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7 22:03
(來源:經濟日報)
轉自:經濟日報
9月27日,由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牽頭,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國藥勵展、愛思唯爾共同編制的《中國醫療器械創新研究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在第92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上正式發佈。
白皮書指出:全球醫療器械領域的創新科研產出在過去十年實現持續增長,美、中、印、德、英五國在科研規模上分列前五。中國科研產出增長迅猛,在材料創新、腫瘤治療新技術等方面展現優勢,正成為推動行業創新的重要力量。
根據白皮書統計,2015年至2024年全球醫療器械科研進入活躍發展期,相關研究論文數量從17萬余篇增至30萬余篇,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達到6.5%,高於同期全球整體科研增速(CAGR=4.4%)。該領域整體學術影響力(FWCI=1.07)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表明醫療器械研究不僅產出規模龐大,也具備較高的學術認可度。
從國家分佈來看,美國十年來累計發表超過50萬篇論文,位居全球首位,中國以48萬余篇位列第二,印度、德國和英國緊隨其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科研產出增長迅猛,近年來增速明顯快於歐美主要國家。
數據顯示,醫療器械領域的研究熱點體現出顯著的學科交叉與技術融合趨勢,「腦機接口系統」「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的創新」「增強人機交互的柔性傳感器」和「水凝膠在傷口癒合中的創新應用」等位列全球高產出主題,涵蓋了智能醫學信號處理、新材料傳感器、先進介入設備和再生醫學等方向。
白皮書總結出2020—2024年全球醫療器械領域的五大新興熱門科研賽道,分別為醫學影像技術、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納米醫學、植介入器械和手術機器人。
中國在納米醫學和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賽道表現最為突出,發文量和影響力均居世界前列,其中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賽道的FWCI高達2.38,位居對標國家第一。不過,中國在手術機器人和植介入器械等賽道的學術影響力仍有差距,未來需要通過加強研究質量和國際合作來進一步提升競爭力。
2020—2024年間,全球醫療器械領域AI相關研究累計發文約36.3萬篇,佔領域總產出的四分之一以上。AI相關的醫療器械研究主要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器械行業中的落地應用,包括輔助診斷、醫學影像分析、疾病預測、手術規劃、個性化治療、慢病管理等多元場景的智能化轉型與創新。其中,中國AI應用的相關發文量達到81066篇,位居全球首位,科研活力顯著。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多家企業在該方向展現出強勁的科研產出和較高的國際學術影響力。在全球發文量前十的公司中,美國公司佔據五席,包括Alphabet Inc.(谷歌母公司)、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GE Healthcare(通用電氣醫療)、General Electric(通用電氣)、Johnson & Johnson(強生)等,其中Alphabet Inc.和IBM的FWCI表現尤為突出,顯示其在人工智能與醫療健康交叉領域的領導地位。
此外,手術機器人和腦機接口方向也成為醫療器械智能化發展的重要賽道。
手術機器人作為醫療器械高端裝備的重要代表,正推動外科手術邁向智能化、精準化和微創化。就發文規模而言,近五年,中、美兩國共同主導手術機器人賽道的科研產出。在學術影響力方面,英國的FWCI在主要產出國中居全球首位,達到1.71,顯示其在手術機器人賽道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國際影響力。中國在應用和轉化潛力方面表現則尤為亮眼,其論文被專利引用的比例達到4.0%,在主要國家中最高。
腦機接口研究在2020—2024年間保持高速增長,累計產出7533篇論文,複合年均增長率達13.9%,明顯快於醫療器械領域整體增速(5.8%)。中國在該方向的科研活躍度尤為突出,近五年發表2667篇論文,居全球前列,學術影響力(FWCI)達到1.56,亦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中國腦機接口相關論文被專利引用的比例為5.8%,在主要國家中與英國並列最高,顯示出科研成果在產業化和技術轉化方面的強大潛力。(經濟日報記者 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