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7 00:40
比特幣本應已邁入新時代。華爾街通過推出 「數字資產金庫」(旨在將加密貨幣納入企業資產負債表)接納加密貨幣,這曾讓市場看到穩定與增長的希望。如今,這一機構性支撐正在松動,暴露出與早期市場周期相似的脆弱性。
據 CryptoQuant 數據顯示,上市企業 「數字資產金庫」 的比特幣購買量從 7 月的 6.4 萬枚驟降至 8 月的 1.26 萬枚,9 月截至目前僅為 1.55 萬枚。相較於初夏的購買熱潮,9 月的購買量已暴跌 76%。過去一周,比特幣與以太坊同步下跌,跌幅近 6%,此次拋售還伴隨着突如其來的強制平倉。部分曾通過 「私募投資公開股票」(PIPE)交易融資的金庫企業,其股價較發行價已下跌多達 97%。
總體而言,今年數字資產金庫已募集超 440 億美元。這些金庫被宣傳為 「穩定買家」,有望將比特幣及其他加密貨幣從投機性代幣轉變為金融基礎設施。其核心邏輯很簡單:企業金庫、養老基金及上市公司將把比特幣作為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持有,從而為比特幣創造 「需求底線」。
然而,這一 「底線」 如今正搖搖欲墜。據報道,監管機構已開始調查數字資產金庫股票的異常交易行為。
10x Research 負責人馬庫斯・蒂倫表示:「此外,我們對這些金庫所持加密貨幣的收購價格及真實股份數量的瞭解極為有限 —— 許多 PIPE 交易中包含認股權證,而這類工具的波動性及股權稀釋效應透明度極低。」
部分曾以高溢價交易的金庫企業,其估值倍數已大幅縮水,當前市值接近其所持比特幣的價值。這種溢價被稱為 「市值與資產淨值比率」(market-cap-to-NAV multiple,簡稱 mNAV),用於衡量企業股價相對其比特幣儲備價值的溢價或折價幅度。
由於可用於 「逆周期買入」 的資金減少,這些金庫企業的購買退縮削弱了關鍵買家的市場影響力。最終形成了一個令人沮喪的惡性循環:機構支持曾既是需求的信號,也是需求的支撐;而如今機構影響力減弱,這兩重作用也隨之瓦解。
加密貨幣市場已呈現 「雙速分化」 格局。一方面,衍生品市場顯露壓力:長期期貨合約需求驟降,過去 24 小時內比特幣多頭頭寸強制平倉規模達 2.75 億美元,凸顯市場避險情緒;另一方面,面向散户的加密貨幣產品資金流入仍保持穩定節奏。
彭博社匯編數據顯示,9 月 iShares 比特幣信託 ETF(iShares Bitcoin Trust ETF)吸引資金 25 億美元,較 8 月的 7.07 億美元大幅增長。即便企業買家逐步退場,ETF 投資者仍在持續尋求比特幣敞口。
Arca 首席投資官傑夫・多曼表示:「加密貨幣市場走弱,更可能是因為數字資產金庫(DATs)的疲軟 —— 這並非因為金庫引發拋售壓力,而是因為它們從市場中撤走了一個重要買家。」
莫滕・克里斯滕森見證了 8 月比特幣狂熱的頂峰。他並未看到傳統周期頂部的典型信號 —— 沒有拋物線式暴漲,也沒有突如其來的大規模強制平倉 —— 但市場氛圍已顯 「稀薄」。當比特幣價格突破 12.3 萬美元時,這位警惕加密貨幣 「月內波動 50%」特性的資深交易員,建議親友拋售持倉。
運營AirdropAlert.com的克里斯滕森稱:「在我看來,所有這些金庫企業的出現,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頂部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