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6 18:41
來源:財經五月花
作者:張英傑 左嫣然 石駿佳 倪學媛
在「雙碳」目標指引下,綠色金融政策持續深化、市場機制逐步完善,各類銀行紛紛加快綠色金融佈局,形成了覆蓋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發行與投資的全鏈條發展格局。A股上市銀行綠色金融已進入「規模擴張與結構優化並重」的新階段
距離「雙碳」目標(2030年碳中和、2060年碳達峰)提出屆滿五周年,綠色金融已經成長為中國銀行業轉型升級和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抓手。
在目標指引下,綠色金融政策持續深化、市場機制逐步完善,各類銀行紛紛加快綠色金融佈局,形成了覆蓋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發行與投資的全鏈條發展格局。
本文聚焦42家A股上市銀行,以其綠色貸款余額、綠色債券持有余額及債券發行規模為觀察樣本,旨在呈現銀行業的綠色信貸與綠色債券業務發展成果,為理解綠色金融實踐進展提供有價值的觀察窗口。其中,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為階段性指標,故採取2022年-2024年累計數據以強化統計結果代表性,這期間共23家A股上市銀行公開發行綠債;截至2024年末,僅29家A股上市銀行披露了綠色債券持有數據,故該部分統計範圍為這29家上市銀行。
近年來,綠色貸款規模連續攀升。截至2024年末,42家A股上市銀行綠色貸款余額合計超過27萬億元。其中,國有大行貢獻近八成余額,成為綠色貸款領域絕對的主力軍;股份行增速迅猛,穩穩佔據第二梯隊;中小銀行增速亦是不俗,同時表現出鮮明的區域特徵。
綠色債券一級市場飛速擴容,頭部大行依然領跑,股份行和城商行緊跟,多層次市場格局日趨完善。值得一提的是,兩家城商行入圍發行前十強。
綠色債券投資方面,大行持穩、中小行快進,資金配置更均衡。
總體來看,A股上市銀行綠色金融已進入「規模擴張與結構優化並重」的新階段,呈現出體系逐步完善、層次愈發清晰、動能持續增強的特徵。可以明確:綠色金融不僅已成為中國銀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更將在未來繼續為「雙碳」戰略和經濟綠色轉型注入堅實動力。
綠色貸款:
余額超27萬億元,增速約20%
近年來,隨着「雙碳」戰略的深入推進,綠色金融已成為國內銀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
作為銀行綠色金融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綠色貸款是精準引導金融資源流向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等重點領域的關鍵工具,不僅是推動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支撐。
截至2024年末,42家A股上市銀行綠色信貸余額超過27萬億元,同比增長約20%。綠色貸款規模持續擴張,結構特徵日益清晰,市場逐漸形成「國有大行穩規模、股份制銀行強活力、區域銀行快增長」的多層次發展格局。國有大行憑藉其戰略定位保障綠色信貸的總體供給與穩定,股份制銀行依託市場化機制和產品創新能力不斷拓展新興領域,而中小銀行則依託地方優勢和靈活機制實現「彎道超車」。各類銀行協同發展,使綠色金融資源能夠在國家戰略性項目和區域特色產業之間實現互補與流動。
國有大行穩居貸款規模核心地位,發揮主導作用。截至2024年末,工商銀行綠色貸款余額突破6萬億元,居行業首位;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綠色貸款余額分別達到4.97萬億元、4.70萬億元和4.07萬億元,形成了萬億級別的龐大陣營。國有六大行合計綠色貸款余額超過21萬億元,約佔全部A股上市銀行綠色信貸總規模的八成。憑藉雄厚的資本實力、廣泛的客户基礎以及覆蓋全國的信貸網絡,國有大行在支持能源結構轉型、重大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和低碳產業發展中發揮了基礎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和郵儲銀行的貸款增速分別達到31.03%、22.90%和22.55%,在體量龐大的同時仍保持較快增長,展現了國有大行在綠色金融戰略中的穩健推進。
股份制銀行規模與增速並重,構成了市場的「第二方陣」。興業銀行綠色貸款余額達9679億元,延續其在綠色金融領域的深耕優勢;浦發銀行綠色貸款余額6256億元,展現出穩健擴張態勢。中信銀行、光大銀行綠色貸款余額分別為6006億元、4424億元,同比增速分別達30.84%和41.01%,基數較小,呈現出顯著的「高成長」特性,反映其清晰的戰略佈局和積極的業務拓展。總體來看,股份制銀行在規模積累的同時,普遍保持了較高增速,顯示出其對綠色貸款的戰略重視和業務潛力,成為推動綠色貸款結構優化的重要力量。
城商行與農商行雖然整體規模不及全國性銀行,但增長迅猛、區域特色鮮明。江蘇銀行以3635億元的余額穩居城商行首位,展現了其在長三角綠色產業集羣中的突出地位。南京銀行以2216億元的余額和北京銀行以2104億元的余額位於2000億級梯隊,其中北京銀行增速高達43.11%,表現尤為亮眼。農商行中,滬農商行以843億元處於領先位置。更值得關注的是部分地方性銀行的跨越式擴張,西安銀行、瑞豐銀行和鄭州銀行的綠色貸款增速分別達到202.75%、144.63%和123.73%,成為帶動整體市場活力的重要引擎。整體來看,城商行與農商行正通過「規模積累」與「質量提升」並舉,日益成為地方綠色項目融資的關鍵參與者,展現出在綠色金融版圖中的獨特潛力。
