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爆火一年,你已經被羽衣甘藍包圍了

2025-09-26 18:29

從網紅到長紅,這杯草憑什麼火了一年? 

2024年夏天,一抹陌生的綠色開始在茶飲品牌的菜單上蔓延。

它不是常見的抹茶,也不來自任何果汁,而是以往超市蔬菜區更常見的「羽衣甘藍」。這份原本屬於沙拉和西餐配菜的綠色葉子,被榨進了杯中,成為新茶飲行業里最出人意料的主角。而在此之前,羽衣甘藍在國內市場的批發價不足一元,甚至經常滯銷。於是,當它被做成飲品推向大眾時,外界很難不產生懷疑:一款賣不動的菜,換成果蔬茶就能賣得動嗎?

市場的反映卻超乎預期。第一杯羽衣甘藍果蔬茶自面世后,迅速點燃市場,隨后各類品牌跟進,由羽衣甘藍主導的各類產品迅速成為一股消費趨勢。一時間,不僅餐飲品牌爭先恐后地將其寫進菜單,甚至連零售行業也隨處可見它的身影。

這一切的起點可以追溯到2024年7月。彼時,喜茶率先在茶飲中嘗試加入羽衣甘藍,並在兩個月后將其系列化為「超級植物茶」。自此,這種曾因口感受限而停留在健康小眾圈層的蔬菜,開始進入主流消費視野。

一年后,這股綠色風暴仍未停止—— 日前喜茶在「超級植物茶」上新一周年之際公佈全系列累計銷量突破一億杯。那麼,這場堪稱近年來現象級別的消費熱潮,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一次反直覺式成功

羽衣甘藍的風靡,是新茶飲賽道少見的反直覺式成功。

在此之前,行業中的打造爆款飲品的思路大多來自:稀缺的水果原料,如需要顆顆剝皮的葡萄、僅在華南區域生長的油柑;或風味獨特的茶基底,如烏龍茶、茉莉綠茶;或跨界食材,如燕麥奶、芝士。

而羽衣甘藍雖然富含多種維生素而被稱為「超級食物」,在歐美地區早已頗受歡迎。但在國內市場,其因苦味偏重、飲食習慣差異等因素始終處於邊緣位置,主要用途也以出口為主,甚至一度被用於綠化帶種植。雖然也有品牌—— 如gaga曾推出羽衣甘藍青蘋果汁,但始終未能形成規模化消費,因此幾乎不受到茶飲行業的大範圍關注。

直到2024年7月,巴黎奧運會期間,喜茶推出「奪冠纖體瓶」(后更名「羽衣纖體瓶」)。藉助這場體育熱潮的營銷攻勢,羽衣甘藍與「纖體」二字被緊密綁定。在精準的產品定位切入下,羽衣甘藍飲品順勢被轉化為一種消費符號。

但更重要的是,這款產品還通過新茶飲的研發思路解決了「難以下嚥」的問題。它將羽衣甘藍與蘋果、檸檬、奇亞籽搭配,不僅稀釋了苦澀,也增加了清爽的層次感,由此讓消費者真正愛上羽衣甘藍,從「爲了健康不得不喝」變成了「沒事也願意喝」。

在這樣的雙重加持下,羽衣甘藍的身份得以重塑:它不再只是超市冷櫃里被挑揀后剩下的蔬菜,而是年輕人朋友圈里打卡的健康潮流。但歸根結底,更本質的原因在於,以喜茶為代表的年輕消費品牌敏鋭地抓住了新一代消費者對於健康近乎執拗的追求。從早期的「保溫杯里泡枸杞」,到如今的為一杯草買單,年輕人總是在養生和享樂的天秤中來回搖擺,渴望魚和熊掌兼得。洞悉這一點的喜茶則憑藉飲品創新,為他們提供了一種「既要、又要、還要」的解法 —— 既滿足了消費者喝飲料的樂趣,又契合他們的健康訴求,並將其重塑為都市白領的生活方式。

