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8 07:00
轉自:解放日報 王海燕
「明明去的地方就在眼皮子底下,的哥卻耷拉着臉?」「好不容易鑽進車里,司機一路風馳電掣,唯恐過了時限趕不回去?」在浦東機場,一張小小的「短途票」卻成了司乘矛盾的源頭。不少乘客都曾有過類似遭遇——被司機拒載,或被要求謊報目的地、中途被甩客、換客。
乘客體驗不佳,司機也有一番苦衷。作為全國最繁忙的機場之一,浦東機場的出租車運營管理仍有進一步的改進空間。吳羣峰、洪程棟等市人大代表建議,通過優化「短途票」政策,系統改進出租車運營機制,提升短途服務質量,緩解遠郊接客意願低等問題。
機場出租車的「短途困局」,何以優化?
中途甩客為哪般
「高架上最快飆到120碼,車子簡直要飛起來了!」家住楊浦濱江一帶的洪先生回憶道。從浦東機場到他家,全程約37公里,他剛下飛機已是晚上11點。「司機讓我報目的地為‘川沙’,這樣能拿到短途票。結果開到一半,他突然加速飆車,我和妻子嚇得緊緊抓住安全把手。」出於安全考慮,洪先生還沒到家門就提前下車。掃碼付款時,司機連發票都來不及開,就匆忙掉頭離去。「我明白,他得在一小時內趕回機場。」
林女士的遭遇更為糟心。她原本要去三林,司機讓她謊稱去迪士尼,以此獲取短途票。「結果開到一半,他突然説儀表盤黑屏,把我扔在路邊讓我自己重新打車。」
「只要不是去浦西的,司機幾乎都沒好臉色。」呂小姐也有類似經歷。她從浦東機場前往一家酒店,目的地離「短途票」的22公里僅差幾公里。司機要她謊報目的地走短途,一路還罵罵咧咧,結果離酒店還有一個路口,司機就提前讓她下車。
即使是長途單的乘客,也遭遇過不堪經歷。「明明我是長途單,司機卻懇求我拿短途票,結果中途把我換乘到另一輛出租車。」
記者調查瞭解到,為獲取短途憑證,一些司機誘導乘客虛報目的地如「川沙」「迪士尼」,途中再甩客、轉客。更有甚者,還有一種「拆單」的操作——司機們相互「合作」,將一單長途業務拆成兩段:先由機場出租車將乘客送至短途範圍,再換乘另一輛車;前者則憑短途票在一小時內返回機場,免去重新排隊之苦。即便不「拆單」,為趕在一小時內返回,部分司機一路超速行駛,帶來安全隱患。
為何專跑機場生意
記者瞭解到,為鼓勵出租車承接短途業務,浦東機場早在十多年前就推出了「短途票」政策。
所謂「短途」,是指目的地距離機場約22公里以內、往返時間不超過1小時的行程。持短途票的司機返回機場后,無需重新從停車庫(俗稱‘大庫’)排起,可直接進入機場緩衝區(俗稱‘小庫’)排隊,每車每日限兩次使用機會。
「機場推出‘短途票’,這個政策出發點是好的。」在吳羣峰代表看來,一張票能為司機節省數小時的排隊時間,有助於調動短途業務積極性。但是在實際執行中,這一制度被部分司機鑽了空子,衍生出各類違規操作。開了十多年出租車的張師傅向記者介紹,出租車在「大庫」排隊通常需4到6個小時,從「大庫」開到「小庫」還得再排半小時到一小時。每天21點至23點是機場用車高峰,司機如果在16點左右進入大庫,要等到22時方能接到乘客。長時間的等待,讓司機的成本陡增。
記者瞭解到,在出租車司機羣體中,有一條心照不宣的目的地「鄙視鏈」。祝橋尚可接受,陸家嘴僅算中等偏下,張江、金橋、三林等行程約30公里的訂單普遍不受待見,至於前往臨港等遠郊的訂單,更是司機們最不願接的單子。
據吳羣峰觀察,前往臨港新片區等遠郊的乘客尤其不受歡迎,處於鄙視鏈末端。臨港距離機場約30公里,僅比短途票規定的22公里範圍超出少許,一位司機直言:「開回來十有八九要‘吃空餉’,特別是趕上節假日,那更是鐵定賠本。」
記者還注意到一個現象:在機場等候接單的出租車司機大多是一個相對固定的羣體。一位強生出租車司機向記者宣稱,自己從不承接機場訂單,即便送客到機場,也不會加入排隊候客的隊伍。「如果過度依賴機場訂單,每天的接單量就上不去,平臺評分也會受影響,回到市區后反而更難接到單子。」
這也是仍有司機寧願在機場長時間等待,也不願意返回市區接單的主要原因。記者調查發現,長期以機場訂單為主的司機,除了高峰時段或陰雨天氣外,在市區往往難以獲得平臺系統派單。「和常跑市區的司機相比,我們大量時間都耗在機場停車場里。平臺的派單機制通常優先派給接單量大、評分高的司機。」一位常駐機場的司機坦言,自己習慣了在機場一帶接單,他經常就在停車場的驛站里吃飯、休息。這種模式使得常跑機場的司機更熟悉這里的運營規則。多位司機反饋,在浦東機場跑車較理想的情況是完成「兩短一長」:即先接兩趟短途,用掉當天兩張短途票(每日上限),第三單不論遠近,回來后都需要重新進入大庫排隊。「跑完這三單,基本上已經在車上待了十多個小時,一天也就差不多結束了。」而爲了儘可能跑足兩單短途,個別司機鑽制度空子,挑肥揀瘦,拒載拆單,甚至通過「斷碼器」作弊,將長途訂單「拗」成短途記錄。
