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建設「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築牢職教鑄魂育人根基

2025-09-28 04:35

(來源:光明日報)

轉自:光明日報

  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以創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為契機,緊扣區域新能源與先進裝備製造產業需求,在思想政治建設、教育教學改革、科研創新突破、社會服務賦能及團隊梯隊構建等方面深耕細作,將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團隊打造為一支「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基地建設與製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堅實的人才與技術支撐。

黨建領航強根基 師德鑄魂育新人

  團隊始終將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黨建為引領構建思政育人體系。作為「第三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所在系部,團隊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聯合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等頭部企業開展校企黨支部聯建,通過組織特色黨課、勞模工匠進校園、企業實踐等活動,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在師德師風建設上,團隊以「四有好老師」為標準,嚴格落實師德考覈首位制,定期開展師德培訓與自查自糾。依託「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勞模育人工作室」,邀請全國勞動模範等行業榜樣進校園,開展技能比武、「絕技絕藝」傳承等活動51場。這一系列紮實舉措有效激發了團隊育人活力,涌現出全國模範教師、黃炎培職業教育獎傑出教師、全國技術能手等優秀人才10余人,立項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專項課題2項,為立德樹人築牢思想根基。

產教融合謀創新 教學改革結碩果

  團隊立足內蒙古「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建設需求,以產教融合爲抓手,推動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政校行企四方聯動構建「平臺共建、模塊組合、項目貫穿」的「雙元育人」模式,聯合內蒙古一機集團等企業,開發信息化教學資源3516個、職業培訓資源包4套,主持建成自治區級專業教學資源庫。

  在課程與教材建設上,團隊聚焦能源裝備製造典型工作任務,獲批職業教育國家級在線精品課程2門、自治區級11門,出版「十四五」國家及自治區規劃教材6部。同時,實施模塊化教學改革,構建「加工+控制+裝調運維」三大專業模塊,創新「八環節」教學流程,顯著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科研賦能破難題 國際合作樹典範

  團隊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圍繞新能源裝備製造與智能製造領域開展科研創新。搭建「1+2+3」技術技能服務平臺,深入企業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完成科研技改、橫向課題40余項,突破關鍵核心技術10余項,實現科技成果轉化6項,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3000余萬元。

  在國際合作中,團隊創新「平臺支撐、標準輸出、大賽提升」的國際合作模式,為坦桑尼亞開發機電一體化技術員國家職業標準,為肯尼亞等非洲國家編制人才培養方案、教材13套,協辦7屆非洲職業技能挑戰賽(ATC),12個國家203所院校755名選手參賽。指導非洲國家建設裝備製造實驗室80余個,獲評國家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服務區域顯擔當 團隊建設固根本

  團隊積極履行社會服務職能,實施「一企一案」培訓模式,與國有大中型企業合作開展定製化員工培訓、賽前集訓等,5年完成社會培訓8100人次,為企業員工技能提升、賽前集訓提供有力支撐。

  團隊制定《教師團隊建設規劃》等制度,構建「教學與技術」雙通道成長路徑,通過「老中青」傳幫帶、國內外培訓交流等機制,打造出一支結構優、能力強、可持續發展的教師隊伍。團隊成員中,專任教師28人,高級職稱佔比近70%,專業覆蓋機電、自動化、能源等領域;聘任6名產業導師承擔32%以上實踐教學任務。

  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團隊以創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為抓手,在黨建領航、產教融合、科研創新、國際合作、社會服務與團隊建設等方面成效卓著。未來將繼續緊扣國家戰略與區域產業需求,進一步優化團隊建設,為內蒙古新能源與防務裝備等製造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與技術支撐,書寫職教報國新篇章。

(作者:劉玲 武艷慧 郭俊)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