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025年何以成為中國創新葯的「爆發元年」?

2025-09-26 14:33

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葯行業迎來標誌性時刻:期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獲批創新葯達40種,這一數字已接近2024年全年獲批總量48種,創下同期新高。與此同時,醫藥題材也成為今年資本市場的一匹黑馬,部分港股通創新葯ETF指數年內漲幅超過100%,引發市場關注。

行業內,恆瑞醫藥百濟神州等頭部企業2024年創新葯收入突破百億元大關,華潤三九等企業通過研發與併購,在細胞治療、代謝疾病等垂直前沿領域實現關鍵突破。

從市場規模來看,2020-2024年中國創新葯市場從0.82萬億元增長至1.14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8.53%,展現出強勁的增長韌性。在這一系列數據背后,是政策、技術、資本三大核心要素歷經多年積累后,在2025年形成的共振效應,推動中國創新葯產業正式從「量變」邁向「質變」,開啟「全球新」競爭時代。

爆發前夜:產業積累與時代拐點

中國創新葯產業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歷經十余年的政策引導、技術積累與資本培育,才迎來爆發增長的拐點。

回顧其演進歷程,2018至2021年間,在政策紅利持續釋放、醫保動態調整加速創新葯准入以及港股18A上市制度與科創板資本市場開放的多重助力下,行業進入快速擴張期。彼時,國內藥企以Fast-follow(快速跟隨)策略為主,雖能迅速填補臨牀需求缺口,但也引發靶點集中、同質化競爭加劇和估值泡沫等問題。以PD-1抑制劑為例,2020年前后進入臨牀階段的國內項目超過50個,重複研發問題明顯。

然而隨后幾年,資本市場流動性收緊、IPO門檻提高,疊加醫保控費持續深化,企業研發成果的商業化能力面臨嚴峻挑戰。2020年醫保談判中,多家主流PD-1產品以平均78%的降幅納入醫保,雖實現了「以價換量」,但也迫使企業重新權衡研發投入與回報。行業也不得不從「仿創結合」的舊模式,向「Me-too(藥效接近首創藥)」「Me-better(藥效超過首創藥)」甚至「Best-in-class(同類療效最優)」轉變。

挑戰之下,一方面「出海授權(License-out)」成為重要拓展路徑,例如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在2023年成為首款全球年銷售額突破10億美元的國產創新葯,標誌着國際市場的認可。另一方面,ADC、雙特異性抗體、核酸藥物等新技術平臺快速崛起,開闢了新的研發與增長空間。

至2024年,政策、技術與資本積累逐步進入臨界點:審評審批效率提升,醫保改革成效顯現;企業在ADC、雙抗等領域建立起自主研發能力,部分臨牀數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頭部企業現金流穩健改善,加上政策支持,進一步推動併購整合與研發投入。進入2025年,這些要素形成合力,最終推動中國創新葯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爆發的必然:政策、技術、資本的三重共振

中國創新葯行業正迎來政策紅利的「收穫期」。歷經十年醫保改革與審評體系優化,覆蓋藥品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體系基本形成。監管持續提質增效,例如國家藥監局於今年6月提出對具有臨牀價值的創新葯實施臨牀試驗申請30日內審評,顯著提升研發轉化效率。醫保目錄實現動態調整常態化,新葯從獲批上市到進入醫保的時間從原來的約5年縮短至1年左右,近80%的創新葯能夠在上市兩年內納入醫保。2025年還將首次制定「商保創新葯目錄」,重點遴選創新程度高、臨牀價值顯著但暫未納入基本醫保的品種,進一步拓寬了創新葯可及路徑並提升了企業回報。

多項數據印證了政策成效。據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黃心宇介紹,2018至2024年間,我國創新葯獲批數量顯著攀升,2024年達到48個,較2018年增長超5倍,2025上半年已近40個,呈現「井噴」態勢。自2018年以來,累計149個創新葯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佔全部新增藥品的17%。截至2025年5月,談判藥品醫保基金支出累計達4100億元,帶動相關藥品銷售超6000億元。國家醫保局醫保中心副主任王國棟指出:「2024年協議期內談判藥基金支出已超1000億元,醫保真金白銀地支持了創新。」