延長至120分鍾是否可行
作為超大城市重要「窗口」,交通樞紐短途打車體驗如何優化?在代表們看來,應該優化「短途票」政策,改進出租車調度機制,實現出租車資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吳羣峰建議,通過引入智能調度技術,強化GPS與牌照識別系統的應用,實時掌握旅客需求和出租車供應情況,實現供需平衡。
事實上,在市交通委支持下,浦東機場已在持續優化短途票運行模式,2016年就開始創新使用短途GPS管理系統,通過精準追蹤車輛GPS軌跡,於機場緩衝區判定是否符合短途補償要求。此模式於2025年1月起在虹橋樞紐複製推廣,系統依據車輛計價器顯示的里程信息,判定短途補償資格。
虹橋樞紐的具體規則是,虹橋T2/虹橋火車站出租車上客點為起點,訂單距離在8公里(包含)以內,接到乘客后120分鍾內返場,則可以使用出租車短途專用通道,每輛車當日可享受一次短途補償。和浦東機場人工發短途票不同,虹橋樞紐主要通過大數據后臺監管系統,自動識別車輛計價器數據是否符合短途補償機制。 虹橋機場短途模式實施下來,效果如何?記者採訪多位司機和乘客,普遍反映良好,一些短途乘客表示不再遭遇「臉難看」。120分鍾的時限,也讓司機感到相對從容,不會出現飆車超速現象。而相較於虹橋機場,浦東機場的情況則更為複雜。據上海機場集團答覆代表,浦東機場的短途返回時間計劃參考虹橋機場延長至120分鍾,為司機提供更人性化的營運環境。同時全力支持配合交通執法單位定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重點打擊出租車駕駛員騙取短途憑證、中途拋客、挑客拒載等違規行為。浦東機場短途單時間範圍將延長至120分鍾,對此,多數出租車司機表示支持,劉師傅告訴記者,很多司機風馳電掣往回趕,就是因為有1小時內返回的限制,「如果放寬至120分鍾,至少不用那麼匆忙」。
但也有人提出顧慮,如果返回時間拉長,會讓更多司機傾向於跑短途,這就加重了「大庫」排隊等待的壓力,造成新的供需矛盾。
智能化破解短途困局
在代表們看來,看似是機場的「短途之困」,實則折射出城市交通格局中,出租車與網約車二元模式的結構性矛盾。不止浦東機場,深圳機場、北京首都機場、成都天府機場等都遇到類似的難題。
對於浦東機場出租車短途路程範圍的限制是否放開,各方反饋不一。有市民認為,「今天劃到30公里,明天劃到40公里,總有地方要被劃在‘圈外’。要是短途車一股腦兒都涌進來,那麼對在‘大庫’里苦等長途的司機不公平,導致供需失衡。」
吳羣峰認為,對於臨港滴水湖區域,應該納入「短途票」範疇。「臨港新片區是上海重點開發建設的區域,而且臨港與‘短途票’距離要求僅僅差幾公里。」在他看來,將臨港滴水湖區域納入「短途票」範疇,既能有效緩解短途線路出租車司機的抵觸情緒,提升服務質量,又能滿足遠郊臨港滴水湖區域旅客的出行需求,促進遠郊重點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對此,上海機場集團表示,已向行業主管單位反映「遠郊臨港不接單」等相關問題,將繼續與相關部門保持溝通,結合代表建議積極配合開展調研工作,廣泛徵詢各方意見。若短途業務行駛區域政策有所調整,浦東機場將迅速響應,確保新政策的精準執行與有效落地。與此同時,旅客還可選擇乘坐網約車,P1、P2停車場區域設有95個發車位,保障能力達到1400車次/小時,為旅客提供多元化的交通選擇。
是否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機場短途之困?洪程棟認為,目前可以在智能化、數字化上動腦筋,通過技術手段而非乘客口述來確定車輛行程,比如虹橋樞紐通過大數據后臺監管系統進行自動識別,而非人工干預。再比如深圳機場開發「短途無憂」智能管理平臺,將司機們送完短途后想減少排隊的需求「儲存」起來,用積分制鼓勵司機跑短途。
「我們將引入大數據技術,優化升級短途用車方案,提升現場管理效率。」上海機場集團表示,為改善當前狀況,市交通委與浦東機場就短途運輸模式進行深入研究,並已制定初步方案。該方案的核心在於將傳統的「覈驗后置」模式轉變為「事中判斷」模式,即在車輛到達目的地並翻動計價器時,實時判斷其是否具備短途資格,不僅實現無紙化,同時也取消緩衝區人工覈驗環節,杜絕旅客乘車體驗不佳的現象,該優化項目目前正逐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