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長江之腰的綠色騰飛,解讀武漢生態基因的轉型力量

2025-09-26 17:33

【文/觀察者網 林鈴錦】

長江與漢江如兩條巨龍在此交匯,造就了武漢「三鎮鼎立」的獨特格局,也孕育了這座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興的生命基因。

作為長江經濟帶的核心節點城市,武漢始終踐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在守護江脈生態與推動綠色發展的平衡中,書寫出獨具特色的城市答卷。

江河共生:武漢城市基因的生態溯源

武漢的城市形成與發展,始終鐫刻着江河的深刻印記。長江穿城而過,漢江在此匯入,兩江交織勾勒出城市的基本輪廓,也賦予了武漢「百湖之市」的先天稟賦——武漢的水域面積約佔全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166個湖泊星羅棋佈,165條河流曲折蜿蜒,形成16.24萬公頃的濕地,江水漫流雕琢出「江城」模樣,塑造了「大江大湖大武漢」的城市符號。

黃鶴樓湖北省人民政府網站

歷史上,便利的水運條件使武漢成為南北物資流通的樞紐,催生了早期的商貿文明與城市聚落。近現代以來,江河帶來的水資源與交通優勢,支撐武漢逐步發展爲工業重鎮與區域中心。

這種與江河共生的地理格局,決定了武漢在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中肩負着「中游屏障」的天然使命。湖北是長江徑流里程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而武漢作為湖北省會,其「江-湖-河-灘」複合型生態體系,為長江中游提供了防洪調蓄、氣候調節、生物棲息等關鍵生態服務,也塑造了城市「水韻靈動、城湖交融」的生態特質。

綠動樞紐:九省通衢的交通轉型之路

作為「九省通衢」的交通樞紐,武漢正以綠色轉型重塑樞紐功能,讓傳統交通優勢與生態保護要求同頻共振,全力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航運中心與物流樞紐,踐行湖北綠色水運發展「1346」新佈局中「以武漢中部樞紐港為核心」的定位。

湖北綠色水運發展「1346」新佈局《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十四五」規劃》

在綠色航運建設上,武漢錨定「生態優先」方向持續發力。

通過實施長江岸線專項整治,累計清理各類碼頭390座,騰退岸線50公里,將昔日密集的工業碼頭改造為生態駁岸與親水平臺。此外,武漢還推進船舶綠色升級,推廣LNG動力船舶與電動船舶,要求全市碼頭配齊生活垃圾接收設施,實現長江干線武漢段船舶污染物「應收盡收」。

如今的武漢港,更通過優化航線佈局,實現「萬噸級船舶直達武漢」的通航標準,2024年,陽邏港全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38.1萬標箱,出入境船舶數量創歷史新高,超安徽、江西、湖南三省總和,連續五年居長江中上游首位。

武漢陽邏港中國交通報

憑藉「航運向東入海、班列向西入歐」的多式聯運模式,武漢進一步降低了物流全鏈條碳排放。2025年9月,中部地區首趟零碳綠色班列從中鐵聯集武漢中心站發車,該班列在電氣化區段使用100%綠色電力,非電氣化區段通過碳抵消項目補償剩余排放,實現全鏈條二氧化碳「零排放」。

在城市物流領域,2022年獲批成為全國綠色貨運配送示範工程創建城市以來,武漢持續優化升級物流節點。

當前,武漢建成陽邏國際冷鏈物流產業園、漢口北城市物流配送中心以及漢歐國際物流園等干支銜接型貨運物流樞紐。在二級物流節點佈局上,武漢建成萃元冷鏈、中百物流等一批共同配送中心,採用共同配送和集中分揀的集約化組織模式,降低採購成本,提高配送車輛的裝載率,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物流降本增效。

武漢大大小小的貨運配送車輛已陸續換「綠裝」。截至2024年10月,全市較「綠配」創建初期新增新能源配送車輛18107輛(完成目標的402%),保有量達到29959輛,佔全市配送車輛比重達到46%。城市配送領域新增及更新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例達到80.6%。

綠色已被貫徹到城市物資配送的毛細血管中。

科教賦能:產業高端化與環保化的雙向突破

武漢坐擁92所高校、141萬大學生、41家全國重點實驗室,雄厚的科教實力正成為推動產業「高端化+環保化」的核心引擎,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升級的協同共進。

高校科研力量為產業綠色轉型提供關鍵技術支撐。湖北大學省部共建生物催化與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發出8酶法人工生物合成己二酸途徑,有望顛覆傳統化學合成的高污染工藝,相關技術已以數千萬元價格轉讓給企業。該實驗室還解析了全球首個PET塑料降解酶結構,實現塑料高效生物降解。

