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北師大教授王金生談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與科學飲水:築牢飲水安全根基

2025-09-28 09:36

專題:走進生命之源——品質革命: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論壇

9 月 25 日,北京師範大學水科學研究院教授王金生在《財經智庫》於長白山水源地發起的 「走進生命之源 — 品質革命: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論壇」 公益活動中發言,圍繞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與科學飲水展開闡述。

王金生教授指出,飲用水水源包括源頭水、江河湖庫水、地下水等,包裝飲用水分為天然水(如礦泉水)和人工水(如純淨水、礦物質水),健康水是滿足基本生理需求外還能提升生命質量的優質飲用水。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是飲水安全的基礎,需通過水源保護、系統治理、科學管理及公衆參與保障飲水安全,並詳細介紹地表水、地下水、礦泉水的保護要求,舉例説明農村曾存在的飲水安全問題及改善情況。

王金生教授 提及我國 「水十條」 要求供水水質檢測從自來水廠出口延伸至家庭水龍頭,實現該目標需改造管網,任務艱鉅。同時分析包裝飲用水發展趨勢,指出美國消費量是中國的4-6 倍,我國未來消費量將增長,尤其礦泉水市場潛力大。此外,他還講解人體需水量、水對人體的重要性、微量元素作用,對比各類飲用水優缺點,並給出家庭正確使用過濾器、公共場所保障淨化水、礦泉水即開即飲,日常要避光保存等建議。

以下為其發言實錄(節選):

非常榮幸能來到長白山,本次論壇聚焦 「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而這一議題的核心目標之一,便是保障飲水安全與用水安全。二者緊密關聯: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為飲水安全築牢根基,飲水安全則是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落腳點。我們通過水源保護、水徑流過程中的綜合治理、科學管控及公眾廣泛參與,推動水資源可持續優化利用與管控,就能讓民眾喝上安全健康的水。

關於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與安全飲水的議題,張學儉先生(原司長)和肖長來教授已從宏觀層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主持人的提問與點評也充分凸顯了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接下來,將從 「如何科學飲水」 這一微觀視角展開分析。原本計劃分享舒為羣教授的相關實驗成果,但既然舒教授已到場,這部分內容就交由她詳細講解,我不再贅述。

我重點談談飲用水源的保護。正如肖教授所言,長白山的礦泉水源自淺地層自湧,因此其水源地保護工作尤為關鍵。

從水源類型來看,江河湖庫水是飲用水的主要來源之一。針對地表水體保護,我國有着明確且嚴格的規定:取水點周圍半徑 100 米的水域內,嚴禁開展捕撈、網箱養殖、船隻停靠、游泳及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動;取水點上游 1000 米至下游 100 米的水域,禁止排入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沿岸防護範圍內,不得堆放廢渣、設立有毒有害化學物品倉庫或堆棧、搭建裝卸垃圾、糞便及有毒有害化學物品的碼頭,也不得使用工業廢水或生活污水灌溉、施用難降解或劇毒農藥,禁止排放有毒氣體與放射性物質,同時嚴禁從事放牧等可能污染該段水域水質的活動。

在地下水水源防護方面,同樣有嚴格要求:在水井 30 米影響半徑範圍內,不得用工業廢水或生活污水灌溉、施用難降解或劇毒農藥,不得修建滲水廁所與滲水坑,不得堆放廢渣或鋪設污水渠道,嚴禁從事破壞深層土層的活動。

舉個農村常見的例子:部分地區使用手壓井從院內取水,卻在井的下游修建積水池甚至進行漚肥,污水極易滲入地下,最終又被手壓井抽取上來,導致飲用水存在安全隱患。此外,一些地區在開採井周邊堆渣,或開展破壞深層土層的活動,雖隨着農村節水改水工程的推進,這類現象已逐步減少,但在偏遠地區仍未完全杜絕。

至於礦泉水水源保護,肖教授提到對礦泉水泉水下游進行保護,這一舉措十分必要。今天在長白山現場我們也能看到,各類污染水源的現象均未出現,可見當地對礦泉水保護的重視已深入人心。

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與科學飲水之間存在幾大關鍵關聯。我國在《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 「水十條」)中明確提出,飲水安全保障需實現重大轉變——將供水水質達標檢測的節點從自來水廠出口延伸至家庭水龍頭,這無疑是飲水安全管控的一次質的飛躍。

而要實現家庭水龍頭端的水質安全控制,就必須推進供水管網改造。這是城市基礎設施改造的重要內容,任務艱鉅。此前媒體採訪時我曾提及,這一目標的實現對我國至關重要,但仍需經歷較長的過程。

