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淘金時代啟幕:阿里、京東重金押注,大廠重構產業格局

2025-09-26 20:50

轉自:貝殼財經

當生成式AI的技術泡沫逐漸消散,中國科技行業正迎來一場「淘金運動」。

9月24日至25日,阿里巴巴與京東在各自的科技大會上接連拋出重磅計劃:阿里宣佈推進三年3800億的AI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並與英偉達共建PhysicalAI生態(物理AI),京東則啟動萬億AI生態計劃及三款C端(消費者端)智能產品。

資本市場對此反應強烈,受相關消息帶動,阿里、京東日內漲幅逾7%。

這兩場相隔不到24小時的發佈會,不僅標誌着中國大廠AI競爭從技術比拼進入應用深水區,更折射出全球AI產業正經歷「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關鍵轉折期。

雙巨頭亮劍:巨資投入背后的差異化路徑

在杭州雲棲大會的舞臺上,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阿里雲智能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吳泳銘提出,阿里雲未來的終極目標是發展出能夠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類的超級人工智能(ASI)。

這是阿里首次提出「超級人工智能(ASI)」三階段發展論,將當前行業定位為「自主行動」的關鍵過渡期。為支撐這一願景,阿里宣佈正在推進三年3800億元的AI基礎設施計劃,未來進一步追加投資。遠期規劃顯示,到2032年阿里雲全球數據中心能耗規模將較2022年增長10倍。與英偉達的合作則聚焦PhysicalAI全鏈條,覆蓋從數據合成、模型訓練到仿真測試等核心環節。

在產品發佈層面,阿里雲首席技術官周靖人宣佈了最新的模型進展,一口氣推出7款大模型,覆蓋語言、視覺、語音、代碼等多個方向。

周靖人在採訪中表示,大模型的迭代不僅依賴算法突破,更需要系統工程支撐。過去一年阿里頻繁發佈新模型,這並非個例,而是全球AI行業的普遍現象。「今天的競爭,不僅是比拼幾個模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否快速迭代、不斷創新,把模型真正做出來。」

京東則試圖走出一條「供應鏈+AI」的路徑。

在今年的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上,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許冉提出「萬億AI生態」目標,未來三年通過持續投入帶動產業鏈規模增長。與阿里側重技術底座不同,京東的佈局更貼近消費端:即將上線的「京犀」應用程序定位為「下一代購物超級入口」,整合AI購物、AI試衣等沉浸式體驗;「他她它」應用程序打造擬人化智能夥伴,支持跨設備「記憶一致」交互。

而行業首個「附身智能平臺」JoyInside2.0已吸引30余家硬件品牌接入,為機器人、智能眼鏡等終端提供「大腦」。京東內部數據顯示,接入JoyInside(附身智能大模型)的智能硬件平均對話輪次提升超過120%。京東已升級了京東探索研究院,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出任院長,足見其對AI戰略的重視程度。

京東探索研究院副院長何曉冬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京東AI佈局的核心邏輯始終圍繞「用技術改變產業」展開,而這一方向的起點,正是源於對供應鏈各環節效率提升的深層需求。在京東的戰略規劃中,AI並非孤立的技術概念,而是滲透在零售、物流、健康、工業四大核心場景的「效率引擎」,最終去解決產業實際痛點。

太平洋證券日前發佈研報稱,北美科技大廠在AI驅動下實現業績持續高速增長,並保持高額資本開支加大對AI基礎設施的投入。同時國內人工智能相關政策陸續出臺,預計國內AI應用商業化進度有望提速,AI應用爆發也會帶來算力需求的大幅增長。

AI成科技行情「燈塔」

巨頭的密集動作迅速傳導至資本市場。9月24日,阿里巴巴港股股價一路走高,港股和美股均上漲,其中港股日內漲幅超過8%,相關產業鏈個股亦表現強勢。9月25日,京東港股也一度漲逾7%。

這種行情並非偶然,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22日,中證人工智能指數「924」以來上漲了139.51%,在A股眾多主題行業指數中表現突出。今年以來,科技股成為A股市場最強主線。

政策層面的利好進一步放大市場預期。就在阿里巴巴、京東發佈會期間,商務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大力發展數字消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擴大人工智能終端產品供給」,將智能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納入重點支持領域。

AI已成為阿里巴巴的新敍事名片。未來三年阿里巴巴超過3800億元的投入,總額超過去十年總和。

京東的AI佈局則圍繞「業務場景定義技術方向」展開,重點投向AI技術研發與應用。與此同時,京東自今年6月以來已相繼投資智元、帕西尼、眾擎等一批機器人企業,在具身智能方向連續落子。

除阿里巴巴、京東外,其他科技大廠亦在AI賽道加速佈局。近期字節跳動通過全資收購切入AI醫療健康領域,探索「AI+醫療」的創新模式;百度持續強化文心大模型的行業應用,在智能雲市場份額穩步提升;騰訊則聚焦AI+遊戲與企業服務,構建差異化競爭力。

「最近一年,全球AI行業的投資總額已經超過4000億美元,未來5年全球AI的累計投入將超過4萬億美元,這將加速催生更強大的模型,加速AI應用的滲透。」吳泳銘説道。

產業仍面臨多重考驗

談及技術創新的底層考量,何曉冬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AI的價值既要體現在「每個產業環節的效率提升」上,更要探索「定義時代的能力」。

「從合作伙伴與終端用户的感知來看,他們不需要理解背后複雜的技術邏輯,只需體驗到‘問題被精準、快速、便捷地解決’——這纔是技術轉化為合作優勢的關鍵,也是我們始終關注的核心目標。」何曉冬強調,To B(針對企業端)技術落地,始終以市場需求為起點,通過分層賦能讓技術「看得見、用得上、有價值」。

儘管AI應用落地進程提速,但產業仍面臨多重考驗。阿里巴巴預測的10倍能耗增長意味着未來十年數據中心建設面臨巨大的能源壓力,如何平衡算力擴張與綠色低碳成為行業共同課題。技術層面,大模型的「幻覺問題」、多模態交互的流暢度仍需突破,具身智能要實現真正的「言行一致」,還需跨越語義理解與物理世界交互的鴻溝。

從阿里的ASI佈局到京東的萬億生態,中國科技巨頭的AI競賽已超越單純的技術比拼,進入「應用定義價值」的新階段。這場由政策、資本、技術共同驅動的產業變革,不僅將重塑消費、電商、雲計算等傳統領域,更可能催生全新的商業模式與就業形態。

正如吳泳銘所言,AI的未來在於解決全球性複雜問題,中國AI產業正站在從「跟跑」向「並跑」甚至「領跑」跨越的關鍵節點,萬億市場的淘金盛宴已然開啟。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子姣

校對 穆祥桐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