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晶圓代工全景圖:擴產收縮、先進製程狂增,本土廠商市佔穩步提升

2025-09-27 10:57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愛集微)

2024年全球半導體產能擴張持續推進,全年新增晶圓廠達42座,延續芯片需求驅動的擴產潮。進入2025年,行業佈局呈現結構性調整,預計將有18座新晶圓廠啟動建設,這一數字較2024年顯著回落,反映出市場對產能過剩風險的警惕與投資策略的審慎。

2025全球晶圓新建產能18座

從產能規格看,2025年新建項目以大尺寸晶圓為主力:包含15座12英寸(300mm)晶圓廠與3座8英寸(200mm)晶圓廠。其中12英寸產線主要聚焦7nm及以下先進製程,服務於AI芯片、高性能計算等高端需求;8英寸產線則瞄準汽車電子、物聯網等成熟製程市場,緩解長期存在的產能緊缺問題。

18座新廠呈現鮮明的區域集聚特徵,核心驅動力涵蓋技術卡位、供應鏈安全與市場需求三重因素。

美洲與日本(各4座):美洲以美國為核心,臺積電亞利桑那州第三座2nm晶圓廠的破土動工為標誌性事件,其產能已被蘋果、英偉達等企業提前鎖定,疊加本土AI產業爆發式需求,推動區域先進製程佔比升至21%;日本依託深厚的半導體材料與設備基礎,通過新建產線鞏固功率器件等特色領域優勢,試圖重獲全球市場話語權。

中國(3座):項目集中於成熟製程領域,與中芯國際、華虹集團等企業的擴產規劃高度契合,主要服務於汽車芯片、工業控制等內需市場,助力芯片自給自足戰略,預計到2027年中國成熟製程產能佔比將升至47%。

其他區域:中國臺灣(2座)、歐洲及中東(3座)、韓國與東南亞(各1座)構成補充,其中中國臺灣的新建廠聚焦2nm先進製程,臺積電寶山F20工廠預計2025年底月產能達5萬片,強化技術領先地位。

產能利用率分化回暖

2023年是全球晶圓代工業的庫存調整年,幾乎所有廠商的產能利用率都從高位下滑,在下半年達到低點;2024年行業進入復甦周期,但呈現「K型分化」。擁有先進製程(臺積電)或深度綁定汽車、工控、AI等高景氣領域(華虹)的廠商復甦強勁,而側重成熟製程通用品且面臨激烈競爭的廠商(聯電、格芯)復甦較緩,中國大陸廠商(中芯、華虹、芯聯、晶合)在國產化和政策支持下,復甦勢頭明顯;2025年上半年AI和先進製程將繼續成為臺積電的增長引擎。成熟製程的需求將普遍回暖,但競爭依然激烈,產能利用率難以回到2022年的超高水位。中國大陸廠商有望憑藉內需市場和持續的技術升級,保持較高的產能利用率。

臺積電2023年上半年維持滿載狀態,下半年隨行業庫存調整小幅回落但始終處於高位,2024年逐季復甦,復甦動力來自AI相關(HPC/HBM)及3nm/5nm先進製程的強勁需求,2025年上半年預計因蘋果新機周期和AI芯片持續放量而保持高位運轉,其關鍵驅動因素為AI浪潮與3nm/5nm先進製程的領先優勢。

中芯國際2023年產能利用率逐季下滑至谷底,2024年開啟明確的「V型」反彈,主要得益於消費電子、物聯網及國產替代等需求回暖,2025年有望維持高水平,關鍵驅動在於消費電子市場復甦、國產化需求以及55nm~28nm等成熟製程的特色工藝平臺。

華虹半導體2023年Q3前維持超負荷運轉,Q4起快速下滑,2024年復甦勢頭非常強勁,至Q4已重回超負荷狀態,2025年預計在功率器件(IGBT)、電源管理IC(PMIC)、CIS等領域需求推動下保持高位,關鍵驅動是汽車電子、工業控制及功率半導體的強勁需求。

聯電與格芯作為全球主要的成熟製程/特殊工藝代工廠,趨勢較為相似,2023年經歷從高點到年底低谷的變化,2024年處於緩慢但持續的復甦通道中,反彈力度弱於臺積電和中國大陸頭部廠商,預計2025年上半年將繼續温和回升,關鍵驅動因素是工業、汽車和部分消費電子需求的温和復甦,且面臨激烈的競爭環境。

