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7 07:26
(來源:千龍網)
受眾 一線及新一線城市從業者,他們通常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對信息質量有較高要求,渴望在快節奏的娛樂化內容之外,獲得更有價值的深度對話
原因 當前短視頻內容日趨浮躁,娛樂化信息過載,部分受眾開始渴望更有深度的視頻內容;同時,短視頻等形態擠壓長視頻空間,平臺亟須新的增長點,視頻播客成為差異化佈局的選擇
兩人對坐,麥克風相伴,鏡頭在對話者之間切換——一度只聞其聲的播客,正快步走向視頻化,視頻播客成為新焦點。羅永浩、陳魯豫、于謙等名人紛紛入場,節目切片在社交平臺被頻頻轉發,帶動這一形態的升溫。
風起之下,多個互聯網平臺集體佈局,爭奪這一內容賽道。網絡上「視頻播客一年賺百萬」的説法,更讓不少普通人心動。但業內專家表示,目前視頻播客仍具小眾、精英色彩,並未擺脫播客長期面臨的商業化難題,能否成為一門穩健的好生意,尚需時間驗證。
名人入場視頻播客升溫
從企業家IP聊到AI對人類的影響,9月24日,羅永浩與周鴻禕長達四小時的對談,將「視頻播客」再次推入公眾視野。這期節目切片也在各大互聯網平臺廣泛傳播,成為話題熱點。
播客這一數字媒體形態源自美國,2004年我國推出首檔節目《糖蒜廣播》。直至2020年,中文播客節目數量突破一萬檔,這一小眾形態逐漸進入更多受眾視野。
此輪播客發展的顯著變化在於從可聽到可看。「之前刷短視頻比較多,但特別碎片化。」一位40歲的互聯網從業者徐州告訴記者,如今他更偏愛視頻播客,「信息量更大,觀點更專業,能帶來更多思考。」
羅永浩、陳魯豫、于謙、楊迪等知名人士陸續推出視頻播客節目,更是有效帶動賽道升溫。例如,羅永浩首期節目邀請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回顧其25年創業歷程,時長近四小時,獲得近300萬播放量。陳魯豫的新節目則邀請陳奕迅、竇文濤等嘉賓,在社交媒體上激起不小水花。
據B站披露,2025年第一季度,平臺視頻播客消費時長達259億分鍾,同比增長超270%,用户規模突破4000萬。這類內容的核心受眾,正是一線及新一線城市從業者,他們通常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對信息質量有較高要求,渴望在快節奏的娛樂化內容之外,獲得更有價值的深度對話。
多個平臺下場爭奪用户
播客為何要走向視頻化?文娛產業分析師張書樂認為,一方面,當前短視頻內容日趨浮躁,娛樂化信息過載,部分受眾開始渴望更有深度的視頻內容;另一方面,短視頻等形態擠壓長視頻空間,平臺亟須新的增長點,視頻播客成為差異化佈局的選擇。
幾大互聯網平臺已入局爭奪用户。目前各平臺已初步形成自身特色:B站主打明星與名人對話,節目時長常在一小時以上;小紅書側重社區化運營,突出輕量化觀看,單集時長15至20分鍾;抖音則相對謹慎,主要在「抖音精選」中開設專欄,邀請百萬以上粉絲量級的創作者參與。
「空閒的時候,我可以從頭到尾看完一場深度對話,就像親身參與其中;工作繁忙時,也能通過觀看剪輯版快速獲取核心觀點。」徐州説。這種「長短結合」的傳播方式,為視頻播客破圈提供可能。一期三四個小時的節目,完整版放在B站,高光片段則被剪成1分鍾短視頻,分發至抖音、視頻號等平臺,通過用户二創持續發酵。海外市場也提供了經驗參照。在美國,視頻化已成為播客發展的重要趨勢。
商業化前景仍不明朗
隨着各大平臺的資源傾斜,「視頻播客千億賽道格局初顯」「視頻播客內幕揭祕,一年賺百萬」等説法開始在網絡上流傳。然而,在熱度背后,業內關於其商業化前景的討論愈發激烈。
「真的有必要嗎?播客本是填補看不了視頻的時間,視頻化后和電視訪談有什麼區別?」一名互聯網產品經理直言。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視聽傳播系主任高貴武則表示,當前興起的視頻播客,已經超出播客作為聲音媒介的核心範疇,嚴格來説不應被納入傳統播客定義。
對創作者而言,視頻化也意味着成本上升。「做播客核心優勢就是成本,一臺麥克風加手機就能開工。」播客主王怡表示,視頻化后需兼顧拍攝、燈光、剪輯,儘管有平臺扶持,她仍對入駐新平臺持觀望態度。
更關鍵的挑戰還在於商業化。播客行業常被調侃「天天喊破圈,年年是元年」,正因變現困難。視頻播客並未真正解決這一難題。張書樂表示,目前視頻播客變現仍以廣告贊助和商業植入為主,但轉化效果有限,更多服務於品牌宣傳,且資源集中於名人與大V,普通創作者難以複製,「整體來説,這只是極少數人可以參與,且極為垂直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