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6 18:19
陳白/文 如果要選整個9月全球市場最受矚目的明星公司,除了英偉達,恐怕不會有第二家。從入股英特爾到千億投資OpenAI,再到宣佈和阿里巴巴的合作計劃,在今天這樣的全球環境中,黃仁勛的長袖善舞,可謂登峰造極。
這一系列看似散亂的佈局背后,邏輯卻極為清晰:這位最成功的賣鏟人,已經不再滿足於只提供工具。
故事的變化首先是從投資邏輯開始的。過去,英偉達的投資部門更像是一個生態賦能者,其核心目標是「扶持」那些能夠證明其GPU價值、擴大其CUDA(英偉達推出的運算平臺)生態影響力的初創公司。這是一種錦上添花的策略,確保市場上總有最前沿、最耗費算力的應用,從而反向拉動其硬件銷售。
但現在,英偉達旗下風險投資部門的出手,已經帶上了濃厚的「下注」色彩。翻開其投資清單,從大語言模型公司Cohere到Inflection AI,再到法國的Mistral AI,幾乎囊括了OpenAI之外所有頭部的明星AI(人工智能)創業公司。這些投資的金額和速度,遠超以往「生態建設」範疇。
這意味着英偉達正從一個單純的供應商,轉變為一個與AI浪潮核心玩家深度綁定的利益共同體。
更值得玩味的是英偉達與雲巨頭的關係。它不僅向亞馬遜、微軟、谷歌、甲骨文等雲服務商出售數以十萬計的芯片,還反過來與它們合作,通過它們的雲市場提供自家的DGX Cloud服務。這相當於在「淘金鎮」里,英偉達不僅向所有老闆出售「鐵鍬」,還親自開了一家最高端的「淘金設備租賃行」,直接服務於那些最有實力的礦主。
這種競合關係,讓英偉達的身份變得愈發複雜和超然。
如果説資本佈局是「廣積糧」,那麼平臺化戰略則是「高築牆」。CUDA生態的成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個十余年的佈局,讓全球數百萬開發者習慣於在英偉達的平臺上進行開發,形成了強大的用户黏性和路徑依賴。
如今,英偉達正試圖將CUDA的成功模式,複製到更上層的平臺。更直接點説,英偉達不再希望你只購買它的芯片,它更希望你訂閲它的服務,使用它的軟件,生活在它的「操作系統」里。
當超威半導體公司(AMD)還在奮力追趕芯片性能時,英偉達已經將戰場轉移到了「硬件+軟件+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上。從這個角度看,英偉達正在從AI時代的「英特爾」,進化為AI時代的「微軟」。芯片是它的基座,而CUDA及其上的一系列軟件平臺,纔是它真正的「Windows」,是未來智能化世界的底層操作系統。
當然,驅動黃仁勛佈下這盤連環大棋的,除了進攻的野心,或許還有一絲防禦的焦慮。
最大的威脅恰恰來自它最大的客户:那些手握重金的雲巨頭。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既是英偉達算力的最大買家,也是最有能力和動機擺脫對英偉達依賴的挑戰者。一旦這些巨頭的自研芯片在性能和生態上取得突破,英偉達的「算力税」將面臨嚴峻挑戰。
因此,英偉達必須搶在它們成功之前,完成自身的進化。通過投資AI明星公司、構建軟件平臺、提供雲服務,英偉達正在將自己與客户的關係,從簡單的甲乙方升級為深度嵌入、盤根錯節的合作伙伴,甚至是競爭對手的關係。這種複雜的關係網,大大增加了客户「替換」英偉達的難度和成本。
想象一下,如果一家AI公司不僅使用英偉達的GPU,還接受了它的投資,並且其整個研發流程都構建在英偉達的軟件平臺上,即使另一家芯片廠商能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硬件,切換的門檻也已高到難以逾越。
黃仁勛的目標,早已不是成為AI時代的「賣鏟人」,而是要成為這個時代的「基礎設施」本身。這盤棋,比單純賣芯片的故事,要宏大得多,但同時也危險得多。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