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有序推進沿海港口羣優化整合

2025-09-27 05:49

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沿海港口發展成效顯著,已形成環渤海、長三角、東南沿海、粵港澳、環北部灣五大港口羣。今年7月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要加強海灣經濟發展規劃研究,有序推進沿海港口羣優化整合。本期邀請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科學佈局五大沿海港口羣

我國港口的分佈情況如何?五大沿海港口羣具有怎樣的特點和區位優勢?

李弢(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城市交通與現代物流研究所所長):我國擁有大陸海岸線約1.8萬公里,分佈有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七大流域。港口作為連接內陸與海洋的樞紐,對促進貿易往來、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港口集羣化、一體化、綠色化發展步伐加快,國際樞紐港門户功能不斷完善,內河港口布局不斷優化,主要港口樞紐節點作用不斷拓展,港口羣和樞紐港口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建成全球最大的世界級港口羣。從渤海之濱到南海之畔,從長江碼頭到珠江港灣,一個個港口碼頭高效運轉,通過密集的航線與全球相連,也通過內河航運、鐵路、公路網絡與內陸腹地相通,為內外貿貨物進出提供了高效通道。

總體來看,我國港口已形成「沿海五大樞紐集羣引領、長江干線縱深聯動、內河支線協同補充」的梯度佈局,通過智能化、綠色化和國際化升級,充分發揮樞紐作用。

從港口分佈看,我國共有27個沿海主要港口和36個內河主要港口,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其中,上海港、大連港、天津港青島港連雲港港、寧波舟山港、廈門港、深圳港、廣州港北部灣港、洋浦港11個港口為國際樞紐港,是全球航運體系的重要節點。營口港、秦皇島港、唐山港等16個港口是外貿物資和大宗能源物資的重要集散中樞。內河港口主要包括長江水系的19個港口、珠江水系的8個港口、京杭運河與淮河水系的7個港口以及黑龍江和松遼水系的2個港口,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從港口建設看,各地紛紛加大投入力度,截至2024年底,全國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達2.2萬個,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971個。沿海港口契合船舶大型化發展趨勢,加強大型化、專業化泊位建設,拓展倉儲、園區等多元功能。

從服務貨物類型看,集裝箱、煤炭、金屬礦石、礦建材料和石油天然氣及製品是我國沿海港口的五大主要貨類,佔總吞吐量的八成左右。集裝箱運輸方面,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深圳港等在全球佔據重要地位。煤炭運輸方面,唐山港、黃驊港、秦皇島港等靠近煤炭主產區,是「北煤南運」的關鍵樞紐。金屬礦石方面,我國作為全球第一大鐵礦石進口國,2024年進口量達12.37億噸,寧波舟山港等眾多港口承擔着礦石接卸任務。

我國沿海港口已形成環渤海、長三角、東南沿海、粵港澳、環北部灣五大港口羣。這是基於沿海區域經濟發展和水運資源分佈作出的戰略佈局,共同構成沿海港口主體框架。

環渤海港口羣包括丹東港、大連港、營口港等,涵蓋了能源運輸、集裝箱運輸、散雜貨運輸等多種業務,是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户。例如,天津港作為北方國際航運中心,承擔着華北地區六成以上的外貿貨物運輸任務。

長三角港口羣以上海港、寧波舟山港為龍頭,特點是規模龐大、整體實力強勁、集裝箱運輸能力突出,主要服務長三角地區以及長江中上游區域。其中,上海港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港口,也是全球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之一;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連續多年居全球首位,在礦石、原油等大宗散貨運輸方面優勢明顯。

東南沿海港口羣以廈門港為龍頭、福州港為骨干,主要服務福建、江西、浙南等地區以及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在兩岸直航、貿易往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樞紐。

粵港澳港口羣以深圳港、廣州港為核心,涵蓋珠海港、佛山港等眾多港口,主要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及泛珠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其特點是外向型經濟特徵顯著,與國際市場聯繫緊密,在集裝箱運輸和加工貿易貨物進出口方面表現突出。例如,深圳港充分利用當地及周邊地區強大的電子信息、高端製造等優勢,持續推動國際中轉集拼、整船換裝業務升級。

環北部灣港口羣主要以北部灣港為中心,是西南地區的出海口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的主要門户,推動了我國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此外,洋浦港、海口港等在服務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港口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已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港口服務能力和基礎設施水平持續顯著提升。基礎設施升級方面,碼頭泊位向大型化、專業化方向邁進,集疏運網絡日益完善。智慧化轉型方面,自動化碼頭規模持續擴大,數字技術深度嵌入港口運營。綠色低碳發展方面,清潔能源廣泛替代傳統能源,環保技術加快落地。服務功能提升方面,國際航線不斷加密,港口物流服務便利化和商貿服務協同化持續推進,單證無紙化和電子化流轉、閘口自動化、結算電子化、線上業務辦理等應用範圍不斷擴大,有力促進了物流降本提質增效。

持續提升沿海港口發展能級

近年來,我國在推進沿海港口羣優化整合方面取得哪些積極成效?