此外,在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的人才助力下,擁有10家整車企業、14座整車工廠和千余家零部件企業的武漢經開區日益擦亮「中國車谷」的金字招牌。當前,武漢經開區正突破性發展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打造國家重要的汽車產業基地。2024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200億元,規模位列國家級經開區前列。去年,武漢經開區東風嵐圖雲峰工廠總裝車間里,隨着一輛嵐圖知音緩緩駛出,2024年中國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武漢也見證中國成為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度達產1000萬輛的國家。

武漢見證中國成為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度達產1000萬輛的國家車谷融媒

在武漢,科技創新正持續引領產業創新,產學研融合加速形成綠色產業集羣。據統計,2024年,武漢高新技術企業達15323家,是2021年的1.67倍,數量居全國城市第五;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27.5%。而隨着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武漢經濟發展「含綠量」持續提升,持續優化產業結構的過程中,武漢累計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82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4家,單位GDP碳排放強度較「十三五」末下降17.7%。

武漢「技術創新減污染、產業升級促環保」的良性循環,為長江經濟帶產業綠色崛起提供了動力樣板。

生態煥新:舊污染點的綠色重生實踐

面對歷史遺留的污染問題,武漢以系統治理思維推進生態修復,讓眾多曾經的「環境痛點」轉變為「生態亮點」,彰顯了長江大保護的實踐成效。

青山濱江區域的轉型是典型範例。作為武漢傳統工業聚集區,這里曾因鋼鐵、化工企業集聚導致岸線污染。通過實施「化工圍江」整治,全面完成沿江19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281個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同步清理長江岸線各類固廢22萬余噸,昔日「碼頭林立、砂石遍地」的生產岸線,蜕變為全長7.5公里,總面積135.48公頃的青山江灘公園。

改造過程中,江灘保留了碼頭軌道、輸料廊道等工業元素,並注入了文創市集、輕食餐飲等新業態。老碼頭實現了從「運輸樞紐」到「文化客廳」的華麗轉身。目前,青山江灘綠化覆蓋率達80%,形成了「三帶融合、四季有景」的生態格局。經測算,青山江灘這片城市「綠肺」每年可增加碳匯量約723噸,釋放氧氣約2400噸,相當於為城市建造了一座天然氧吧。

武漢青山江灘央廣網

牛尾湖位於武漢經開區,2018年前因無序養殖水質惡化至劣Ⅴ類。近年來,武漢通過退漁還湖、生態清淤、智慧管護,清淤量達8.9萬立方米,沉水植物覆蓋率超80%,新建兩座污水處理廠,並完成雨污分流,實現生活污水「零入湖」,如今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河湖健康評價為「一類河湖」(非常健康),年吸引超15萬人次露營,蜕變為市民「煮茶觀星、寄情山水」的詩意棲居地,成為長江經濟帶河湖治理的「車谷樣本」。

此外,戴家湖生態修復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江夏靈山礦區通過生態修復實現十年間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生態產品總值)從1.17億元增長至2.58億元。

武漢昔日備受污染的河、湖、廠、礦,紛紛蝶變為一座座生態復甦的試驗田,為長江經濟帶污染場地治理提供了可複製經驗。

屏障築牢:從生態守護到民生福祉的價值昇華

以「無廢城市」建設與百里長江生態廊道打造為抓手,武漢日漸築牢長江中游生態屏障,讓生態保護成果真正轉化為市民的幸福體驗。

在「無廢城市」建設中,武漢以法治與科技雙輪驅動,2025年施行《武漢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辦法》,建立全鏈條治理體系。目前,武漢原生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保持100%,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97.95%,並打造「無廢細胞」1640個。

此外,通過「武漢市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臺」,武漢掌握生態環境監管「智慧大腦」。平臺歸集水、氣、土壤等9大類5億條數據,數據共享接口213個,利用機器學習構建「一企一檔」企業畫像,完成1.4萬家污染源數據治理,支撐環境准入研判和排污許可智能監管,實現對環境數據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測與分析,真正實現了「一屏統覽全域環境狀況、秒級響應環境異常變化」。

武漢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建設讓「江豚逐浪、市民親水」成為現實。

江豚逐浪湖北日報

以「江、園、城」融合思路,武漢兩江四岸已建成長80.7公里、面積838.3萬平方米的生態濱水空間。

如今的長江武漢段連續五年穩定保持Ⅱ類水質,2024年長江武漢段及重點支流水質優良率達到100%,金口、天興洲、雙柳等水域穩定形成3個江豚種羣。全市建成綠道總里程突破2400公里,公園總數達1024座,成為中部地區首座「千園之城」。2025年8月,武漢空氣質量優良率達100%,PM2.5月均濃度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創歷史最優水平……

從江河孕育的城市基因,到交通轉型的綠色實踐,從科教賦能的產業升級,到生態修復的煥新蝶變,武漢正以多元舉措踐行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這座依江而生的城市,用「水質優良湖泊從‘十三五’末的24個增至51個」「單位GDP碳排放強度下降17.7%」等實打實的數據證明:生態守護與城市發展可以相得益彰,綠色底色終將成為城市最深厚的競爭力與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