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日本被印度超了

2025-09-26 21:14

最近,印度政策智庫國家轉型委員會宣佈一則重磅消息:

根據IMF的最新數據印度經濟規模已突破4.19萬億美元,正式超越了日本,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並有望於3年內超過德國,三哥很快就真是「三哥」了。

雖然最終排名要等到全年數據完全統計后才能確定。

但根據IMF的預測,未來兩年,印度仍將是全球增長最快、GDP增速唯一超過6%的經濟體。

相比於+0.6%的日本、-0.1%的德國……「歷史性突破」,很大概率並不是提前開香檳。

不過,凡事得分兩面來看。

好的一面,印度的潛力,甚至至今都沒有完全釋放出來;壞的一面,如此巨大的潛力,可能永遠只是「潛力」。

正如很多人覺得,印度GDP被高估了,可能言過其實。

之所以給人這種印象,一方面是不夠「硬」,太偏科;另一方面,似乎是地基不牢。


01

人口紅利閒置


提起印度,繞不開一個詞匯,「人口紅利」。

2023年,印度人口總數正式超過中國。

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此時此刻的印度擁有約5.94億勞動力人口(15-64歲),且平均年齡只有28歲。

人口結構非常健康,且未來20年仍將新增1.8億壯勞力。

預計到2050年左右才達到人口峰值16.8億,到世紀末依然將維持在15億以上的人口。

以此來看,印度的人口優勢,至少能持續大半個世紀。

當然,單純的人多並不能代表紅利。

客觀來看,印度的人口素質,也在提升。

從數據上看,印度有2.87億文盲,佔全球文盲的37%

這也是很多人嘲笑印度的地方,覺得他們的人口素質太低。

其實大可不必。

90年代,中國內地的文盲率也曾高達15.9%,並不比印度強多少。

這些人,大多是老年人,年輕時沒有受教育的機會。

印度其實也一樣,他們的文盲大多數是老人,以及受到宗教壓迫的女人。

通過全國普及教育,中國大陸的文盲率已經降至2.67%

印度也在做類似的事情。

自從喊出「免費」教育的口號后,因為根深蒂固的宗教陋習,基礎教育的普及雖然沒有很成功,但高等教育體系確實在持續擴張。

根據UGC的數據,自從喊出「免費」教育的口號后,印度大學數量從2015年的760所增加至1213所,高等教育體系持續擴張。

等到真正受過高等教育的這代人,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或許纔是印度的人口紅利真正爆發的時候。

但至少現在,但如此多的「紅利」依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潛力。

目前,印度的勞動參與率仍然只有50%左右,女性勞動參與率不足10%,與10年前幾乎沒有區別。

全國有約52%的勞動力處於失業或非活躍狀態。

尤其是青年人口失業率,近些年長期維持在25%以上。

也就是説,在印度崛起的主旋律中,相當多人,似乎過得並不好。

為什麼如此?

如此多人口處於「閒置」狀態,有兩種説法。

要麼,是其潛力還有待釋放;要麼,是根本沒有機會釋放。

大概率是后者。

其實印度最大的問題,從來不是人口素質,也不是種姓製度,而是沒有經歷過土地改革。

這點就與中日韓乃至歐美完全不一樣。

想要工業化,必然對土地有非常大的需求。

但印度本土的地主力量依然十分龐大,和地方政府的利益深度綁定,而州一級政府徵地不屬於聯邦事務。

地主們寧願土地荒蕪,也要漫天要價,這使得印度工業的徵地成本狂高。

即便給地,也會指使工會對外企勒索,嚴重阻礙了工業化的進程

比如泰米爾納德邦,是印度最富裕的地方之一,想要建一條路也是千難萬難。

這就是為什麼,在印度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同時,印度製造業佔GDP的比重進一步下降至14.3%,印度製造在全球出口市場中僅佔1.8%

