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7 15:26
近日,一份「調研報告」在各網絡平臺引發熱議。不少人看完直呼「顛覆認知」,比如這份報告聲稱女性最終平均壽命84.32歲,男性69.51歲,相差近15歲;稱各行各業投訴中女性佔81.27%;甚至給出過勞猝死男性佔比高達99.21%的結論。
數據精確到百分位,這份所謂的「調研報告」乍一看很唬人。但是記者調查發現,這份看似「權威」的報告,其發佈機構「甲骨文財經」根本查無蹤跡,內容更是毫無根據,一戳就破。
「調研報告」刷屏
發佈機構卻「查無此人」
這兩天,一份號稱「甲骨文財經」發佈的《中國男女羣體消費與生活狀態差異化調研報告》在多個網絡平臺上被大量轉載。這份報告以圖表形式列出十多項調研內容,分別呈現男女在工作風險、消費習慣、壽命和婚姻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記者藉助AI工具展開溯源覈查,AI給出如下反饋。
AI:該報告最早出現在網絡上的時間可能是2025年9月23日,當天有短視頻平臺用户發佈了相關圖集,顯示數據來源為「甲骨文財經」。隨后在9月24日,網易手機網等平臺也對該報告進行了報道。
為交叉印證AI溯源結果,記者在多平臺檢索發現:9月23日當天,已有多平臺出現關於這份報告的討論;此后內容迅速在全網擴散,有自媒體僅發佈一張報告圖表、搭配簡短文字,便收穫近兩萬點贊。記者嘗試聯繫較早發佈該內容的多個賬號,詢問報告具體來源,均未收到迴應。實際上,所有傳播渠道都沒有提供報告原文鏈接。報告聲稱數據來源於「甲骨文財經」,記者搜索發現,各大網絡平臺上都沒有同名賬號。
AI:全網搜索結果顯示,國內外主流平臺均未找到該機構的官方賬號或備案信息。「甲骨文財經」疑似為虛構名稱,可能是某些自媒體為增強權威性而冒用的「幽靈賬號」。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知名企業甲骨文(Oracle)主要從事數據庫和雲計算業務,其官方賬號未發佈過相關內容。
記者查詢發現,除了這份報告,網絡平臺上,還存在多份疑似與前述報告有相似來源的圖表,都聲稱數據來自「甲骨文財經」或「甲骨文大數據」。實際上,「甲骨文大數據」也是查無此機構。從公開可查的傳播軌跡看,這幾份形制相似、內容不同的報告最早可追溯至8月22日。
內容存在大量漏洞
數據疑似編造
除了出處存疑,這些網傳報告也不具備正常調研報告應有的核心要素。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副祕書長唐健盛説,這幾份調研報告沒有標註樣本來源、樣本數量和調查方法,本質就是「三無調研報告」。
唐健盛表示:「對一個羣體要做調查的話,一定要找出羣體當中有代表性的樣本,調查樣本的數量也很重要。任何一個調查在發佈的時候要同步告知所有的傳播對象,這個調查是怎麼做的。如果沒有這麼説,這份調查的公正性肯定是存疑的。」
更關鍵的是,報告內容存在大量漏洞,數據疑似編造。以網傳《2025年重點城市羣體人均每月消費額排行榜》為例,其宣稱「上海女性月均消費10872元」,但上海市統計局公佈的權威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6805元、人均消費支出為27179元,折算成月度數據,人均可支配收入約7800元、人均消費支出約4529元。網傳報告中「上海女性月均消費10872元」的説法,不僅遠超當地居民月均消費支出,甚至超過了月均可支配收入——這樣的「數據」完全違背經濟常識。
網傳《中國男女羣體消費與生活狀態差異化調研報告》聲稱,女性期望壽命95.98歲,男性為65.75歲,相差超過30歲;聲稱最終平均壽命女性為84.32歲,男性為69.51歲。而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院長杜鵬指出,學術界沒有所謂「期望壽命」「最終平均壽命」的説法,預測新生兒未來可能存活平均年數的「平均預期壽命」纔是正確表述。
杜鵬表示:「標準的説法叫平均預期壽命。平均壽命是指什麼?這一年去世的人,把他們的年齡都加起來,除以這一年的死亡人數,這叫平均壽命。平均壽命很難算,光拿這一年死了多少人,是算不出這個數的。平時網上炒作的這些人,顯然不懂這個計算方法,也拿不到這個數。」
實際上,9月11日,國家衞生健康委介紹,2024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另外,根據《新時代中國推進婦女全面發展的實踐與成就》白皮書,2020年,我國婦女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0.9歲。這與網傳報告中提及的多個數值都不相符。
部分自媒體完全
無視數據真實性
因為內容足夠獵奇,這些虛假調研報告很快引得大量自媒體紛紛轉載。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自媒體完全無視數據真實性,一位博主甚至毫不掩飾表示「數據準確與否不重要」。他們基於這些毫無依據的信息隨意下判斷、得出結論,最終對公眾造成誤導。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關於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明確規定,平臺應當要求自媒體對其轉發的信息的真實性負責。這個信息也不是權威信息源,是一個炮製出來的,把這類信息傳播出去的目的就是爲了增加流量,去獲取直接或間接的商業利益,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個違法行為,所以按照相關規定,對於這樣的賬號平臺要採取必要的措施,包括禁言、封禁賬號等相關的一些處罰措施。」
據瞭解,中央網信辦近日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為期2個月的「清朗·整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問題」專項行動。專項行動聚焦社交、短視頻、直播等平臺,全面排查話題、榜單、推薦、彈幕、評論等重點環節,着力整治挑動羣體極端對立情緒,借社會熱點事件強行關聯身份、地域、性別等信息標籤化、污名化炒作,挑動羣體間矛盾等問題。
面對形形色色的榜單和調研,我們該怎樣辨別真偽?唐健盛提醒:「第一,憑常識判斷,他調查的是消費者,你也是消費者,你覺得對不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點。第二,消費者可以去看這是不是一家專業且權威的機構發佈的報告。第三,可以看調查有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調查對象跟調查方法,因為只有非常精準的對象和非常科學的方法,纔可能出來一個比較科學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