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7 20:15
轉自:中國經營網
中經記者 郭陽琛石英婧上海報道
(過去兩個月,時空道宇連續進行3次衞星發射,完成吉利星座一期組網。受訪者/圖)
2025年9月24日,吉利星座第六個軌道面,在山東日照附近海域,以「一箭12星」方式成功發射,這是兩個月內連續第三次組網發射,衞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所有衞星狀態正常,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吉利星座是由時空道宇全棧自主設計研發、建設和運營的全球低軌衞星物聯網星座。據悉,2022—2025年,時空道宇通過連續6次成功發射,順利完成吉利星座一期組網部署。
隨着低軌衞星通信技術快速發展,衞星物聯網已成為支撐新型工業化和數字化轉型的重要信息基礎設施。2025年8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關於優化業務准入促進衞星通信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組織開展衞星物聯網商用試驗,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依託低軌衞星物聯網星座,研究設立新型衞星通信業務,進一步擴大向民營企業開放。
「在全球衞星通信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吉利星座的建成不僅是中國商業航天的一次重要突破,更是全球衞星物聯網發展的關鍵節點。」時空道宇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連同前序軌道面級部署的試驗星在內,時空道宇在軌衞星增至64顆,所有衞星在軌可靠性100%,網絡可靠性100%,已實現除南北極外全球地表任一地點實時通信覆蓋,這標誌着吉利星座將進入規模化商用階段。
民營力量打造全球低軌星座
過去幾年,全球商業航天最受關注的案例是SpaceX的「星鏈」,通過衞星密集部署形成覆蓋全球的寬帶通信網絡。而在中國,民營企業的星座計劃起步雖晚,但節奏加快。
記者瞭解到,2022—2025年,時空道宇連續完成6次成功發射,其中3次採用海上發射方式,展現了高效、成熟的衞星組網能力。隨着此次「一箭12星」順利入軌,吉利星座一期部署圓滿收官。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星座是我國完全由民營企業設計研發、建設和運營的低軌衞星物聯網星座。在全球商業衞星物聯網星座中,吉利星座在軌數量位列第二,比肩銥星二代(Iridium NEXT,66星)。
上述時空道宇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藉助現有在軌衞星,吉利星座在南北緯60°區域內可實現1—2重衞星通信實時覆蓋,系統具備每天3.4億次通信能力。星座系統可支持全球2000萬用户,其中包含500萬高頻用户和1500萬中低頻用户。
據介紹,在通信性能方面,吉利星座可提供穩定可靠的傳輸,單條通信能力1900 Byte,支持文字消息、語音消息與圖片等業務傳輸類型;在抗干擾方面,星座載荷及終端配備先進全棧自研的自適應抗干擾算法,具備50dB超強抗干擾能力。信號抗截獲能力強,充分保障通信信息安全。業務頻率繞射特性強、鏈路損耗低,則保證了通信可用性及可靠性遠超國際同類系統。
「衞星物聯通信服務的用户資費僅為傳統衞星通信的百分之一,顯著降低了大眾使用門檻。」上述時空道宇相關負責人表示,在中低速數據通信服務基礎上,可結合不同應用場景,對衞星物聯通信的實時性設置、優先級調配、確認機制、消息長度設置、服務頻次選定等維度進行按需組合,支持根據用户需求定義多樣化應用服務。
「比如,在應急通信領域,可設置更高的通信優先級,確保及時應急響應。在衞星車聯網場景時,支持實時位置確認以及短消息收發,保障車輛的互聯互通。在工程機械等行業應用衞星物聯通信設備時,則適合低頻低功耗模式設置,滿足低成本、超低能耗、長航時服務的行業應用場景需求。」上述時空道宇相關負責人闡釋道。
據悉,未來,隨着時空道宇規劃的72顆衞星全部完成部署,星座將在全球覆蓋區域內實現3—4重實時覆蓋,通信容量與服務可靠性將進一步增強,成為中國商業航天面向全球商用打造的新一代衞星物聯網星座的代表。
構建完整商業閉環服務全球
商業航天投入周期長、技術要求高,如何實現商業閉環是相關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據上述時空道宇相關負責人介紹,時空道宇已實現空間段、地面段、應用段全棧自研能力,從星座系統設計驗證、載荷平臺自研、衞星量產、星羣測運控自主管理、應用通信芯片至多型模組終端實現全鏈條自主研發與量產,並順利完成商用驗證測試(POC測試)。
記者瞭解到,時空道宇已與中國聯通、中聯重科、吉利汽車等頭部企業合作,推動「衞星物聯網+產業」融合創新,並完成「衞星+智能網聯」「衞星+工程機械」「衞星+交通物流」等場景的商用驗證測試,測試成功率均接近100%,有效促進衞星物聯網與工業物聯網、車聯網、低空智聯網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交叉融合。
《指導意見》指出,鼓勵衞星通信在工業、農業、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各行業、各領域創新應用,加強與工業互聯網、車聯網、航空機載通信、低空智聯網、算力網絡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交叉融合,推動汽車、船舶、飛機等直連衞星,大力發展大眾化、規模化衞星通信應用。
在中國市場環境下,相較衞星互聯網(寬帶星座),衞星物聯網(窄帶星座)為何更具快速落地優勢?
上述時空道宇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一是產業需求剛性。物流、能源、農業、漁業、應急等行業,迫切需要低成本、低功耗的廣覆蓋通信;二是技術門檻適中。相比動輒上千星的寬帶星座,物聯網星座對星座規模、帶寬要求較低,投資回報周期更可控;三是政策與生態驅動。國家正在推動工業互聯網、車聯網、智慧農業等新基建,衞星物聯網與這些產業高度契合,更容易形成產業價值閉環。
出海也有望成為商用航天行業的重要機遇。根據衞星專業諮詢公司Euroconsult預測,到2030年,全球衞星物聯網連接數將突破3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美元級別,即超7000億元人民幣。
記者瞭解到,在國際市場,時空道宇重點佈局中東、非洲、東南亞、中亞和拉美地區。2024年6月,吉利星座在中東阿曼完成了首次海外通信商用部署測試,實現99.15%的通信成功率,網絡可用性超99.97%。
上述時空道宇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時空道宇已與20多個海外國家的電信運營商簽署協議達成合作,應用方向涵蓋海洋漁業、智慧交通、能源管理、應急通信等多個領域。
「全球化是巨型低軌衞星星座的重要特徵。」中國銀河證券研報分析稱,我國星座構想前瞻性較強,服務於國家戰略需求和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客户主要以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主,這類國家整體網絡覆蓋度相對較低,對低成本衞星物聯網的需求較強。隨着我國衞星物聯網組網完整度的進一步加強,全球化市場將在當前基礎上實現較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