數據也可以説明這一切:2024年7月,「奪冠纖體瓶」一經上市便爆火全網,上線10天便熱銷超160萬杯,多地門店陸續售罄等待補貨,隨后進一步更名為「羽衣纖體瓶」。在供不應求的市場消費熱情下,喜茶趁熱打鐵,於9月19日繼續推出新品「去火纖體瓶」,形成「超級植物茶」系列,單日最高銷量近 30萬杯。

從默默無聞的小眾食材,到一躍成為飲品界的明星,羽衣甘藍只用了短短一年。消費者願意為「蔬菜飲品」付費,並且形成了新一輪口碑傳播。這再次證實了那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在同質化日益嚴重、茶飲行業普遍承壓的消費現狀中,差異化創新依然能為品牌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而掀起這場熱潮的喜茶,無疑再度驗證了自身「茶飲爆款製造機」的研發能力,為其差異化戰略寫下了又一道註腳。

「羽衣甘藍熱」全面擴散

羽衣甘藍很快點燃了整個行業。

茶飲賽道的反應最為迅速。2024年8月,奈雪的茶上線「霸氣羽衣甘藍奇異果」,將羽衣甘藍與綠奇異果結合;9月,蘇閣鮮果茶也推出兩款「超級蔬果」產品,融合羽衣甘藍、奇異果和鳳梨等多種果蔬。

進入11月后行動更為密集:滬上阿姨推出「羽衣甘藍纖體瓶」,內含羽衣甘藍與陽光玫瑰;茶百道上新「輕暢羽衣甘藍」等兩款蔬食汁,加入牛油果等搭配;樂樂茶則連續推出「鮮配纖體瓶」和「鮮配發光瓶」,運用羽衣甘藍、西芹、紫甘藍等十余種果蔬混合製作。

2024年下半年,幾乎每一家頭部茶飲品牌的新品菜單里,都能找到羽衣甘藍的身影。與此同時,喜茶也沒有停下創新的腳步。在延續羽衣甘藍元素的基礎上,喜茶繼續發力,在2025年夏天先后推出了瓶裝產品「羽衣甘藍青瓜」和「馬黛活力纖體冰」等不同產品形態的飲品。

咖啡品牌也試圖分一杯羹。2025年5月,瑞幸咖啡跨界推出「羽衣輕體果蔬茶」,上線數周銷量突破千萬杯級別。這充分證明了羽衣甘藍應用場景的多樣性 —— 不僅能在茶飲中存活,還能跨界到咖啡賽道。

事實上,擴散效應並未止步於茶飲領域。羽衣甘藍單品還撬開了更多行業和品類的大門,逐步構建出一個豐富的「羽衣甘藍宇宙」。

浪潮很快延展至零售行業。2024年年底,山姆會員店上線維樂鮮「羽衣甘藍複合果蔬汁」,該產品迅速登上小紅書用户的「山姆2025必買年貨」清單,在山姆APP中標註「月銷20萬+件」,甚至頻繁出現缺貨情況,不少消費者通過極速達下單時均遭遇「補貨中」提示。

朴朴超市和盒馬也快速響應,分別推出自有品牌相關產品:朴朴超市推出「100%HPP羽衣甘藍複合果蔬汁」,盒馬則上線「NFC羽衣甘藍混合果蔬汁」「羽衣甘藍西芹榨榨杯」「羽衣甘藍燕麥杯」,這些都共同推動了羽衣甘藍飲品,更深層次地進入日常家庭的消費場景。

與此同時,食品品牌也紛紛將羽衣甘藍納入各類產品:白象推出「羽衣甘藍輕輕面」,將超級植物概念引入主食領域;花田萃咖啡開發凍干羽衣甘藍粉,滿足便捷養生需求;簡愛則推出獼猴桃羽衣甘藍味果蔬酸奶,在乳品賽道延續健康風味創新。更不用説還有諸多推出羽衣甘藍果蔬粉的大小品牌。

有媒體觀察統計,截至2025年4月,社交媒體上的超級食物相關詞中,「羽衣甘藍」的聲量僅次於「營養」,在所有反映飲食趨勢的詞匯中排在第二名。而據央視CCTV新聞頻道報道,2025年以來,「果蔬汁」搜索量同比上漲507%,評論量同比增速上漲204%。包含「羽衣甘藍」在內的飲品外賣量同比增長44倍。