在技術層面,中國創新葯的崛起恰逢技術突破窗口期與市場需求擴張期的歷史性重疊。新葯研發雖仍具有高風險、長周期、高投入的特徵,行業以「三個十」概括,即平均耗時十年、耗資十億美元、成功率不足10%。但全球藥物研發範式的變革為中國企業帶來了重大機遇。不同於以往高度依賴原始靶點發現與長周期基礎研究的模式,以雙抗/多抗、ADC、T細胞銜接器(TCE)、溶瘤病毒及核酸藥物為代表的新技術,依託高度工程化平臺,大幅降低了研發不確定性。

中國企業基於國內生命科學和化學工程類人才優勢,通過短周期分子設計與假設驗證的迭代循環,實現了多個領域的「彎道超車」。以PD-1/VEGF雙抗為例,其機制相對明確、臨牀路徑清晰,使國內企業能夠高效推進針對不同病症的差異化藥物創新。

「醫療改革引領、技術研發支持」之外,「資本活水滋養」正成為驅動創新葯發展的第三引擎。

近年來,行業資本邏輯也正經歷着轉變。隨着頭部藥企現金流趨穩、創新資產估值迴歸理性,併購成為企業快速擴充管線、構建競爭壁壘的重要手段。據統計,截至2025年8月底,國內醫藥併購交易總額達214.47億元,為去年同期2倍以上。代表性案例包括:7月中國生物製藥以10億美元估值收購禮新醫藥,創年內最大規模交易;8月雲南白藥全資子公司以6.6億元收購聚藥堂100%股權,完善其中藥業務的南北佈局。跨國藥企也在行動,今年2月,阿斯利康宣佈以1.6億美元收購琺博進中國,獲得羅沙司他在中國的所有權利;4月,丹麥生物技術公司健瑪保(Genmab)宣佈18億美元收購公司普方生物,成為中國第一家被外企收購的ADC公司。

從動機分析,頭部藥企不僅關注併購標的自身質量,更重視其協同潛力,縱向希望通過併購補齊產業鏈關鍵環節,提升全鏈條可控性;橫向則旨在快速切入新興賽道,搶佔藍海市場先機。例如華潤三九以59.9億元控股天士力,不僅獲得其31項創新葯管線,還整合其在中藥創新研發與智能製造方面的積累,而華潤三九也憑藉品牌與渠道優勢,通過進一步拓展KA大客户、重點產品入駐三九旗艦店及開展多元創新營銷活動,加速提升天士力在線上線下的全面覆蓋,創造協同倍增效應。

可以説,資本正以更高效率和戰略清晰度,推動中國創新葯行業從單一產品競爭邁向商業生態競爭,從規模擴張走向高質量整合。

本土藥企的創新方法論:從「跟跑」到「領跑」

在政策、技術、資本的三重驅動下,中國藥企探索出了一套符合自身發展的創新路徑,通過「自主研發+併購整合」夯實內功,藉助「BD(商務拓展)+國際化」拓展增量,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一)恆瑞醫藥:「創新+國際化」實現雙輪驅動

作為中國創新葯領域的頭部企業,恆瑞醫藥在面對國家集採政策持續深化、仿製藥利潤不斷承壓的背景下,適時地提出了創新與國際化雙輪驅動戰略。這一轉型亦契合了中國藥企加速「出海」的整體趨勢,統計顯示,2024年我國藥企共完成超過90筆海外授權交易,總交易金額突破500億美元;而僅2025年上半年,創新葯BD出海交易已達成超50項,交易總額超過480億美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彰顯出中國創新葯全球競爭力的迅速提升。

2021至2022年,恆瑞多個核心仿製藥品種陸續納入集採,對營業收入形成持續壓力。然而憑藉對創新戰略的堅決投入,自2023年起,公司營收重回增長軌道,2024年創新葯收入佔比更是突破了50%,標誌着公司已初步完成從仿製為主向創新為主的業務結構轉型。

之所以創新葯業務逐步抵消了仿製藥收入下滑的影響,離不開恆瑞醫藥的堅定投入。2021年至2023年間,公司年度研發投入均保持在60億元以上,2024年研發費用進一步攀升至82億元,佔營業收入比例接近30%,其研發資源聚焦於腫瘤、代謝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及神經系統疾病等戰略領域。據Citeline 2024全球製藥管線規模排名,恆瑞位列全球第8,擁有超過90個新分子實體創新葯在研項目,其中30余項已進入關鍵臨牀或后續階段,並在海外開展超20項臨牀試驗,全球研發格局逐漸成形。

