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做什麼,成什麼」,小米創新蝶變的祕密

2025-09-27 14:01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礪石商業評論)

導語:近些年,小米給外界一種「做什麼,成什麼」的認知,在此背后到底有着什麼樣的底層密碼?

路言/作者礪石商業評論/出品

1

智能手機交互的新答案

最近幾年,隨着中國智能手機行業逐漸形成華米OV等幾家核心巨頭企業共存的局面,同質化競爭持續加劇。而要想打破這一膠着競爭局面,就需要有企業能夠率先推出一些具有開創性意義的重大產品創新。到底是誰能先行一步,行業都頗為期待。

而就在近日,小米公司率先給出了答案,其創始人雷軍在一年一度的個人演講上,正式發佈了年度旗艦手機小米17系列。小米17系列採用了驍龍8至尊版處理器、徠卡專業攝像、金沙江電池與龍晶玻璃,在性能、影像、續航與抗摔等基礎維度的行業領先表現自不用多説,最引人矚目的是小米17 Pro與小米17 Pro Max創新性地在攝像頭模組區域增設了一塊副屏,小米命名為「妙享背屏」。這塊背屏不只是一個裝飾品,而是非常實用的第二屏幕,其通過軟件的適配,實現了智能手機產品在交互方式上的一次重大創新。

例如,這塊背屏可用於顯示時鍾、AI生成頭像或寵物形象;可以推送出行提醒、音樂播放信息等通知內容;可以支持后置主攝自拍預覽,他人協助拍攝時也可以實時查看構圖效果;利用超級小愛的AI識屏能力,可以將餐廳預訂信息、活動二維碼與購物清單等重要內容一步「貼」到背屏;用户還可以裝上專屬的復古掌機保護殼,把智能手機變成一臺遊戲掌機。

對於智能手機屏幕,人們通常會將關注點放在其顯示維度的表現上,而忽視了屏幕對於人機交互方式的重要性。覆盤全球手機產業的每一次重大變化,其實都是源於人機交互方式的變革,而交互方式的變革又源於屏幕的創新。例如,智能手機最早的形態是諾基亞塞班系統時代的「按鍵+屏幕」組合,后來觸摸屏的出現帶來了智能手機行業第一次革命性的交互方式變化,催生了蘋果與安卓手機時代的到來,再后來摺疊屏的出現進一步豐富了智能手機的交互方式,而背屏的出現,有望再一次帶來人機交互方式的全新突破。

在智能手機行業已經在很長時期處於創新停滯不前的大背景下,小米的這種嘗試,一定程度上給到了行業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勢必會帶動全行業將圍繞背屏去進行探索創新。隨着行業探索的不斷深入,基於背屏的功能絕不會侷限在小米當下的狀態,而有望繼續迭代出更多更驚艷的一些玩法,這讓智能手機行業在接下來的發展更值得人們期待。

2

連戰連捷,小米蝶變

一家企業在公眾心智中的認知形成,往往不是因為一兩件事情,而是因為一系列元素的累積而形成的整體判斷。例如,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小米公司都被認為缺乏科技含量,但最近兩年,小米公司在公眾心智中的印象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其逐漸給到人們一種「做什麼,成什麼」的硬核科技公司形象,這也正是源於小米在多個關鍵業務領域的一系列優異表現所帶來的心智改變。

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小米汽車。無論是首款轎車車型SU7,還是首款SUV車型YU7,小米汽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以汽車之家公佈的最新一周的周銷量來看,SU7、YU7分別以0.54萬輛、0.53萬輛的銷量均位居行業純電車型銷量榜前十,而排名在SU7、YU7之前的多是平均售價低很多的中低端車型。而僅憑兩款車,小米汽車便實現了單周近1.08萬輛的整體銷量,超過了包括「蔚小理」與問界在內的最具競爭力的幾家造車新勢力企業。

其次,是小米在芯片領域的突破。今年5月22日,小米正式發佈了「玄戒O1」、「玄戒T1」兩款芯片,成為中國大陸首家、全球第四家能自主研發設計3nm旗艦SoC的企業,填補了中國大陸在3nm先進製程芯片設計領域的空白。其中,玄戒O1芯片採用10核CPU,16核的GPU,性能和功耗躋身行業第一梯隊水平。安兔兔跑分達到300萬分以上,與蘋果A18 Pro芯片相當。並且上述芯片都經受住了市場的驗證,小米15S Pro、小米Pad 7 Ultra和小米Pad 7S Pro三款搭載玄戒芯片的高端產品都有着很好的市場表現與用户口碑。