相對的,服務業GDP佔比依然是頂樑柱,佔比超過60%

比如IT行業,印度程序員海外外包業務佔全球55%,貢獻了全國9%GDP

……

服務業貢獻的GDP,當然也是真金白銀,沒有什麼不好。

但這不僅與印度製造崛起的主旋律不符,對印度最大的優勢「人口紅利」本身,也是一種傷害。


02

畸形的崛起


20238月,莫迪在印度建國76周年慶典上,定下「Amrit Kaal」目標,大概意思是黃金年代。

2047年,也就是建國100年,印度要成為一個發達國家。

這是個宏偉的決心,我們要用所有的力量去實現它。

他鼓勵所有20-25歲的青年,在接下來二十多年人生的黃金歲月中,實現「印度夢」。

隨后,莫迪還提議把國名India」改成「Bharat」,進一步增強國民榮譽感。

但在宏大敍事之下,作為螺絲釘的一個個小人物,他們的故事並不一定動聽。

「人均」GDP飛速上升,通脹居高不下的時代,印度最低工資水平卻10年不變,大概就是最好的佐證。

據《21世紀資本論》作者托馬斯皮凱蒂等人組織的「世界不平等實驗室」報告:

以印度現代資產階級為首的‘億萬富翁統治’,比在英國殖民時期更不平等,這是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

有多不平等?

30年代,作為日不落帝國的一份子,印度地區最富有的1%人口,收入佔比是20%

1947年獨立時,大量富人出逃,這個值降至12.5%

1982年,降至歷史最低6%

1991年,實行「改革開放」后,形式開始反轉;到2014年莫迪上臺時,再次回到百年前的20%

當年,莫迪承諾,將增加1億個製造業崗位,增加底層人收入,緩解貧富差距繼續擴大。

但這個數字依然一路狂奔。

2014-2023年,印度億萬富豪的淨資產增長超過300%,是同期國民收入增長的10倍。

1%人的收入佔比,達到前所未有的22.6%,財富佔有比例更是超過40%

與之相對的,50%人口的收入佔比從23%迅速下滑至15%,全國90%人口的收入都在平均線以下。

2.24億人受到長期飢餓影響。

只能説,得虧這是在印度。

印度本土宗教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極大消弭了底層人對巨大貧富差距的不滿情緒。

不是因為壓迫不夠殘忍,而是因為宗教告知賤民,苦難是神對自己的今世考驗,是天意。

這些教條,不僅能維持社會穩定,也是如今印度這個國家形態的立身之本。

只有宗教,才能把一百多個語言不通的民族維繫在一起。

客觀來講,基於印度教意識形態的印度人民黨,之所以能崛起,最大的原因,是莫迪這位政治家順應了歷史的選擇。

作為一個必須依靠印度教維繫認同的國家,印度不可能真正抗拒印度教。

但歷史也是在不斷前進的。

無論印度政府推進現代化改革的決心有多大,都必須面對一個問題:現代化必然會削弱或扭曲宗教認同感。

這或許纔是如今的印度,最矛盾的點。

如果人人都富裕了、開智了,相當於是對其立身之本造成衝擊。

這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麼印度改革不徹底、導致製造業萎靡不振的問題。

可能是能力不夠、舊勢力根深蒂固,也可能是根本不想。

如果不邁過這個坎,印度不可能真正崛起。


03

尾聲


今天的印度人,至少在相對開明的南印度,與十年、二十年前的那一批中國人,有些類似。

他們確實感受到了財富增長,部分吃到了時代紅利的幸運兒,甚至打破了數千年的桎梏,實現階級上的躍遷。

這種爽,比脱貧更強烈。

大一點的,首相莫迪、首富阿達尼,都是低種姓出身;小一點的,在新興行業功成名就的小夥子,也能和高種姓女神組成家庭。

在以前,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今時今日,卻已經很平常。

這一切,與北方鄉村形成鮮明對比。后者,種姓製度依然是主宰,無數賤民還在延續數千年不變的生活。

這也是許多人詬病印度的地方,其實是以偏概全了。

隨着兩者差距越來越大,會有越來越多北方人南下淘金,正如當年國內人往東南沿海打工一樣。

當越來越多人開智,越來越多下一代受到高等教育,再加上互聯網的裂變效應,即便是虔誠的信徒,心靈也早就被污染了。

這本就是個自相矛盾的過程。

過去,人們只會逆來順受,一切都奉獻給神。

現在,他們開始懂得為自己思考了。

對一個嚴重依賴精神枷鎖而存在的國家,這究竟是不是好事呢?(全文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