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豪華插混第一車」,比預售便宜3萬元,26.99萬元起的沃爾沃XC70能否突圍?

2025-09-28 15:54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賀晴

9月26日,沃爾沃全新XC70以26.99萬-34.99萬元的售價正式上市。此前,該款新車以29.99萬元起的價格開啟預售,預售85分鍾小訂破5000輛。

圖片來源:沃爾沃

從預售和上市兩場發佈會釋放的信息來看,沃爾沃XC70廠商建議零售價都在40萬元級別,而預售價與正式售價均下探至30萬元內,不難看出沃爾沃在中國市場求變的決心,希望用技術豪華替代品牌溢價,以26.99萬元起的價格卡位豪華插混。

「豪華插混第一車」,發佈會上,沃爾沃高層頻頻喊出這句話。當前,豪華車市場新能源滲透率還有較大增長空間。根據乘聯會數據,今年8月,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31.9%;自主品牌這一數據已經達到76%。

此外,BBA旗下的新能源SUV價格多集中在35萬-40萬元區間,甚至更高。如奔馳EQB指導價35.2萬-42.8萬元,奔馳EQE SUV指導價48.6萬元起;寶馬iX3指導價也在40萬元以上;奧迪Q6L e-tron售36.98萬-39.98萬元。

不過,儘管BBA尚未「殺到」,但沃爾沃全新XC70切入的25萬-35萬元的插混市場將與自主高端新能源車正面競爭。

圖片來源:沃爾沃

根據懂車帝披露的數據,這一價格段內的插混市場,比亞迪旗下的方程豹豹5(23.98萬-32.98萬元)以及長城汽車旗下的藍山(29.98萬-32.68萬元)近一年銷量均突破5萬輛,位列銷量榜單前二。此外,同屬吉利旗下的領克900(30.99萬-41.69萬元)也是月銷榜單上的常客,8月銷量突破7000輛。

沃爾沃全新XC70要在插混市場站穩腳跟,還得用產品力説話。據悉,新車是基於SMA超級混動架構打造的首款車型,其1.5T混動專用發動機,最大功率可達120kW,熱效率超44%。而當前,部分主流豪華品牌的混動系統熱效率仍低於40%。

新車的3DHT混動專用變速箱,可實現電機與發動機的靈活動力輸出和能量管理。此外,新車還搭載P1+P2+P4高性能電驅系統:P1電機(最大功率60kW)高效發電+參與動力輸出,保障能量循環;前P2電機(最大功率107kW)驅動前輪+動能回收;后P4電機(最大功率156kW)驅動后輪+動能回收,實現智能四驅。

全新XC70擁有超200km(CLTC工況)的純電續航里程,以及超1200km的綜合行駛里程;可切換7種混動工作模式。

智能化方面,沃爾沃全新XC70搭載NPA智能領航輔助系統:0-150km/h全速域駕駛,可應對避讓大車、超越慢車、上下匝道及彎道調速等長途高速場景;擁有92寸AR-HUD,除了常規的駕駛信息(車速、限速、輔助駕駛狀態),AR-HUD 還支持智能輔助駕駛狀態顯示,車速、車距調節等,便於用户掌握當前智駕狀態,支持亮度、高度、角度等調節;新車的泊車輔助功能,則支持一鍵泊入車位。

數據顯示,去年沃爾沃新能源車型銷量佔沃爾沃汽車全球銷量的46%。其中,插混車型銷量17.76萬輛,同比增長16%。

沃爾沃汽車亞太區總裁兼CEO袁小林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燃油、插混、純電三種動力方式,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共存,因為它們能適應不同的情況。」袁小林稱,純電的願景和市場的現實情況需要平衡。無論外界如何變化,在這個平臺的生命周期內,目前的解決方案會是市場最需要的一種產品形式。

目前,沃爾沃電動化戰略轉向務實,其放棄了2030年全面電動化的激進目標,而是至少90%銷量由電氣化車型支撐。此外,沃爾沃會堅持SPA2架構(純電)與SMA架構(混動)雙線並行。

不僅是沃爾沃,混動技術正逐漸成為跨國車企轉型「良方」。

今年5月,本田宣佈削減3萬億日元純電投資,轉而加碼混合動力技術,計劃2027-2030年間推出13款新一代混動車型。公司預計2030年,純電動汽車銷量佔比將會低於此前設定的30%預期目標。根據新計劃,力爭2030年混合動力車型銷量達到220萬輛。

大眾品牌首席執行官施文韜在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上表示,「近年來,插混技術的發展勢頭迅猛,在多個市場取得了顯著進展。相比之下,增程式技術的發展速度雖然沒那麼快,但也已經步入正軌,特別是在中國市場,其接受度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上汽大眾發佈了首款增程式全尺寸SUV概念車ID.ERA。

此外,福特由於電動汽車業務部門持續虧損對電動化戰略做出調整,決定到2030年為旗下所有燃油車型推出混合動力版本,並推迟部分電動車型的上市計劃。

五礦證券在研報中指出,插混產品定位的空間來自純電和燃油車的價差。隨着車輛尺寸的增大,純電動汽車需要的電池容量快速增加,從A級(緊湊型)汽車開始,純電動汽車的製造成本開始超越燃油車。插混汽車的定位就處於緊湊級以上燃油車和純電車的中間地帶,其駕駛體驗、購買成本、使用成本均介乎兩者之間。

在純電與燃油的過渡期,混動路線或成為跨國車企更好應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競爭的一大「利器」,紛紛轉向加碼混動后,能否為其注入更強的競爭力仍待市場檢驗。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