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奇瑞汽車正式掛牌港交所,首日市值直追吉利

2025-09-26 19:49

香港交易所的電子屏上亮起代碼「09973.HK」,標誌着奇瑞汽車歷時21年的上市征程畫上句號

文|《財經》特約撰稿人 王欣 趙成

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奇瑞汽車」)(09973.HK)正式登陸港交所,發行價30.75港元(約合28.2元人民幣),募資規模約91.45億港元(約合83.86億元人民幣),所得款淨額為88.79億港元(約合81.42億元人民幣),成為2025年港股最大規模IPO。

交易首日,奇瑞汽車以34.98港元開盤,漲幅一度觸及11.22%,最終收報於31.92港元,漲幅收窄至3.8%,對應總市值為1841億港元,9月26日,奇瑞收報於32.14港元,漲0.69%,總市值為1853.59億港元。與在港股上市多年的吉利汽車(00175.HK)市值(1855.72億港元)基本持平。

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向《財經》指出:「當前港股市場熱度較高,奇瑞首日3%-4%的漲幅符合預期,但股價接近發行價安全邊際,后續走勢需關注資金面變化。」

本次全球發售的2.97億股H股中,10%面向香港公開發售、90%為國際配售,其中公開發售獲308.18倍超額認購,國際配售獲11.61倍認購。受超強颱風影響,原計劃在港舉行的上市敲鍾儀式調整至安徽蕪湖進行。

(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 來源:奇瑞汽車)

(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 來源:奇瑞汽車)

在慶祝儀式上,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回顧創業歷程時提到:「正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接力託舉,讓奇瑞一步步從小草房走向港交所,從一家草根企業成長為連續22年蟬聯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的全球化大公司。今天的上市是奇瑞邁向國際資本市場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們扛起更大責任迎接更大使命的全新起點。」他特別提到,將藉助資本的力量加速技術始終持續做強汽車主業。

關於此次IPO闖關,奇瑞內部態度極為審慎。一位奇瑞汽車高層在港股上市前夜向《財經》透露:「這兩天我們全力聚焦上市環節,應對香港大風。」

這份緊繃背后,是奇瑞自2004年啟動上市以來長達21年的資本跋涉。早期因股權結構複雜及戰略搖擺等問題,公司多次錯失資本市場窗口期,長期處於市場的「冷板凳」位置,直到2018年混改后才逐步破解體制性障礙。

(奇瑞汽車港交所上市敲鍾儀式,來源:奇瑞汽車)

(奇瑞汽車港交所上市敲鍾儀式,來源:奇瑞汽車)

奇瑞港股IPO何以成功?

奇瑞汽車的上市之路可謂一波三折。自2004年啟動上市計劃以來,公司因股權結構複雜、戰略搖擺等問題多次錯失資本市場窗口期。這家企業從1997年創業起步,8年成為自主品牌「一哥」,卻在2007年多品牌戰略中折戟,2018年前更因層層束縛,陷入「決策受限、高管更迭、上市失敗」的多重困境。

轉機出現在2018年啟動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青島五道口與立訊精密先后注資,逐步破解了體制性障礙。

近年來,奇瑞財務表現顯著改善。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奇瑞營收由926億元升至2699億元,淨利潤從58億元增至143億元;2025年一季度繼續保持增長。燃油車業務貢獻超七成利潤,成為企業穩定的輸血來源,海外市場更是連續22年出口第一,2024年海外收入佔比達37.4%。

2025年2月28日,奇瑞第七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8月28日招股書失效次日,公司迅速更新2025年一季報數據再度遞表,最終在9月7日通過聆訊。9月24日暗盤交易中股價漲幅超8%,顯示出市場對其「壓軸登場」的期待。

在知名投資人、國科新能創投創始合夥人方建華看來,此次奇瑞IPO實為「水到渠成」。

「奇瑞IPO屢次折戟終於上市,是因為奇瑞通過混改實現了治理結構的根本性轉變。我們有時候與尹總開玩笑,奇瑞之所以發生變化,是因為奇瑞‘換了’董事長,決策成功率也高了,國際資本非常關注這一點。」方建華告訴《財經》。

從國際視角看,奇瑞的資本吸引力基於三大支柱:治理結構優化、出海先發優勢、新能源智能網聯佈局。方建華指出:「奇瑞通過整合自有品牌資源,疊加與華為在智界項目的深度合作,在智能汽車領域具備厚積薄發的潛力。這三重優勢共同構成了國際資本看好奇瑞的邏輯基礎。」

