟長期受困於「低利率」和「通縮壓力」,經濟大環境下催生穩定幣。日本經濟長期受通縮困擾,消費者信心低迷,企業投資意願不足,形成「低增長-低通脹」的惡性循環。JPYC能提升金融效率,緩解傳統銀行體系因債務負擔過重導致的信貸收縮問題。穩定幣的匿名性和快速交易特性有助於活化資金流動,緩解企業融資難問題。

  二是其國內的金融需求與技術創新的升級。日本傳統跨境支付依賴SWIFT系統,流程緩慢且成本高昂;國內企業轉賬依賴「全銀系統」,手續費高、時效性差。穩定幣的區塊鏈技術可提供實時、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另外,日本國債余額超1280萬億日元,近半由央行持有,市場流動性不足。JPYC的發行將可能大量吸納日本國債作為抵押,刺激國債需求、改善流動性,並可能促進利率下降。

  三是,全球穩定幣崛起與監管趨於合規。歐盟通過MiCA法案、香港實施《穩定幣條例》、新加坡推進本地穩定幣試點以及美國通過《天才法案》建立監管框架,全球的穩定幣監管開始轉向「合規優先」模式。而且,美元霸權地位正在向穩定幣領域蔓延,美元穩定幣的市場佔比超過90%,日元穩定幣的推出,旨在為跨境支付、貿易結算提供非美元選擇,減少對美元體系的依賴。日本作為亞洲金融中心之一,也是最早建立穩定幣框架的國家之一,算是「起大早趕晚集」,需要在穩定幣這一趨勢中佔據主動。

  據悉,日本早在2022年通過《資金結算法修訂案》,明確穩定幣為「電子支付工具」(EPI),要求100%法幣儲備;2023年修訂《支付服務法》,限定發行主體為銀行、信託公司及持牌轉賬機構。因此,JPYC的獲批不僅是全球穩定幣市場熱度飆升后的應對,也是其本地政策監管體系相對成熟的及時表現。

  從戰略考量上來看,日本發行穩定幣:

  一是爲了爭奪鏈上貨幣主權,在美元主導的穩定幣市場中分得一杯羹。JPYC作為首款日元穩定幣,或將打破美元穩定幣壟斷,推動日元成為跨境貿易結算工具,減少對SWIFT的依賴。因此,JPYC的推出是日本爭奪數字經濟話語權的防禦性舉措。

  二是激活國債市場與貨幣政策。JPYC Inc.CEO岡部典孝曾在社交平臺直言:「穩定幣是21世紀國家金融競爭力的重要工具。日本若再迟疑,將錯失國債市場的新需求來源。」他援引美國案例稱,USDC發行方Circle已成為美債的重要買家,若JPYC普及,日本國債需求或迎來類似增長。因此,正如上文所述,日本國債長期面臨需求不足、收益率波動等問題,JPYC儲備資產包含日本國債,其規模擴張將直接增加國債購買量,一方面壓低政府融資成本,另一方面央行甚至可以通過穩定幣渠道調節市場流動性。

  三是構建數字金融基礎設施。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穩定幣正從「加密資產」升級為「國家金融基礎設施」,而抵押資產的選擇(如國債、現金)將直接影響主權貨幣的全球地位。JPYC將提供新的跨境支付渠道、企業結算方式,並構建DeFi應用基礎設施,豐富本土數字金融場景。另外,索尼、三菱UFJ、瑞穗等日本巨頭早已佈局穩定幣研發,此次JPYC的獲批推出是政策上的松綁,或將激活本土金融科技企業創新勢能,避免日本在Web3金融中掉隊。

  日本發行穩定幣對全球加密市場的影響

  目前美元穩定幣佔據絕對主導地位,但日元、港元等本地貨幣穩定幣的崛起將為用户提供更多選擇,也可能改變跨境支付的格局。

  從市場規模看,當前全球穩定幣日均交易量超1000億美元,但美元穩定幣佔比超95%。若JPYC按計劃年內發行500億日元(約3.5億美元)規模,雖看似不大,卻釋放了「非美元穩定幣可合規生存」的信號。

  而花旗集團預測,到2030年全球穩定幣市場規模可能達到4萬億美元,是現在的十倍以上。因此,穩定幣市場的可發展空間還非常龐大。

  日本發行穩定幣將對整個亞洲與全球加密市場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打破美元穩定幣壟斷,促進區域多元化。在東亞,美元穩定幣長期佔據主導地位,JPYC的出現為日元提供了鏈上流通工具:日本本土交易所更容易上線以JPYC為計價單位的交易對,企業跨境結算、供應鏈金融、旅遊與留學匯款等場景也可逐步適配日元穩定幣,從而減少對美元穩定幣的依賴。短期內,區域性流動性將更為多元。

  二、刺激亞洲甚至全球範圍監管競賽與合規化進程。日本通過修訂《支付服務法》建立嚴格監管框架,為亞洲國家提供範本。香港已通過《穩定幣條例》,韓國計劃10月推出相關法案,東亞正形成「合規穩定幣」監管共識,加速區域金融自主性。而且從技術角度而言,JPYC選擇通過三菱UFJ信託銀行的Progmat Coin平臺發行,這是一種信託型結構,能夠更好地保障用户資產安全。相比之下,完全去中心化的穩定幣雖然具有創新性,但在資產託管、合規性等方面存在較大風險。JPYC的這種「半中心化」模式既保留了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又符合現有金融監管要求,可能成為其他國家借鑑的範例。

  三、形成「多極化」生態,重塑穩定幣競爭格局。未來穩定幣的格局可能並非某一幣種全球獨大,而是更多以區域中心貨幣為主導的「多極並行」。歐盟、香港、韓國等也在推進本幣穩定幣或相關試點;日元的上鍊擴展,將使東亞的支付與金融創新呈現更多可選路徑:跨境結算可以在日元—人民幣—韓元等本幣穩定幣間路由,而非總是繞道美元計價資產。這樣的多極化,一方面增強區域金融自主性,另一方面也會帶來跨鏈互操作、清算互認等新的標準與監管協調需求。據悉,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正呼籲成立全球加密貨幣監管機構,JPYC的跨境使用將凸顯管轄權、反洗錢(AML)等協調難題,推動國際規則制定。

  JPYC的獲批或許只是開始。隨着各國紛紛入場,穩定幣已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一場關乎貨幣主權、債務市場與地緣金融的暗戰。

責任編輯:朱赫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