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三年鉅虧97億,阿維塔港股「補血」在即,王輝能否力挽狂瀾?

2025-09-28 08:15

【文/深度評車&財經三劍客】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風雲變幻中,阿維塔,這個由長安、華為、寧德時代三方聯合打造的「明星」品牌,本應憑藉強大的資源背景和雄厚的資金支持,在市場中脫穎而出、大放異彩。然而,現實卻如同一記沉重的耳光,將其從美好的幻想中打醒,暴露出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

  阿維塔從成立之初便將上市作為重要目標,然而其上市之路卻充滿了波折與坎坷。今年9月,有知情人士透露阿維塔計劃四季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擬於明年二季度完成上市,公司雖未明確證實,但也處於推進港股IPO進程的最后準備階段。這看似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實則是阿維塔在困境中的無奈之舉。

  回顧過往,阿維塔的融資歷程可謂「精彩紛呈」。2021年至2023年間,公司先后完成3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近80億元,其中天使輪融資24.2億元,A輪融資25.47億元,B輪融資30億元,投后估值近200億元。最近一輪融資發生在2024年12月,長安汽車及多方投資者向阿維塔增資合計111.01億元,融資后估值約300億元。如此大規模的融資,卻未能讓阿維塔實現自我造血,反而陷入了「融資-虧損-再融資」的惡性循環。

  阿維塔的上市計劃,更像是爲了在資本市場上「續命」。其財務狀況堪稱糟糕,長安汽車財報數據顯示,2022-2024年,阿維塔營業收入分別為2834萬元、56.45億元、153.5億元,而淨虧損卻分別達到20.15億元、36.93億元、40.18億元,三年累計虧損額高達97.26億元。如此鉅額的虧損,讓投資者對其未來發展充滿了疑慮。即便成功上市,又能吸引多少投資者為其「買單」呢?

  銷量是衡量一個汽車品牌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而阿維塔在這方面卻表現慘淡。2022年,阿維塔累計銷售僅1.2萬輛;2023年,公司定下全年10萬輛的激進目標,但最終完成率不足40%;2024年,雖然下調目標至9萬輛,且隨着低價車型的加入銷量有所攀升,最終交出7.36萬輛的全年銷量,完成率為81.78%。然而,今年前8個月,阿維塔累計銷售7.97萬輛,對照年初定下的全年22萬輛目標,完成進度僅為36.2%。這樣的銷量表現,與同期新勢力品牌相比,顯得黯淡無光。

  低價車型的加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銷量,但卻對單車售價和單車毛利產生了負面影響。在智能化競爭日益加劇的當下,阿維塔不得不加大對智能化的研發投入,這進一步加劇了公司的虧損。銷量低迷、規模化有限,使得阿維塔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降低成本,從而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近期,阿維塔的掌門人出現了變動,王輝接替朱華榮出任公司董事長。王輝雖然是長安老將,擁有資本運作、海外市場及產業鏈協同等方面的經驗,但他的上任能否帶領阿維塔走出困境,仍然充滿了不確定性。

  換「帥」后,阿維塔發佈了發展規劃「戰略2.0」,宣佈將進一步強化與華為、寧德時代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並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產品佈局和海外市場規劃。按照計劃,到2026年,阿維塔將推出5款升級車型;到2030年,累計推出17款新車型,產品覆蓋轎車、SUV、MPV、跑車等多個細分市場。同時,公司計劃到2030年進入全球80多個國家,佈局超過700家銷售渠道。然而,這些規劃聽起來美好,但實現起來卻困難重重。

  在銷量低迷、虧損嚴重的情況下,阿維塔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和資源來實現這些宏大的目標?與華為、寧德時代的合作,能否真正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這些問題都如同懸在阿維塔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給其帶來致命一擊。

  阿維塔提出的2027年實現全球年銷量40萬輛,年收入達到千億元;至2030年,全球年銷量提升至80萬輛;到2035年,挑戰150萬輛的全球銷量目標,看似宏偉,實則充滿了不確定性。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趨於飽和,各大品牌都在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阿維塔作為一個后來者,要想在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面臨着巨大的挑戰。

  同時,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政策環境也在不斷變化。阿維塔能否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適應政策的變化,也是一個未知數。如果無法及時調整戰略,應對市場變化,阿維塔很可能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阿維塔在資本狂歡的背后,隱藏着諸多困境與隱憂。上市之路的艱難、銷量的低迷、管理層變動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未來前景的迷霧重重,都讓這個曾經備受矚目的品牌陷入了深深的困境。阿維塔能否突破重重難關,實現華麗轉身,還是會在市場的洪流中逐漸消逝,讓我們拭目以待。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阿維塔的未來充滿了挑戰和不確定性。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