我們需樹立正確的飲水安全觀念: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保障水源水質安全,是確保飲用水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接下來,我談談包裝飲用水的發展趨勢。借鑑歐美等國家的經驗,我國包裝飲用水行業需構建健康、生態、環保的發展模式,進一步完善包裝飲用水標準,為行業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當前,美國包裝飲用水的收入佔比保持穩定增長,其包裝水消耗量是中國的 4-6 倍,且水質優良。我國現行包裝飲用水標準已實施 10 年,提及包裝飲用水,很多人會直觀地理解為瓶裝水,事實上我國包裝飲用水行業發展速度確實較快。不過,歐洲市場的包裝飲用水消費水平正呈下降趨勢。綜合來看,未來我國飲用水消費水平將逐年提升,包裝飲用水(尤其是礦泉水)市場有望持續繁榮。隨着民眾對包裝飲用水、瓶裝水及礦泉水認知的不斷深化,其消費量還將迎來進一步增長。

大家可能還關心 「如何科學飲水」:瓶裝水有哪些類型?哪種水最適合飲用?純淨水與礦物質水哪個更好?用礦泉水泡茶是否合適?這些問題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接下來我就分享一些個人見解。

水是人類生存的根基。地球因水而孕育出生命與人類,從生命起源到億萬年的演化,在陽光與雨露的滋養下,形成了完整的自然生命體系。最初的生命體誕生於海洋(水)中,約 30 億年前地球上出現水,纔有了生命的存在,最終演化出人類。水不僅孕育生命,更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缺水,生命便難以維繫。

從人體不同部位的水分佔比來看:大腦、腎臟、心臟、肺部、肌肉的水分佔比均超過 70%,眼睛的水分佔比更是高達 90% 以上。由此可見,「水是生命之源」 的説法名副其實。

從飲水量需求來看,一般而言,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補充 30 毫升水。以體重 70 公斤的人為例,每天至少需補水 2.1 升;體重 50 公斤的人,每天則需補水 1.5 升。若長期達不到這一飲水量,可能會增加患胃病、皮膚粗糙、神經衰弱的風險,還可能加速衰老。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生命存續的根本。但真正能深刻認識到水對生命與健康重要性的人並不多,因此有人將水稱為 「被遺忘的營養素」。水不僅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更是構成生命的關鍵成分。人體的大致組成比例為:蛋白質佔 17%、脂肪佔 14%、碳水化合物佔 1.5%、鈣等礦物質佔 6%,其余 61.5% 均為水,也就是説,人體約 2/3 的成分是水。

再談談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係。醫學研究表明,人體是由多種元素構成的有機體,其中鉀、鈉、鈣、鎂、硫、氯、磷、碳、氮、氫、氧 11 種元素,占人體總重量的 99.95%,其余元素僅佔 0.05%。值得注意的是,各種無機礦物元素在人體內的丰度曲線,與在地殼中的丰度曲線基本一致,且與地下水中最穩定的 8 大離子(4 種陽離子:鉀、鈉、鈣、鎂;4 種陰離子:氯酸鹽、硫酸鹽、碳酸鹽、重碳酸鹽)相吻合。

1979 年,世界衞生組織公佈了 14 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包括銅、鋅、鐵、鉻、錳、鈷、鎳、氟、碘、硒、釩、鉬、鍶、錫。近年來,鋰、硅、溴、硼等元素也被證實對人體健康有益。儘管微量元素僅佔人體總重量的 0.05% 左右,但其對人體的營養供給與新陳代謝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美國著名醫學科學家施羅德博士曾提出一個重要觀點:「對於生命而言,微量元素比維生素更為重要,因為微量元素無法像維生素那樣通過人體合成,且必須在環境中以特定的狹窄濃度範圍存在。」 這意味着,人體內水中的微量元素含量需維持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合理區間內。

關於飲用水水源,我簡單介紹幾類主要類型:

源頭水:多來自高原冰山或高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溪溝,受人類活動影響極小,屬於原生態天然水,是理想的健康飲用水,水質可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Ⅰ 類標準。

湖泊水:中上游的國家一級保護水源地或國家自然保護區內的湖泊,水資源豐富,且因蓄水量大,水質相對穩定,可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Ⅰ~Ⅲ 類標準,也是優質的天然飲用水。

江河水: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同時冰川、常年積雪及地下水(形成基流)也會補充江河水,適合建設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是城市自來水的重要水源之一。

地下水:雖無法直接觀察,但可通過人工打井採集或從地下深處自然涌出,部分地下水含有一定量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也是自來水的重要水源。