再次,是小米在操作系統上的突破。2023年10月,小米澎湃OS正式發佈,進行了史無前例的系統底層重構,並且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其還持續將系統級的AI能力與OS進行底層融合,一方面作為小米構建萬物互聯時代的「公有底座」,另一方面為小米構建「AI全生態」打下了堅實基礎。

另外,在公眾較為忽視的大家電領域,小米也快速成長,成為驅動小米近幾年業績增長的重要動能。就在近日,小米大家電業務還正式登陸歐洲市場,提供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大家電產品,進一步豐富了當地市場的消費選擇。隨着全球化的加速,小米的大家電業務還有着巨大潛力。

最后,小米在公司基本盤業務智能手機領域持續深化高端化戰略,逐漸形成了「高端無短板、從參數領先到體驗優先,軟硬件深度融合」的認知突破。而小米17系列作為小米近五年的大成之作,其一方面憑藉在外觀、性能、影像與續航等基礎維度的持續精進,另一方面憑藉「妙享背屏」設計的創新突破,有望成為小米手機高端化的蜕變之作,在接下來迎來消費者的購買熱潮。

在手機、大家電、汽車、芯片與操作系統等5大關鍵領域的連戰連捷,全面開花,一步步地改變着公眾的心智認知,最終量變形成質變,讓人們逐漸意識到小米已經上升爲一個全新境界的企業。這種心智認知也直接作用於資本市場,在最近幾年時間中,小米公司的股價從10港元上下的價格一路上漲至56.9港元,市值近1.5萬億港元,這在中國所有大型科技企業中是表現最為突出的。

3

「做什麼,成什麼」背后的底層密碼

筆者在大量商業案例研究過程中深知,一家企業在單一業務領域實現突破並不算太過艱難,但能夠成功構建出第二增長曲線的企業少之又少,能夠在三個或三個以上領域都能實現成功的企業更是屈指可數。

在此背后,核心根源是不同業務領域有着截然不同的行業技藝,而任何一個企業都有着自己的知識死角,其很難與那些專業領域的專業企業競爭。那麼,小米是如何在智能手機、汽車、大家電與芯片等多個領域實現「做什麼,成什麼」的呢?如果能回答了這個問題,也就能夠為全球商業界最難的難題——「如何實現企業的多元化」提供一個極具價值的參考答案。在對小米各項關鍵業務的成功路徑進行詳細研究后,筆者認為其成功背后有着一套值得所有企業學習借鑑的方法論,主要包括四個關鍵要素。

第一,小米創始人雷軍身上進取、拼搏的企業家精神功不可沒。

在年度演講中,雷軍坦誠在經歷多年激烈的商業競爭之后,自己與小米公司的核心高管都感覺有些累了。按照大多數企業家與職業經理人的思維邏輯,類似汽車、芯片這樣投入重,不確定性高的業務都不會再去佈局。如果那樣選擇,小米也就只能淪為一家困在智能手機紅海競爭中的平庸企業,今天的萬億市值根本無從談起。是雷軍進取的企業家精神,讓他意識到安於現狀,不進則退的風險,親自拍板了汽車、芯片兩項業務的關鍵決策,並且自己身先士卒,尤其在汽車業務上躬身入局,親自作為第一負責人,帶領團隊推動了小米汽車的戰略規劃制定與關鍵戰術行動的一一落地。

第二,小米的各項業務佈局,是基於「核心能力」,尤其是「生態優勢」的相關多元化。

小米在手機、大家電、汽車、芯片與操作系統領域的佈局,看似複雜,但其實有着清晰的邏輯。首先,這些業務之間都是強相關的,手機、大家電與新能源汽車本質上都具有消費電子屬性,在硬件、軟件、供應鏈與渠道領域存在很多可共享的資源與核心能力,而芯片、操作系統又是手機、大家電與新能源汽車三大品類通用的兩項根技術,這種關鍵資源與核心能力能夠充分複用的相關多元化,大大降低了小米多線作戰的失控風險。

其次,上述幾項業務共同組成了小米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獨一無二的「生態優勢」。一方面是手機、電視與汽車所形成的「人車家」多端協同的優勢,另一方面是芯片、操作系統與消費終端產品的一體化協同優勢,為小米帶來了「人無我有」的產品體驗優勢,而產品體驗是決定用户在真實交易場景如何選擇的重中之重。

第三,小米的各項業務,都是建立在對用户需求、行業競爭格局深刻認知下的差異化創新。

如果一家企業的業務多元化,只是沿用原有行業的一些傳統做法,其是根本無法實現突破的。在智能手機領域,小米手機最早就是抓住了當時智能手機行業普遍存在的軟件體驗差、產品售價高等核心痛點,通過流暢的軟件體驗與產品的極致性價比成功突圍。小米在汽車、大家電領域的突破也是同樣的邏輯,其都沒有沿用行業傳統做法,而是基於對用户需求痛點與行業競爭格局的深刻認知,通過差異化的產品戰略實現突圍。

