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6 16:5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在啟動A股上市輔導近五年后,深圳麥科田生物醫療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麥科田」)最終選擇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摩根士丹利與華泰國際擔任其聯席保薦人。回顧公司融資歷史,自2016年開始,公司一直保持着高頻融資節奏,7年內累計完成10輪融資,總融資金額約22.59億元。
伴隨資本持續注入,公司估值實現跨越式增長,從2016年初的3.2億元升至IPO前的82.45億元,增幅近25倍。然而,在受到資本熱捧的背后,公司實際上仍存在諸多隱憂,包括業績真實性存疑、併購導致大額商譽懸頂、內控合規方面問題頻發等。
淨利潤與現金流背離 扭虧背后是否存在業績美化?
從業績表現看,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分別為9.17億元、13.13億元、13.99億元、7.87億元,呈現穩步上升態勢。相比之下,同期公司淨利潤表現則難言樂觀,2022年虧損2.26億元,2023年虧損收窄至6450.8萬元。2024年在營收同比增長6.55%的情況下,虧損幅度較2023年擴大49.8%,虧損額再度擴大至9661.7萬元。
2025年上半年,麥科田首次扭虧為盈,實現淨利潤4096.8萬元。但從現金流情況看,2024年、2025年上半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不增反降,分別為0.62億元、0.57億元,主要由於公司應收賬款顯著增加。
2022年-2024年,公司貿易應收款項及應收票據增加額分別為1504.5萬元、441.2萬元、3005.9萬元,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對應增加額分別為1907.2萬元、4710萬元,2025年上半年增加額顯著增加,已高於2024年全年,麥科田扭虧背后是否存在通過壓貨美化當期業績的現象值得關注。
同時,費用與成本控制同樣是推動公司利潤端表現的原因之一。2025年上半年,公司銷售及營銷開支、行政開支、研發開支佔總收入的比重均較往期下降,其中銷售費用率由2024年的23.8%降至21.2%;研發開支同比下降10.72%,僅為1.27億元,佔總收入比重由2024年的20.8%降至16.09%。
渠道壓貨+縮減費用固然能在短期內提振業績,但其「后遺症」同樣不容忽視。對於以創新為核心的醫療企業而言,研發投入的收縮可能影響長期產品創新與技術迭代能力。而渠道壓貨則可能會透支未來市場承接力,加大公司業績波動等。
併購堆高業績致大額商譽懸頂 內控合規方面問題頻發
業務方面,麥科田主營業務包括微創介入業務、生命支持業務、體外診斷業務三大板塊。2025年上半年各業務營收佔比分別為51.17%、37.86%、10.96%。其中,微創介入業務板塊營收佔比從2022年的42.1%一路攀升,並於2025年上半年首次超越傳統優勢的生命支持業務。
這一變化與2022年的關鍵收購密不可分,當年麥科田將內窺鏡生產商唯德康醫療收入囊中,成功切入微創賽道。併購效應立竿見影,該業務營收從2022年的3.86億元猛增至2024年的7.21億元,成為絕對的增長主力。2025年上半年繼續發力,同比增長16.85%,收入達4.03億元。
事實上,近年來併購已成為麥科田擴張業務版圖的主要路徑。公司在2022年1月收購英國醫療設備公司Penlon,將生命支持業務延伸至麻醉解決方案領域;同年4月拿下江蘇醫療器械企業唯德康醫療,正式切入微創介入賽道。2025年8月又訂立股權轉讓協議,擬收購蘇州國科美潤達醫療,計劃將產品範圍從柔性內窺鏡拓展至硬性內窺鏡。
然而,在外延併購堆高業績的同時,頻繁併購也讓麥科田揹負了沉重的商譽包袱。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商譽規模達9.08億元,佔同期淨資產的49.6%。高額商譽背后,是不容忽視的減值風險。公司也在招股書風險提示中坦言,基於對Penlon、唯德康醫療及Vedefar的收購,無法保證未來不會發生商譽減值虧損,任何商譽的重大減值均可能對業務、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唯德康醫療曾是奧賽康的收購目標,當時交易價格擬定為8.34億元收購其60%股權。但因唯德康業績下滑引發監管質疑,重組方案最終被證監會否決。2022年4月,麥科田以17億元報價全資收購唯德康,估值較奧賽康出價對應的估值提升逾兩成,溢價收購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此外,麥科田的內部控制和合規管理也存在隱患。華泰證券在最后一期輔導報告中指出,麥科田仍需進一步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並保證能夠有效得到執行。輔導小組及各中介機構后續將根據前期梳理結果,輔導該公司進一步完善整體內控制度的建設。
據瞭解,2024年7月,因生產質量管理體系不完全符合《醫療器械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的相關規定,麥科田子公司生科原被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採取行政措施,並被要求停產整改,直至2024年11月才恢復生產。
此前,麥科田還曾存在注射泵抽檢不合格、產品召回,以及違法從事醫療器械生產、經營等情形。這些合規問題不僅直接影響公司經營,也可能成為港交所審覈關注的重點。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是上市公司的基礎要求,麥科田在這一方面的改進空間仍然較大。
責任編輯:公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