從現製茶飲到包裝飲品,從咖啡跨界到食品創新,羽衣甘藍逐漸成為一種象徵健康、輕體的符號,能夠在不同品類中自由流動,幫助品牌嫁接健康飲食的消費心智。這是「超級植物茶」真正的行業引爆效應。

不過,即便羽衣甘藍已經在行業里「見怪不怪」,「超級植物茶」依然能夠保持頭部地位。原因或許在於與部分同行會依賴預製濃縮汁不同,喜茶自創立以來總是額外在意新鮮食材在產品中的現制、使用,並將這一做法延續至羽衣甘藍的系列產品中,據喜茶公佈信息,「超級植物茶」全系列已消耗新鮮羽衣甘藍近三百萬斤。而這種堅持,反推了喜茶對原料品質的投入與迭代,甚至能夠帶動整個源頭的品質升級。

轉頭升級上游原料

羽衣甘藍在中國的種植規模,原本並不大,過去多作為進口沙拉原料出現在少數供應商清單里。但隨着「超級植物茶」的走紅,供給端迅速迎來變化。

種植規模在快速擴張。2024年10月,山東高密的亞洲最大羽衣甘藍種植基地迎來大批採購需求。訂單接踵而至,負責人回憶:「每長出一茬就有人搶着付定金。」爲了滿足需求,基地不得不臨時將200畝出口訂單轉為內銷,並緊急加快60座温室建設,晝夜趕工,把採收周期從60天壓縮到45天。

到了2025年春季,「超級食物」的風潮依舊高漲。市場供不應求,羽衣甘藍的價格也一路攀升。山東一位種植戶曾對媒體表示:「這個菜沒什麼味道,羊都不愛吃,過去就是減肥產品。」幾年前,它的批發價每斤只有幾毛錢,常常賣不出去。而如今,按噸批發的價格已經漲到每斤3.5元,零售價穩定在5元一斤,經過批發商進入西餐廳或輕食店后甚至能賣到15元一斤。對於農户來説,羽衣甘藍正在從邊緣作物變成新的經濟來源。

與此同時,產業鏈也在升級。羽衣甘藍的供應模式從「定標準採購」走向「定製化種植」。以喜茶為例,爲了確保消費者能喝到更健康的飲品,喜茶率先與上游高標準種植基地合作探索羽衣甘藍的零農殘種植。它在雲南石屏的基地種植羽衣甘藍,依託濕地小氣候和天然水源,再配合大棚、智能灌溉、生物防控等現代農業手段,全程不用化學農藥和化肥。採摘、清洗、運輸都實行嚴格流程,並通過800項第三方檢測。今年,該基地還拿到了歐洲「良好農業規範(GAP)」認證。

此外,爲了保證品控,喜茶還建立了「從基地到門店」的全流程品質管理體系。每一包羽衣甘藍都帶有溯源碼,可查詢基地編號、採摘日期、包裝日期等關鍵信息。

從買原料轉向定製化種植,不難看出,茶飲品牌對供應鏈的介入正趨於深化。這種深入的供應鏈參與模式,不僅保證了飲品自身的品質,也推動了整個行業對原料標準的提升。

用飲品創新引發消費熱潮,再帶動產業升級,這便是「超級植物茶」熱潮為行業提供的清晰路徑。紅餐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5年1—7月茶飲行業共上新1315款產品,其中蔬果茶雖僅有50款左右,但同比增速接近400%。基數雖小,卻增長迅猛,正處在創新窗口期。長期來看,這不僅是羽衣甘藍的機會,也是「超級植物」的機會。羽衣甘藍只是開端,更多被貼上「超級植物」標籤的食材有可能通過飲品的載體走進大眾消費場景。

本質上,「超級植物茶」的成功不僅創造了一款銷量過億杯的現象級產品,更證明了一個事實:差異化不是口號,而是要通過產品真正落地。未來,隨着消費者對健康飲食的持續關注,「超級植物」可能會成為飲品行業的新常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