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26 15:13
【文/觀察者網 柳白】
「人工智能(AI)投資達到史詩級水平:它真的能回本嗎?」在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熱潮下,美國《華爾街日報》9月25日以此為題發表了一篇長文,把目光對準了當前這股投資熱潮中潛藏的巨大風險和不確定性。
文章指出,科技公司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投資AI基礎設施,總投入已超過美國州際公路系統的建設成本,這實際上是一場豪賭。當前AI帶來的收入遠不能覆蓋如此龐大的投入,況且盈利模式尚不清晰,存在巨大的回報不確定性,可能需要全球經濟發生鉅變才能回本,既有巨大機遇也伴隨泡沫破裂的隱憂。
文章寫道,科技公司向數據中心投入了數千億美元,並揹負了沉重債務,但目前的收入相對微薄;這讓人想起互聯網投資泡沫。
在美國北達科他州人口僅1100人的小鎮埃倫代爾,有這樣一座尚未建成的AI數據工廠,規模加起來比十座建材市場還要大,項目造價超過150億美元,相當於該州年度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
人工智能熱潮掀起了人類歷史上成本最高的建設浪潮之一。過去三年,美國主要科技公司對AI數據中心、芯片和能源的投入超過了按通脹調整后的州際公路系統四十年的建設成本。AI支持者甚至將其比作又一輪工業革命。
但一個大問題是:沒人確定他們何時能收回投資,甚至能否收回。
文章形容,這場建設熱潮實際上是一場豪賭,賭的是技術會迅速進步、改造經濟並帶來穩定利潤。
在5月與Meta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的一次會議上,微軟首席執行官薩提亞·納德拉談到電力最初應用緩慢時表示:「我希望我們不要花50年時間。」
扎克伯格回答說:「是啊,反正我們都在投資,就好像這不需要50年似的。」他最近在白宮的一次晚宴上推測,該公司到2028年在美國的支出可能達到6000億美元左右。
硅谷觀察人士擔心,AI的熱情已演變成泡沫,越來越像上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基礎設施投資狂潮。
當時,電信公司花費超過1000億美元在全國鋪設光纖電纜,認為互聯網增長將極其迅猛,任何投資都合理。結果卻是嚴重過度建設,導致電信業成為互聯網泡沫破裂中受創最深的板塊。行業巨頭如Global Crossing、WorldCom和360Networks接連倒下。
如今,本來枯燥的芯片和數據中心領域,已成為數千億美元的激烈戰場,硅谷巨頭們不斷加碼支出,還給項目起上科幻般的名字。
扎克伯格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名為「許珀里翁」(Hyperion)的超級數據中心規劃圖,顯示其規模相當於曼哈頓的一大塊區域。
OpenAI的薩姆·奧特曼將自己的數據中心計劃稱為「星際之門」(Stargate),取自1994年的科幻電影。他們本周公佈的規劃需要至少1萬億美元投資建設數據中心。奧特曼還承諾未來幾年每年向甲骨文支付約600億美元租用數據中心服務器。然而,OpenAI今年預計總收入只有130億美元。
「這是個萬億美元的難題」
六年前,承租北達科他設施的CoreWeave還是一家不到20名員工的默默無聞的加密貨幣礦企。如今,在華爾街和私募資金的助推下,它已蜕變為市值超過通用汽車和Target的計算巨頭。
如今的投資規模遠超當年的互聯網泡沫,這意味着要讓這些投資合理,經濟必須發生巨大轉變。
紅杉資本合夥人大衞·卡恩(David Cahn)估算,僅2023和2024年投向AI基礎設施的資金,就要求消費者和企業在這些芯片和數據中心的生命周期里購買約8000億美元的AI產品才能獲得合理回報。
但分析師認為,大多數AI處理器的壽命只有三到五年。
本周,貝恩公司諮詢師估計,到2030年,AI基礎設施投資浪潮需要實現每年2萬億美元的AI收入。相比之下,這比亞馬遜、蘋果、谷歌、微軟、Meta和英偉達2024年合計收入還要高,且是全球整個訂閲軟件市場規模的五倍以上。
