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劉強東「悶聲」第六個IPO:不是賣消費品,而是啃工業硬骨頭

2025-09-28 08:55

京東工業IPO的備案通知書只是一張薄薄的紙,卻承載着劉強東對供應鏈執念的重量。

9月22日,中國證監會的一紙備案通知書為京東工業港股IPO亮了綠燈。這家擬發行不超過2.53億股普通股的公司,有望成為劉強東麾下第六家上市企業。

從2004年京東多媒體到今天的京東工業,劉強東的創業史已走過21個年頭。他在近期的一次內部分享中反思:「最近這五年,京東沒有任何新的東西,可以説是京東失落的五年。」

京東工業的上市,恰似劉強東對「失落五年」的突破。作為京東系中最貼近B端和製造業的業務,它承載着劉強東將供應鏈效率革命從消費端延伸到產業端的野望。

IPO之路:一波三折的上市歷程

京東工業的上市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資料顯示,該公司曾於2023年3月首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后因申請失效而擱淺。2024年9月,京東工業重啟IPO進程,並於今年3月更新了招股書。

港交所規定IPO需在遞表后6個月內完成聆訊,京東工業於3月30日遞表,截止日期為9月30日。此次獲得證監會備案通過,標誌着京東工業已清除境內監管的主要障礙,為最終上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根據備案通知書,京東工業計劃發行不超過253,309,800股普通股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美林、高盛、海通國際擔任其聯席保薦人,陣容堪稱豪華。

若此次上市成功,京東工業將成為繼京東集團、達達集團、京東健康、京東物流以及德邦股份后,劉強東收穫的第六個上市平臺。

業務核心:工業供應鏈的「隱形冠軍」

京東工業成立於2017年,最初只是京東企業業務事業部孵化的MRO採購服務業務。MRO即維護、維修和運營材料,涵蓋企業日常運營所需的非生產性物資採購。

經過八年發展,京東工業已成長為中國最大的MRO採購服務商。灼識諮詢數據顯示,按2024年交易額計算,京東工業在中國MRO採購服務市場的份額位居第一,規模是第二名的近三倍。

截至2024年底,京東工業已提供約5710萬個SKU,供應網絡由超過12萬家製造商、分銷商和代理商組成。在2024年上半年,其重點企業客户包括了約50%的中國《財富》500強企業和超過40%的在華全球《財富》500強企業。

京東工業的核心解決方案是名為「太璞」的全鏈路數智化工業供應鏈系統,它建立在端到端的供應鏈數智化基礎設施之上,涵蓋商品、採購、履約及運營等多個環節。

財務表現:增長迅猛但暗藏隱憂

從招股書披露的財務數據來看,京東工業的收入曲線足夠陡峭。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從141.35億元增長至203.98億元,複合年增長率達到20.1%。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盈利能力的轉變。2022年至2024年,京東工業淨利潤從-13.34億元一路攀升至7.62億元,成功實現扭虧為盈。

然而,財務數據的背后也隱藏着挑戰。營收增速明顯放緩,2022年至2024年分別為36.63%、22.65%、17.66%。毛利率同樣面臨壓力,2021年至2024年,銷售毛利率從18.6%降至16.2%。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應收賬款。由於大客户普遍要求60-120天賬期,京東工業的應收款項不斷膨脹,截至2024年6月末已佔流動資產的一半以上,導致上半年經營現金流再度轉負。

戰略定位:劉強東的「供應鏈執念」

劉強東對京東工業的重視,源於他對供應鏈的長期執念。在近期的一次內部分享中,他明確表示:「京東集團所有業務,只圍繞着‘供應鏈’展開,如果跟供應鏈無關的事情,我從來不碰。」

這種專注源於劉強東的「三毛五理論」。他認為在產業鏈分工時,零售商只能拿三分之一的利潤,三分之二應該給品牌商拿走,這樣才能促進品牌發展。正是基於這一理論,京東在家電領域僅保持3-4個點的淨利潤,卻做到了行業絕對第一。

京東工業正是劉強東供應鏈思維在工業領域的延伸。它試圖將京東在消費端積累的「多、快、好、省」優勢翻譯成「B端語言」,讓大型企業客户也能享受在線上下單、次日收貨、統一開票的便捷,同時實現採購流程、審批節點、預算控制的全數字化。

技術驅動:工業大模型的賦能故事

面對工業品採購領域的特殊挑戰,京東工業也在加大技術投入。今年5月,京東工業發佈了行業首個以供應鏈為核心的工業大模型「Joy Industrial」。

該大模型並非通用大模型的簡單遷移,而是基於京東在零售、物流、供應鏈領域積累的海量數據與實戰經驗,深度融合工業製造、能源、電子等細分行業的專業數據訓練而成。

京東工業技術專家介紹,該模型通過「工業大模型+供應鏈場景應用」雙引擎,用精準的智能決策與流程優化實現供應鏈成本的實質性降低與運營效率的倍數級提升。

具體應用中,京東工業打造了「商品治理、供需匹配、伴隨出海」3大深度應用智能體。例如,商品治理智能體可將人效提升10倍以上,原本需月級完成的十萬級治理任務,可壓縮至小時級辦結。

行業前景:坡長雪厚但挑戰不少

中國MRO市場規模雖大,但線上滲透率仍處於10%左右的較低水平。這意味着京東工業所在賽道理論上空間足夠「坡長雪厚」,但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

這個賽道不乏競爭者:震坤行、西域、鑫方盛等垂直平臺先發了十年,阿里旗下的1688工業品頻道也有相關佈局。京東工業雖然目前規模領先,但競爭態勢依然激烈。

京東工業聯合國研大數據研究院進行的研究顯示,通過供應鏈創新優化和數智化轉型,將為中國工業企業降低供應鏈成本6.77萬億元。這一巨大的降本空間,也為京東工業提供了充分的發展潛力。

京東工業已提出明確目標:未來5年內,助力中國工業產業實現「降本萬億」的突破性成果。目前,其「萬億降本」活動已在上海、崑山、深圳等20多個城市落地,鏈接超5000家企業,覆蓋10余個重點行業。

劉強東的佈局:全球化與創新業務並進

除了京東工業的IPO,劉強東近期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一系列收購活動,涉及澳大利亞的物流中心、中國香港的連鎖超市、歐洲的電子零售巨頭以及新加坡的物流樞紐,預計總投入近245億元。

劉強東坦言:「未來,於京東而言,最重要的是國際。」京東的國際業務戰略是本地電商,本地建團隊,目前已經超過2000名員工,然后本地採購、本地發貨,只賣有品牌的貨。

在國際化戰略上,京東初期簽訂了1000箇中國品牌,試圖通過這些品牌的成功帶動京東國際業務的成功。劉強東認為,中國好的品牌品質真的已經超過歐美了,創新也更強,以小家電為例,創新98%都在中國。

與此同時,京東還在推進包括穩定幣在內的6個創新業務。劉強東承諾:「未來每年都會有一個創新業務推出。」這些創新業務可能成為京東未來發展的新增長點。

登陸資本市場只是京東工業新徵程的起點。劉強東曾表示:「京東的商業模式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干成,但企業要做自己正確的事情才能夠走長遠。」

(圖片來源於網絡)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