張哲輝(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發展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交通運輸部印發的《關於新時代加強沿海和內河港口航道規劃建設的意見》圍繞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深化打造世界級港口羣、國際樞紐港的具體要求和建設重點,推進提升沿海港口發展能級。近年來,我國沿海省份以市場為導向、以國有港口為紐帶推進港口資源整合,基本形成了「一省一港口集團」的發展態勢,基本建成環渤海、長三角、粵港澳世界級港口羣。

一是省級層面港口資源深度整合,一體化發展成效明顯。為提升港口綜合服務能力、優化供給佈局,沿海各省份積極開展區域港口一體化改革。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西等省份以國有企業為基礎,通過行政劃撥國有資產整合轄區港口資源;遼寧、海南等省份通過市場化方式引進央企整合轄區港口資源。總體來看,初步實現了港口資源利用集約化、運營一體化、競爭有序化和服務高效化。例如,浙江省海港集團集裝箱班輪航線數量較整合前的2014年增長約40%,山東省港口集團較整合前的2018年增長約30%。2024年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完成112億噸和2.9億TEU(標準集裝箱),規模穩居世界首位。

二是長三角港口羣資源合作開發取得顯著進展,港口管理協作機制初步建立。上海和浙江聯合開發建設洋山深水港區取得積極成效,上港集團、浙江海港集團與長江沿線主要港口企業等開展合資合作,上海組合港管委會牽頭建立長三角四省市港口集團聯席會議機制,促進港口企業間項目合作和資本合作。

三是環渤海港口羣互動頻繁,積極開展業務合作。天津港集團與河北港口集團在黃驊港、唐山港合資運營集裝箱碼頭公司。山東省港口集團與河北港口集團圍繞集裝箱航線、大宗散貨等方面的合作積極推進。遼寧港口集團與河北港口集團、天津港集團、山東省港口集團簽署了多項戰略合作協議。

四是粵港澳港口羣形成差異化競爭格局,提升了以市場化手段配置資源的效率。深圳港、廣州港、香港港地域相鄰、距離較近,粵港澳大灣區已形成以香港為國際航運中心,廣州、深圳為國際航運樞紐,其他港口為重要支撐的發展格局。招商局港口、中國遠洋海運港口、香港和記黃埔港口、廣州港集團、深圳港集團等經營主體通過交叉持股等方式積極開展資本和業務合作。

但也要看到,沿海港口在服務高質量發展、保障高水平安全等方面尚有待提升,港口羣一體協同發展仍存短板弱項。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需聚焦國家區域戰略發展要求,有序推進沿海港口羣優化整合。

第一,強化統籌協調和區域協同。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優化港口功能佈局、完善區域物流體系,支持港航企業延伸服務鏈條、拓展服務網絡,協同推進區域港口集羣化、一體化發展,推動提升港口羣整體競爭力和影響力,打造若干個世界級港口羣。

第二,發揮規劃引領作用。落實全國港口布局規劃,加快建設環渤海、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港口羣。在環渤海地區,加強區域協同,推動津冀、山東、遼寧沿海港口羣共同發展;在長三角地區,以上海港、寧波舟山港為龍頭,統籌沿江沿海,完善重點貨類運輸系統佈局,共建輻射全球的航運樞紐;在粵港澳大灣區,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增強廣州、深圳國際航運服務功能,提升世界級港口羣輻射帶動作用。積極發展東南沿海、環北部灣港口羣。

第三,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鼓勵引導港口羣區域內港口碼頭經營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以項目為載體,開展跨行政區域合資合作,消除區域市場壁壘和行政壁壘。完善港口領域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健全統一、公開、透明的價格體系。

第四,推進完善港口羣治理體系。加強資源整合,進一步促進省級層面港口資源利用集約化、運營一體化、競爭有序化、服務高效化。採取市場化方式,深入推動跨省跨區域的港口資源、港口服務協同聯動、一體融合發展。推動完善政策標準,建立港口羣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健全港口羣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市場監測機制,定期對環渤海、長三角、粵港澳等港口羣主要貨類碼頭能力與使用效率進行分析監測,對各港口的功能定位、業務分工、生產經營等進行系統評估,為港口相關規劃編制、政策制定提供支撐。持續提升國際樞紐港發展能級,制定實施港產城融合發展規劃,打造臨港樞紐經濟,有序推進沿海港口羣優化整合。

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

我國智慧港口、自動化碼頭建設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體現在哪些方面?