摩根士丹利估計,去年AI產品收入約450億美元。該行業的盈利模式包括收取ChatGPT等聊天機器人的訂閲費,以及按量收費讓外部公司使用其數據中心。
「科技行業如何填補這一差距是個‘萬億美元的問題’。」伯恩斯坦分析師馬克·摩爾德勒(Mark Moerdler)説。
儘管消費者普及AI的速度很快,但大多數人使用的是免費版本。企業除了為微軟Copilot或類似產品每月為每個用户支付約30美元外,一直不願為AI掏錢。「總得有人從中賺錢,」他説。
預測繁榮何時變成泡沫是出了名的困難。許多泡沫持續多年。有些從未破裂,只是停滯不前。AI支持者堅持認為這次繁榮不同於互聯網時代。如今的科技巨頭產生的現金遠多於1990年代的光纖建設者,而且AI幾乎立即可供全球大部分地區使用,不像互聯網需要消費者和企業接入高速網絡
截至8月,OpenAI統計約有7億人(佔世界人口的9%)為ChatGPT的周度用户,高於3月份的5億,而其收入預計將在2024年增長兩倍。
支持者認為,如果AI繼續發展到能夠取代大量白領工作的程度,節省的成本將足以回報投資。AI高管預測,未來幾年該技術可能使全球GDP增加10%。
甲骨文董事長拉里·埃里森本月告訴投資者,「訓練AI模型是一個巨大的數萬億美元市場」,企業和消費者日常使用AI的市場「將大得多得多」。
「債務就是公司的燃料」
不容忽視的是,AI建設背后的融資很複雜,債務幾乎存在於每個層面。
Alphabet、微軟、亞馬遜、Meta等公司打造自己的AI產品,有時還將雲計算服務訪問權出售給OpenAI等設計AI模型的公司。僅這四家「超大規模」公司明年資本支出預計近4000億美元,超過阿波羅太空計劃按今日美元計算的成本。
有些公司自己建設數據中心,有些則依賴第三方來建造配備冷卻設備和電力的巨型倉庫。
然后是像CoreWeave這樣的中間商公司,其負責人是前大宗商品交易員邁克爾·因特拉托爾(Michael Intrator)。CoreWeave的主要業務是租賃數據中心,用英偉達芯片填滿它們,然后將這些服務器出租給科技公司。
CoreWeave的崛起相當迅速。2017年,因特拉托爾與一家能源對衝基金的前同事聯合創辦了Atlantic Crypto,購買服務器來挖掘加密貨幣以太幣。
2019年,因特拉托爾將公司更名為CoreWeave,並轉向為AI提供動力的雲計算服務器。2022年ChatGPT的發佈點燃了AI狂熱后,他全力加速,迅速積累數據中心和芯片,並以驚人的速度與AI公司簽署租賃協議。他獲得了英偉達的投資,如今英偉達持有其超過6%的股份。
截至本周,CoreWeave已經與科技公司簽訂了價值超過420億美元的未來服務器租賃合同,其中包括25日宣佈的與OpenAI先前協議的擴展,金額高達 65 億美元。
這種增長是由大量債務推動的。
因特拉托爾在接受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採訪時形容,債務就是「這家公司的燃料」。
爲了加快芯片採購,CoreWeave求助於其最大的融資夥伴黑石集團(Blackstone),以及其他渴望進入AI領域的領軍者。
CoreWeave與包括微軟在內的頂級科技公司交易的融資利率起始於8%以上,對初創公司則更高。總的來説,CoreWeave大約有150億美元的債務。
它欠房東的錢更多:CoreWeave的證券備案文件顯示,它承擔着560億美元的數據中心租賃付款,租期通常約為10年。
然而,根據其IPO文件,CoreWeave與科技公司的合同通常為2至5年。這意味着在與科技公司的合同到期后,它仍需支付數十億美元。同時,公司還在為許多尚未找到租户的服務器支付租賃費用。
如果建設浪潮遠超實際需求,或者科技公司不再依賴第三方供應商,CoreWeave的數據中心最終可能會像本世紀初遍佈美國被閒置的光纖電纜一樣。
因特拉托爾表示,數據中心繁榮類似於上世紀初債務驅動的美國電網建設,只是規模大得多,更像戰時動員。
他認為,未來幾年CoreWeave的數據中心會有足夠的需求。他表示,公司的債務主要與其與科技公司的合同掛鉤,這些合同提供的收入足以償還貸款和租賃費用。
他説,高融資成本是「你構建新事物時不得不交的學費,我們支付了那筆學費以儘早入場。」