隨着「雙碳」戰略深入推進和綠色產業鏈持續完善,中國綠色貸款市場仍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對國有大行而言,應在穩步擴大總量的同時,提升貸款結構的精細化管理水平,持續發揮其在支持重大綠色項目和服務國家戰略中的「壓艙石」功能。股份制銀行則應進一步發揮市場化機制優勢,推進綠色信貸產品創新,加強對新興產業和跨區域項目的金融支持。對於中小銀行,關鍵是在高增長背景下提升風險管理和項目投研能力,將綠色貸款打造為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債券發行:
23家銀行三年規模達5435億元
綠色債券作為核心的融資工具,其發行規模直接反映了銀行在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投入力度。2022年-2024年,42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23家上市銀行發行了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累計達5435億元。從發行銀行構成來看,當前市場呈現出「頭部集中、梯隊分明、積極參與」的顯著特徵。
綠色債券發行市場由國有大行絕對主導,頭部效應極其明顯。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以1000億元的綠色債券累計發行規模並列榜首;其次為交通銀行,三年累計發行綠色債券650億元。前述三家銀行合計發行綠色債券規模佔全部A股上市銀行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的48.76%,彰顯了其龐大的資產體量、深厚的客户基礎以及在落實國家綠色戰略中承擔的「頭雁」角色,凸顯了大型銀行在綠色金融中的「壓艙石」作用。
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和頭部城商行構成了規模可觀的第二梯隊,是市場的重要參與力量。
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以興業銀行發行綠色債500億元、中信銀行發行綠色債400億元為代表,發行規模均達數百億級別,表現活躍,充分體現了其長期深耕綠色金融領域的戰略定力和專業優勢。江蘇銀行發行綠色債200億元和北京銀行發行綠色債190億元,則代表了地方性銀行中的佼佼者,其所在區域綠色項目密集、政策支持力度大,可藉助區域資源和政策優勢。城商行積極利用綠色債券工具服務區域經濟綠色轉型,成為市場中一股不可忽視的新興力量。
此外,眾多中小銀行積極參與,市場參與主體日益豐富。包括青島銀行、貴陽銀行及多家上市城商行、農商行(滬農商行)在內的機構,雖然單家發行規模多在100億元以內,但中小銀行的廣泛參與標誌着綠色金融理念已深入人心,從全國性銀行到地方性銀行均已行動起來,將資金投向本地綠色項目,助力綠色金融資源精準滴灌至更廣泛的基層和細分領域。
總體而言,近三年A股上市銀行綠債發行既是政策引導的結果,也是市場機制作用的體現。隨着綠色金融標準與國際接軌,以及區域綠色項目的持續挖掘,未來中小銀行有望在差異化領域實現突破,推動中國綠債發行市場從「集中化」向「廣覆蓋」演進,為「雙碳」目標提供更精準的金融支撐。
債券持有:
總量約1.2萬億元,增速分化顯著
截至2024年末,42家A股上市銀行中共29家披露了綠色債券持有規模數據,合計持有規模約1.2萬億元人民幣。綠色債券的持有規模反映了銀行對綠色金融的戰略重視程度和資產配置傾向。總體來看,市場呈現出「總量集中、增速分化、中小銀行活力迸發」的特點。
在已披露的29家銀行中,從投資余額來看,國有大行佔據半壁江山。工商銀行以2909億元的綠色債券持倉規模遙遙領先,建設銀行綠色債券持倉規模超2000億元,農業銀行綠色債券持倉規模1656億元,分列二、三位。上述三家銀行與綠色債券持倉規模超1000億元的中國銀行,共同構成千億級持倉陣營。這四家國有大行綠色債券投資總規模超過7500億元,佔比達64.88%,體現了大型銀行在綠色資產配置方面的絕對主導地位,也反映了其踐行國家戰略、優化資產結構的系統性佈局。
此外,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民生銀行綠債投資余額最大,達882.98億元;城商行中,北京銀行余額最大,達207.86億元;農商行中,滬農商行余額最大,為175.46億元。
從持倉增速來看,中小銀行成為增長引擎。農商行表現最為亮眼,蘇農銀行以79.49%的增速領跑;青農商行增速為66.38%,滬農商行增速為28.19%,均保持雙位數增長;城商行中,南京銀行增速為44.86%,齊魯銀行增速為41.30%,二者增速均超40%,體現區域銀行對綠色資產的加速佈局,這同時也與城商行/農商行「基數低、政策響應積極」的特點密切相關。中小銀行正將綠色金融作為差異化發展、服務地方經濟轉型的重要突破口,並積極加大投資力度。
國有大行中,交通銀行增速最高,達37.55%,郵儲銀行增速為17.12%,農業銀行增速為14.80%,也均保持了兩位數的不錯增長,體現了其在綠色投資上穩健持續的步伐。
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中,民生銀行增速最高,達59.41%,其次浙商銀行增速為44.51%,增速也在40%以上,處於較高水平。
綜合規模與增速來看,A股上市銀行的綠色債券投資呈現出雙重邏輯:對於大型銀行而言,是維持巨量資產組合綠色轉型的「穩定性」任務;對於眾多中小銀行而言,則是抓住機遇、實現彎道超車的「成長性」選擇。
展望未來,隨着綠色債券市場擴容和品種進一步豐富,銀行業的配置策略或將更趨精細化和專業化。規模領先的大行需持續管理好存量鉅額頭寸,而增速迅猛的中小銀行則需警惕市場風險,提升投研能力,將綠色債券投資轉化為其特色化經營和穩健盈利的新支柱。
總體來看,上市銀行綠色金融正從規模擴張邁向結構優化與質量提升的新階段,隨着綠色標準持續完善與市場深度開放,銀行業需進一步強化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能力,共同構建高水平、可持續的綠色金融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