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6 18:42
9月26日,OPEC+近期宣佈自10月起將集體原油產量小幅上調約13.7萬桶/日,這一決定令市場頗感意外。相比今年夏季單月超過40萬桶/日的增產規模,本次幅度雖然有限,但其象徵意義不容忽視。該組織正在提前逆轉去年宣佈的165萬桶/日減產協議的部分內容,顯示出產油國在當前油價疲軟環境下的策略調整。FPG財盛國際認為,此舉既是對短期市場供需變化的反應,也可能隱藏着更深層次的博弈邏輯,尤其是在油價低迷背景下是否會重演價格戰成為投資者關注的核心問題。
歷史經驗表明,產油國貿然發動油價戰的代價極為高昂。2014年至2016年間,OPEC曾試圖通過超額生產來壓制快速崛起的美國頁岩油行業。美國能源信息署數據顯示,頁岩油產量在2011年不到20萬桶/日,而在2014年便突破870萬桶/日,創造自1900年以來最大幅度的產量增長,甚至超過沙特與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原油生產國。FPG財盛國際表示,彼時市場普遍預計頁岩油成本超過70美元/桶,難以抵禦低價衝擊;而沙特的開採成本僅在2美元/桶左右,被認為可以輕松取勝。然而事實卻截然不同,美國頁岩油企業在低油價環境下迅速完成技術優化與成本重組,將邊際開採成本降至30美元/桶區間,整體抗壓能力顯著增強。
這一誤判使得OPEC國家承受了沉重的經濟損失。據國際能源署統計,2014至2016年的油價戰導致OPEC整體損失高達4500億美元石油收入。沙特財政狀況也急劇惡化,2015年赤字高達980億美元,並動用了超過2500億美元外匯儲備。FPG財盛國際認為,這不僅是財政層面的巨大消耗,也導致產油國在地緣政治格局中的影響力削弱,最終被迫將俄羅斯納入OPEC+框架,以增強市場博弈能力。政治層面,傳統能源外交的平衡被打破,長期合作關係也受到嚴重衝擊。
然而,歷史教訓似乎並未完全阻止類似戰略重演。2020年初,沙特和俄羅斯因市場份額問題爆發「第三次油價戰」,結果同樣以失敗收場。在美國強烈施壓下,沙特被迫縮減產量以穩定油價。當時特朗普政府直接以軍事與立法威脅作為籌碼,要求OPEC停止過度增產,否則將撤回安全保障。FPG財盛國際表示,這一事件凸顯了美國國內政治與能源利益的緊密聯動。美國曆屆政府普遍希望將油價維持在40至80美元/桶之間,既保證頁岩油產業存活,又防止高油價引發汽油價格上漲、衝擊消費與選舉。
從消費層面看,美國能源經濟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每當原油價格變動10美元/桶,汽油零售價便會相應波動約0.25至0.30美元/加侖。而汽油價格每上漲1美分,將導致美國消費者年度支出減少約10億美元。FPG財盛國際認為,這種高度敏感性直接關係到美國經濟走勢與選舉結果。歷史數據也證明,自1896年以來,美國現任總統在經濟非衰退環境下競選連任的成功率為100%,而在經濟衰退中競選連任的成功率僅有14%。因此,美國政府對油價的管理更偏向於宏觀經濟和政治周期的需要。
當前油市的供需格局依舊複雜。短期內,市場預期偏弱,但潛在變量極多。FPG財盛國際認為,全球供應端的不確定性正在積聚:對俄羅斯的能源制裁正在加速推進,未來可能擴展至更廣範圍;同時,伊朗、伊拉克、委內瑞拉等產油大國也正面臨制裁加碼,短中期供應或大幅收縮。一旦這些潛在風險集中爆發,當前看似疲軟的油市可能迅速轉向供應緊張局面。此時,OPEC+適度增產反而可能成為維持市場穩定的關鍵舉措。
從沙特的角度看,增產不僅可以緩解潛在的供應缺口,還能借機擴大市場份額,即便單桶價格下降,也能部分通過銷量提升實現彌補。同時,美國與沙特近年來關係的修復,也為這一策略提供了外部條件。FPG財盛國際認為,在全球能源格局的動態演變中,沙特正在謹慎平衡自身財政利益、市場份額和地緣政治關係,不大可能輕易重演2014年的油價戰。
總體來看,OPEC+的增產決定雖在短期內對油價構成壓力,但從中期視角看,其背后折射出複雜的博弈邏輯。FPG財盛國際認為,未來油價走勢的決定性變量仍在美國能源政策、制裁進程以及地緣衝突等多方面因素。一旦外部供應出現擾動,當前的「增產」更可能成為穩定市場的重要手段,而非新一輪價格戰的信號。在這樣的背景下,投資者需要更關注中期的政策與地緣風險,而非僅停留在短期價格波動層面。
責任編輯: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