「我不會告訴你沒有風險,」他補充道,「但我們在如何減輕風險,以及構建債務方面非常深思熟慮。」
CoreWeave正競相在能源豐富的地區租賃正在建設的數據中心,以領先於競爭對手。其業務範圍從新澤西州延伸到得克薩斯州和俄勒岡州。
爲了在埃倫代爾立足,CoreWeave找到了一個由數據中心建築商Applied Digital開發的場地。Applied Digital最初是一家加密貨幣基礎設施公司,后來也加入了AI熱潮。
2023年,Applied Digital在多風平原上開始建設一處數據中心。北達科他州寒冷的氣候是一個優勢,為服務器降温的成本更低,因為這些服務器消耗大量電力且經常過熱。
Applied Digital的CEO韋斯·卡明斯(Wes Cummins)花了幾個月時間,試圖讓科技巨頭直接租賃該數據中心,但沒有成功。他一邊推進建設,一邊從一家日本銀行獲得貸款,並接受了麥格理集團(Macquarie)的投資。
他説,他一直很焦慮,直到今年早些時候,他的公司與CoreWeave開始認真談判由CoreWeave租賃該數據中心。5 月,他們簽署了三項協議中的第一項。總的來説,CoreWeave在15年內欠卡明斯的公司110億美元。
「CoreWeave非常靈活,行動非常迅速,」卡明斯説。「他們很激進,並且一直保持激進。」
CoreWeave計劃在這個倉庫式的綜合設施中安裝價值超過100億美元的芯片和其他設備,該設施的電力配置為400兆瓦,足以為超過15萬戶家庭供電。
往昔泡沫的回聲
歷史上技術泡沫屢見不鮮。樂觀情緒引發投資者蜂擁,隨后往往是過度建設和巨大虧損,即便新技術最終滲透經濟。
英國19世紀的鐵路狂熱投入佔GDP超7%,鐵路里程在1840至1852年幾乎翻了五倍,卻只帶來預期四分之一的收入。
研究經濟泡沫的數學家安德魯·奧德利茲科稱,這種狂熱是一種「集體幻覺」,投資者、社會和媒體被羣體思維裹挾,看不到風險。
他本人也經歷過90年代光纖熱潮。那時,電信公司和初創企業以相當於GDP 1%的規模瘋狂鋪設光纖,認為互聯網流量每100天翻倍。但他發現當時流量實際是每年翻倍。
狂熱迫使高管們忽略不利數據,一味加大投資,直到泡沫破裂。
「公司和高管都有強烈的私利,」奧德利茲科説,「警示信號被忽視了。」
光纖公司Level 3聯合創始人凱文·奧哈拉回憶説,當時銀行和投資者主動送錢,他們堅信需求會持續飆升,儘管已有隱憂,仍專注於流量增長的願景。
「那是徹底的淘金熱,」他説,「我們每周花約1.1億美元建設網絡。」
最終現實打破了泡沫。
Level 3股價暴跌95%,許多巨頭破產,大量光纖閒置十多年,直到2010年代在線視頻和遊戲需求增長,才逐漸消化過剩產能。
「比以往所有科技泡沫加起來都大」
越來越多跡象表明,AI的樂觀預期可能落空。
麻省理工學院報告稱,95%的受訪機構沒有從AI產品投資中獲得回報。芝加哥大學研究發現,AI聊天機器人對丹麥7000個工作場所的員工收入、工時或工資「沒有顯著影響」。
OpenAI在8月發佈的ChatGPT-5被廣泛視為漸進式改進,而非顛覆性突破。鑑於其高昂的開發成本,這次發佈加劇了人們對生成式AI模型改進速度慢於預期的擔憂。
AI高管表示,每代新模型的訓練成本比上一代高三到五倍,意味着回本難度更大。
另一障礙是芯片會迅速貶值,不像光纖可閒置多年,AI芯片像汽車一樣很快落后於新技術。
「這比以往所有科技泡沫加起來都大,」銀湖資本(Silver Lake)聯合創始人羅傑·麥克納米説,「這個行業即使能像史上最成功的科技產品一樣成功,也可能無法證明當前的投資水平是合理的。」
儘管如此,資金仍源源不斷湧入。
Applied Digital近期又在北達科他州破土動工建設一座280兆瓦的新數據中心,目前尚未找到租户。
在埃倫代爾,白天人口會翻倍,因為建築工人午餐時擠滿了加油站的三明治櫃檯。數據中心完工后,預計常住人口將增加300至400人,佔比約三分之一。
埃倫代爾市長唐·弗拉赫蒂説,住房短缺日益嚴重,政府已貸款修建排水、道路等基礎設施,為約20套新房做準備。
「我們是在冒險,如果AI熱潮破滅,一切可能崩塌,」弗拉赫蒂説,「但如果沒有這波熱潮,20或30年后埃倫代爾可能成為鬼城。」
「我們現在正處於風口浪尖,只能繼續衝下去。」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