胡堅堃(上海海事大學物流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港口碼頭,水陸聯結的紐帶、物流交通的樞紐,其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已成為衡量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交通運輸部印發的《關於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7年,全國港口和航道基礎設施數字化、生產運營管理和對外服務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

近年來,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智慧港口、自動化碼頭。截至今年5月,我國已建成52座自動化集裝箱和干散貨碼頭,另有上海港小洋山北作業區、青島港董家口港區琅琊臺灣作業區等40余個在建或改建項目,規模居世界第一位,作業效率持續刷新世界紀錄,眾多技術與應用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一是自動化作業全面落地,夯實港口發展基石。國內貨物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自動化碼頭均已落地,在碼頭「裝、卸、翻、堆、取」等關鍵作業環節,基本實現遠程操控與自動化運作。寧波舟山港梅山港區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5G龍門吊集羣、5G無人集裝箱卡車編隊、港區5G無人駕駛示範區。唐山港京唐港區的新一代高效穿越式雙小車自動化岸橋,榮獲大世界基尼斯岸邊集裝箱起重機作業效率之最。上海港洋山港四期堪稱全球單體規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實現橋吊遠程操控、自動導引車無人運輸、軌道吊堆箱全流程自動化。青島港自動化碼頭自主研發的碼頭智能管控系統與設備智能控制系統,多次刷新自動化碼頭裝卸效率世界紀錄。廣州港南沙三期採用的混行模式「港口自動駕駛示範區」,為傳統集裝箱碼頭自動化改造提供了實踐樣本。日照港建成全球領先的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碼頭,單機平均效率提升50%,綜合成本降低70%。蘇州港張家港港區件雜貨碼頭在木材裝卸作業中實現全流程智能管控。

二是多維度優勢凸顯,引領行業發展潮流。自動化碼頭的建設為港口運營帶來了諸多變革。在提升裝卸效率方面,上海洋山港四期引入雙小車自動化岸橋,可實現兩部小車接力作業,使裝卸作業效率提升50%,首創雙箱自動化軌道吊,助力堆場作業效率翻番。北部灣欽州港推動「U」形工藝佈局,實現內外交通分流,海鐵聯運集裝箱單次轉運時間由原來的3小時縮短到1.5小時。在技術創新方面,我國關鍵技術國產化取得重大突破。上海港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碼頭生產操作系統打破國外壟斷。山東港口青島港三期碼頭的28000多個零部件全部實現國產化,包括山東的減速機、北京的控制器、江西的制動器等30余家國內廠商協同攻關,構建起完整的國產化產業鏈。在綠色發展方面,新能源與綠色技術成為港口低碳轉型的重要驅動力。青島港建成全國首個氫能應用示範港口,自主研製的氫動力軌道吊和氫能集卡實現每標準箱減碳3.5公斤。深圳赤灣港已投放超60臺新能源拖車,並配套建設換電站,3分鍾即可自動完成單臺車輛動力電池組更換,有力推動港口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

三是帶動了製造業發展,產品方案輸出海外。振華重工作為全球最大的港口機械設備製造商,其岸橋產品連續28年保持全球市場份額第一,其自動化碼頭解決方案已在以色列、意大利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落地應用,從設備製造到系統集成,為全球客户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也帶動了國內高端材料、激光雷達、傳感器、通信、導航、精密機械等相關產業發展。我國自動化碼頭建設技術和標準成功走出國門,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祕魯錢凱港自動化碼頭建成南美首個智慧港口,預計運營效率提高40%,其成功實施標誌着我國從設備供應商向整體解決方案輸出方的轉變。

四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向自動化、智能化邁進。港口功能定位不斷拓展,從傳統的貨物裝卸場所向綜合物流樞紐和國際商貿中心轉變,以港口為核心向海陸兩端延伸。智慧港口建設以「現場作業無人化、管理運營數字化、戰略決策智能化、客户體驗優越化」為特徵,致力於構建全流程自動化的作業體系、多能互補的零碳能源結構、數字孿生驅動的智能決策中樞以及互聯互通的外部生態體系。通過區塊鏈技術應用,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港口與海關、物流企業、貨主、船公司等高效交互與共享,從增加客户價值轉變為追求生態系統價值最大化,打造互利共贏的港口生態圈。

我國相繼制定發佈了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自動化煤炭礦石碼頭設計規範等一系列行業技術標準,帶動和支撐了智慧港口建設發展,一些技術方案已走出國門,在部分國家港口落地應用。未來,需持續加強國際合作,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完善標準體系,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為全球貿易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