芯聯集成晶合集成作為中國大陸快速成長的代工廠,2023年受行業下行衝擊更為明顯,產能利用率下滑幅度較大,2024年是關鍵的「爬坡」年,受益於本土供應鏈支持和顯示驅動IC等特定市場需求,利用率顯著提升,2025年上半年預計這一復甦趨勢將延續,關鍵驅動在於中國大陸本土市場需求、新產線產能釋放與客户導入進度,以及對顯示驅動、功率半導體等特定細分領域的專注。

本土廠商保持穩定開支

根據SEMI數據,預計2025年全球先進製程節點的產能將達到220萬片/月,主流製程節點(8~45nm)的產能將達到1,500萬片/月,成熟製程節點(50nm及以上)預計將達到1,400萬片/月。

其中,由於芯片製造廠積極擴大先進製程節點產能(7nm及以下),預計2025年全球先進製程節點的產能將達到220萬片/月,同比增長16%;在中國大陸半導體國產化替代和芯片自給自足戰略的推動下,2025年全球主流製程節點(8-45nm)的產能將達到1,500萬片/月,同比增長6%;成熟製程節點(50nm及以上)預計將達到1,400萬片/月,同比增長5%。

資本開支方面,臺積電作為行業絕對領先者,2025年計劃資本開支遠超其他所有廠商之和,旨在鞏固其在先進製程(<3nm)和先進封裝領域的絕對領導地位,以抓住AI浪潮帶來的歷史性機遇。

在國產化政策支持下,中芯國際、華虹公司保持可觀的資本開支水平,但投資方向有所不同。

中芯國際投資額最大,兼顧產能擴充與技術升級;華虹半導體投資更為聚焦,專注於特色工藝平臺的產能建設和產品組合優化。

在經歷了前幾年的擴張后,面對成熟製程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風險,聯電和格芯公司從2024年起轉向保守投資。聯電明確大幅削減開支,格芯則保持平穩,核心目標是提升盈利能力而非追求市佔率。

芯聯集成與晶合集成作為中國大陸新興的代工力量,它們正處於產能建設和客户導入的關鍵期。儘管絕對金額不及頭部廠商,但其資本開支相對於自身規模而言非常可觀,旨在快速提升產能和技術能力,搶佔細分市場。

行業轉向多領域差異化競爭

從市佔整體格局看,臺積電壟斷先進製程與頂級訂單,其他廠商在成熟製程、特殊工藝、細分領域差異化競爭;中國廠商如中芯國際、華虹、晶合等借「國產替代+政策補貼」,在成熟製程、特色工藝、細分賽道(CIS、功率半導體等)實現突破;同時市場需求多元化,不同廠商依靠AI、消費電子、汽車/工業、本土替代等不同邏輯驅動增長,行業從單一高端製程競爭轉向多領域、多技術路線的差異化競爭。

其中,臺積電以70.2%的市場份額一家獨大,行業技術與客户壁壘極強,3nm/2nm先進製程、AIGPU(英偉達Blackwell)及蘋果/華為旗艦芯片等高端訂單高度集中,行業「馬太效應」顯著。

第二梯隊中,三星(7.3%)依託智能手機(GalaxyS25)、Nintendo Switch 2的芯片代工需求,但在AI高端製程領域競爭力弱於臺積電;中芯國際(5.9%)受益中國本土消費補貼,聚焦28nm成熟製程服務汽車、工業芯片,同時國產替代需求推動增長。

第三及以下梯隊里,聯電(4.4%)、格芯(3.9%)通過晶圓出貨量與ASP雙升,或聚焦特殊製程、依託汽車/工業芯片客户新品備貨增長;華虹集團(2.5%)藉助國內消費補貼、12英寸產能利用率提升及特色工藝平臺(如BCD)發展;世界先進、高塔半導體(各0.9%)受益於成熟製程訂單回暖或客户下半年新品備貨帶來的產能改善;晶合集成(0.8%)靠國內補貼在CIS(圖像傳感器)細分市場產能爬坡,力積電(0.8%)則因晶圓出貨季增、ASP微幅下滑部分抵消增長。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