例如,在小米汽車推出之前,中國造車新勢力的最成功範式是以理想、問界汽車為代表的增程模式與家庭大空間SUV。而小米公司讓人欽佩的是,其沒有簡單地選擇跟隨,而是提前預見到了大量車企會湧入這個市場,最終勢必走向紅海競爭,當前的現狀已經充分證明了小米公司當時的產業先見。基於嚴謹的用户需求與競爭格局分析,小米最終在小米SU7、YU7的產品定義上選擇了純電模式、運動兼具空間的差異化方向,避開了增程大空間SUV這個已經陷入紅海競爭的市場,憑藉極致的產品性能與動感的外觀設計讓用户眼前一亮,不僅成功切入市場,還出人意料地成為市場中最火熱的現象級產品。

最后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小米基於「硬核科技公司」願景,在覈心技術領域的飽和投入與長期耐心。

「大力出奇跡」,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小米無論是在手機、大家電與汽車領域的成功,還是在芯片與操作系統領域的突破,都離不開小米5年前的一個關鍵決策,即持續投入底層核心技術,推動小米從互聯網公司向「硬核科技公司」的轉型。並針對這次轉型,制定了5年1000億元的技術研發投入計劃。

正是這一大膽投資計劃,為小米帶來了大量關鍵技術創新,而這些關鍵技術為各個業務的突破提供了現實支撐。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投入,就不會有頂尖的人才儲備;沒有頂尖的人才儲備,就不會有人無我有的核心技術;沒有人無我有的核心技術,產品創新也就成了無源之水。

不過在這一過程中,挫折不可避免,在遇到挫折時能否保持定力便至關重要。以芯片業務為例,衆所周知一家行業內的知名企業於2023年一夜之間解散了所有芯片團隊,這對小米來説是一次巨大考驗。當時中國智能手機行業正面臨嚴峻的行業衰退危機,小米自身也史無前例地連續兩年出現營收下滑,同時還面臨汽車業務的鉅額投入與巨大不確定,但在關鍵時刻,小米保持了戰略定力與長期耐心,堅持繼續推進芯片的研發,在累計投入超過135億人民幣之后,最終迎來今年的正式量產與商用,這為小米公司儲備了一項有可能在10年之后帶來新一輪質變的重大機會,也為中國的芯片產業儲備了一支有助於行業正向發展的關鍵力量。

除了在芯片與汽車兩個耗資巨大的領域堅決投入,小米還在智能工廠集羣與人工智能技術等領域飽和投入。例如,其在北京亦莊、昌平相繼投產了兩座行業最高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手機智能工廠;2024年,在北京投產了集生產、研發、測試、銷售、體驗於一體的第一座小米汽車超級工廠;2024年11月,在武漢奠基動工了首座智能家電工廠,預計2025年11月投產、2026年大規模量產。這些智能工廠累計投入數百億人民幣,雖然耗資巨大,但為小米能夠更好地掌握硬件生產主導權,以及打造出更高品質的產品提供了重要條件。在人工智能領域,小米也積極招募全球最頂級人才,自研AI大模型技術持續取得突破,為小米全生態產品的AI化提供全面賦能。

根據小米官方公開信息透露,在完成上一個5年的千億技術研發投資計劃之后,未來5年其還將投入額進一步提升至2000億人民幣。在這2000億真金白金的投入下,我們能夠想象到未來幾年小米將出現更大規模、更具創造力的技術紛紛涌現的局面,這些技術也將大大助力小米接下來更多的產品創新與更大的業務成功。

過去,在企業管理學界有很多關於企業多元化的路徑討論,但多是基於抽象思維,因此很多結論都存在較多爭議。但上述方法論,是完全基於小米這家企業的真實實踐得出,筆者認為其具有更強的實證説明力。

概括來看,這套方法論的核心,即企業的「1號位」一定要擁有強大的進取精神與躬身入局的擔當;然后一方面要基於企業的核心能力謹慎開展相關多元化,另一方面要敢於突破行業傳統做法,基於用户需求與行業格局制定差異化的產品戰略;同時,一定要堅持技術驅動,通過在覈心技術領域的飽和投入與長期耐心來實現技術蝶變,最終為消費者打造出性能極致、價格厚道的產品,只有這樣纔有可能在新業務領域實現突圍。當理解了這套方法論,我們便理解了小米公司為什麼在近些年能夠「做什麼,成什麼」,也會對小米下一個5年的新蝶變充滿期待。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