從估值邏輯看,奇瑞的價值體現在傳統業務提供穩定現金流,新能源業務展現增長潛力,全球化佈局注入持續動能。

根據其招股書,此次奇瑞IPO的募資中,35%用於未來1-3年不同車型及版本的研發,25%投入下一代汽車及先進技術研發,20%專項支持海外市場拓展,其余資金用於生產設施升級和營運資金補充。值得注意的是,奇瑞汽車明確將20%淨募資專項投向新能源汽車產品發展。

上市后的風險敞口:品牌內耗與轉型壓力

光鮮數據之下,奇瑞汽車在其招股書里並沒有迴避三大風險:一是品牌內耗風險,二是新能源轉型壓力,三是海外市場不確定性。

在其港股13家基石投資者中,鮮見歐美大型資本的身影,奇瑞最大籌碼——連續22年出口第一,成了國際投資者擔憂風險點之一。

「實際上,國際資本多為中東及內地資金,美國資本因制裁俄羅斯、伊朗等出口市場被禁止參與。西方資本的缺位可能影響奇瑞的估值公信力,后續二級市場若‘炒高’股價,中小投資者恐會出現‘站崗’風險,承擔估值回落風險。」曹鶴告訴《財經》。

據招股書披露,2022年末至2025年一季度,其資產負債率分別高達93.1%、91.9%、87.9%和87.7%,即便呈現緩慢下降趨勢,仍遠超行業60%-70%的安全區間。在賬期方面,今年一季度賬期為155.7天,8月25日奇瑞發文稱已將供應商平均支付賬期壓縮至47天,截至7月31日,一季度賬款已結清60.6%。

奇瑞在招股書中坦承三大核心風險:品牌內耗、新能源轉型滯后及海外市場波動。目前公司旗下擁有奇瑞、星途、捷途、iCAR和智界五個品牌,但彼此之間存在定位重疊。例如,星途星紀元與智界在產品線與產能分配上界限模糊,而主品牌序列繁雜也削弱了用户認知。

儘管燃油車業務貢獻了超七成的收入,為整體運營提供穩定現金流,但「以油養電」的模式也凸顯出結構矛盾。2024年,新能源業務收入佔比不足兩成,至2025年一季度雖提升至27.3%,仍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同期,由於新能源車型上量初期對利潤存在侵蝕,公司毛利率微降至12.4%。

(奇瑞汽車2025年1月-8月銷量,數據來源:官方披露)

(奇瑞汽車2025年1月-8月銷量,數據來源:官方披露)

此外,風雲A8等插混車型因配置競爭力不足出現銷量下滑;定位高端的智界在2024年交付5.8萬輛仍未能實現盈利,與華為的合作雖提升了技術形象,但去年12月單月銷量創下年內最高銷量紀錄(17736輛)之后,今年起出現「高開低走」局面。2025年一季度維持月銷過萬之后,4月出現斷崖下跌,6月銷量僅為2459輛,第三方數據顯示其8月銷量已不及2000輛,僅為年初13%,9月新款車型上市后或有望拉動回升。

為應對品牌重疊與戰略模糊問題,2025年7月奇瑞啟動組織重組,將旗下品牌整合為四大事業部:星途事業部肩負高端化使命,主攻20萬-50萬元市場,風雲事業部主攻混動賽道,艾虎事業部穩固10萬-15萬元燃油車基本盤;QQ事業部專注A0/A00級純電市場,意圖構建「燃油守局、電動突圍」的雙線戰略,效果有待驗證。

海外市場作為奇瑞的增長引擎,亦面臨地緣政治與政策風險。歐盟反補貼税已對其歐洲業務產生衝擊,而俄羅斯等關鍵市場的依賴度也帶來不確定性。今年9月官方雖已闢謠奇瑞將退出俄羅斯市場,但從實際動作看,奇瑞已開始縮減在俄運營規模以降低后續風險。

「現在汽車出口壓力正在增加。隨着地緣政治和俄羅斯政策收緊等市場限制,我認為今年國內車企完成600萬輛的汽車出口量的可能性不大,明年出口量會進一步下降。」曹鶴説。

奇瑞上市后,股權結構較為分散,無單一實控人,形成了國有資本、管理層與員工持股平臺、戰略投資者共同持股的格局。

「上市為早期投資者如青島五道口、立訊精密提供了退出通道。」曹鶴認為,「港股解禁期一過,資本套現的壓力可能會衝擊股價。資本平臺需要新故事,尹同躍已年過六旬,誰會是奇瑞未來接棒者,尚未可知。」

儘管面臨挑戰,業內仍看好奇瑞的轉型潛力。方建華認為,資本市場定價本質是對未來成長性的預判,奇瑞在智能化與電動化方向的投入或將逐步兑現為長期價值。然而,如何平衡多方利益、清晰品牌路徑、提升新能源盈利能力,將是其上市后必須回答的關鍵問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