礦泉水:當地下水達到《飲用天然礦泉水國家標準》時,即為礦泉水。通常情況下,其化學成分、流量、水温等動態指標,會在天然周期波動範圍內保持相對穩定。

市場上的包裝飲用水種類繁多,如純淨水、蒸餾水、太空水、礦物質水、氧氣水、富氧水、蘇打水、礦泉水、源頭水、冰川水等,容易讓人混淆。其實,這些包裝飲用水可歸納為兩大類:天然水(以礦泉水為代表)與人工水(以純淨水、礦物質水為代表)。

下面,我具體介紹幾類常見的飲用水:

自來水:源自天然水,需符合《城市供水水質標準》(CJ/T206—2005),要求出廠水檢驗項目綜合合格率、管網水檢驗項目綜合合格率均達到 95%。其優勢在於富含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如地下水源中的 8 大離子:鉀、鈉、鈣、鎂離子,以及硫酸根、氯化物、碳酸根、重碳酸根),對人體健康有益,且價格低廉、通過管網直供,使用便捷;同時,以《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及城市自來水相關國家標準為依據,配套管理標準也在不斷完善,最新修訂的生活飲用水標準更是進一步提高了管控要求。

礦泉水:需符合《飲用天然礦泉水國家標準》(GB8537-2018),首先要滿足 4 項感官指標達標,其次在鋰、鍶、鋅、硒、偏硅酸、遊離二氧化碳、礦化度 7 項指標中,至少有 1 項達到限定標準,同時鋰、鍶、鋅、鋇、汞、砷等 18 項微量元素不得超標。需要特別説明的是,並非 7 項指標全部達標才能稱為礦泉水,只要其中 1 項指標符合國家標準,即可認定為礦泉水。礦泉水除含有有益元素外,整體水質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據市場預測,2025-2030 年中國高端礦泉水行業將保持強勁增長態勢。此外,礦泉水打開后建議儘快飲用,避免放置超過兩天;不飲用時需注意避光,因為陽光照射可能導致水質因光合作用而變差,且最好不加熱飲用。

純淨水:不含任何雜質,又稱淨水或純水,水質純潔乾淨、無細菌,以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水為原料,通過適當加工工藝製得。但需注意的是,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與礦物質中,有 5%-20% 需從飲水中獲取,且這些元素更易被人體吸收,對健康的益處是食物無法替代的;而純淨水缺乏這些元素,不易被人體吸收,也無法促進新陳代謝與增強人體排毒功能。

礦物質水:以純淨水為基礎,人工添加礦物質並經殺菌處理后灌裝而成。目前尚無專門針對礦物質水的國家標準,其添加的礦物質類食品添加劑也缺乏相關標準規範。礦物質水常與礦泉水混淆,尤其是在公眾認知不足的情況下。二者的核心區別在於:礦物質水的礦物質是人工添加的,而礦泉水的礦物質是天然形成的,屬於完全不同的概念。2012 年 12 月 1 日實施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飲料通則》,已明確將礦物質水列為新水種,其中 5.4 條款規定 「飲用水類是密封於容器中可直接飲用的水」,5.4.5 條款進一步明確 「飲用礦物質水是以符合 GB5749 的水為水源,採用適當加工方法,有目的地加入一定量礦物質製成的製品」。

飲用淨水:依據我國國家標準《飲用淨水水質標準》(CJ94-2005),以自來水或其他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的水為原料,經深度處理后製得,可直接飲用。

此外,瓶裝水作為包裝飲用水的重要形式,是指密封於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及相關規定的瓶裝容器中,不含糖且可直接飲用的水,主要包括上述四類:天然礦泉水、天然水、飲用純淨水、礦物質飲用水。

最后,再談談健康水。健康水是能促進人體健康的優質飲用水的簡稱,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基礎上,更注重提升生命質量。其水質需滿足以下條件:不含對人體有毒、有害及有異味的物質,同時具備五大特徵:水硬度(以碳酸鈣計)適中(30~200 mg/L);人體所需礦物質含量適中(其中鈣含量≥8 mg/L);pH 值呈微鹼性;水中溶解氧及二氧化碳含量適中(溶解氧≥6mg/L,二氧化碳 10~30 mg/L);水的營養生理功能(如滲透力、溶解力、代謝力、氧化還原性等)較強。

基於以上認知,我給大家幾點飲水建議:家庭中應正確使用過濾裝置,並按時更換濾芯;公共場所(如機場、車站、碼頭、辦公區)的淨化水可放心飲用,管理方需按要求定期更換過濾設施;飲用礦泉水時,建議開瓶即飲,儘量縮短放置時間。

由於時間有限,我的分享就到這里。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