伴隨中國企業「出海」浪潮,恆瑞醫藥將國際化BD作為其另一戰略支柱。2023年成為公司License-out(對外授權)爆發之年,全年完成5筆重大交易,總金額超40億美元,僅一年便超過公司此前五年對外授權總和;2024年5月,公司將3款創新葯打包授權,交易總額約60億美元;2025年3月,公司再度與默沙東就創新葯HRS-5346達成19.7億美元交易,創下其對外授權金額的歷史新高。

儘管集採的影響仍未完全出清,但通過持續加碼自主研發、深化國際合作、推動創新葯出海,恆瑞已逐步走出業績低谷,實現向創新驅動的戰略轉身。市場對其認知也從「集採衝擊下的傳統藥企」轉向「創新突圍的標杆企業」,為中國製藥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範本。

(二)華潤三九:「自研+合作+併購」構建創新生態

與恆瑞醫藥憑藉出海動作點燃市場預期的外向型路徑不同,華潤三九將重點放在了「夯實內功」上,以「自研築基」為根本,以「開放合作」加速創新,以「併購整合」擴容管線的策略,逐步推進從中西藥並舉到多元治療領域覆蓋的戰略佈局。作為擁有「999」這一CHC頭部品牌的企業,華潤三九在消費端品牌價值深厚。近年來,公司憑藉穩健的現金流,從研發、合作與併購多個維度持續推進創新轉型,系統構築覆蓋CHC、處方藥、銀發經濟和精品國藥的大健康生態系統。

在「自研築基」方面,華潤三九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近五年來,公司研發投入實現跨越式增長,從2020年5.81億元穩步提升至2024年9.53億元,2025年上半年研發投入達6.62億元,同比增長68.99%,在研項目共205項,其中13款新葯已進入Ⅲ期臨牀,重點佈局心腦血管、代謝、腫瘤、呼吸、中樞神經等核心領域,彰顯其以創新驅動發展的長期決心。

創新中藥作為公司的特色產品,自研成果不斷落地。2025年上半年,公司與張伯禮院士團隊合作研發的3.2類新葯「999益氣清肺顆粒」獲批發布,打破國內呼吸道感染康復期綜合症狀治療的中藥創新葯空白,標誌着華潤三九在呼吸領域實現全場景滲透的生態化佈局。目前,華潤三九已取得温經湯顆粒、苓桂術甘顆粒等4項經典名方註冊證書,另有5個經典名方處於申報階段,申報與獲批數量均位居行業前列。

除了堅持自主創新,華潤三九也積極通過「開放合作」切入前沿治療領域,快速搶佔臨牀潛在市場。面對人口老齡化催生的心衰治療需求,華潤三九瞄準極具潛力的心肌細胞替代療法,與擁有國際領先iPSC(誘導多能干細胞)生產製造平臺的艾爾普聯合研發,推進HiCM-188心衰再生治療藥物,有望解決目前終末期心衰缺乏有效治療藥物的臨牀痛點。目前該藥物已在我國進入Ⅱ期臨牀試驗,並同步於美國、新加坡、泰國等地區啟動Ⅰ/Ⅱ期臨牀試驗,加速全球範圍內的技術轉化。

在減重和2型糖尿病治療的熱門領域,華潤三九與一家國際創新葯企達成研發合作,引進其GLP-1雙靶點創新葯BGM0504注射液。該藥在Ⅱ期臨牀試驗中展現出顯著的降糖和減重療效,且安全性良好。據公告,BGM0504的療效數據表現優於當前主流藥物司美格魯肽,具備進入國際第一梯隊的潛力。在腫瘤領域,華潤三九引進了腦膠質瘤創新葯ONC201並獲得該藥的大中華區獨家權益。目前ONC201被美國FDA加速批准,有望為中國的研發進展帶來新的契機,深化華潤三九的腫瘤管線的產品佈局。

在「併購整合」方面,華潤三九通過控股天士力和昆藥集團,實現了創新管線的跨越式擴容和產業鏈整合。控股昆藥集團后,公司深化以三七、青蒿、天麻等「三棵草」為核心的中藥研發體系,推動多項新葯進展,如天麻素注射液、KYAZ01-2011-020、KYAH01-2018-111等,覆蓋術后譫妄、腦卒中、脂肪肝等多個適應症。

而入主天士力則進一步擴展了華潤三九在中藥與生物藥產業生態的深度與廣度。當前被批准用於急性心肌梗死適應症的天士力獨家品種注射用重組人尿激酶原(普佑克),其新適應症已完成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審評,安神滴丸、PXT3003上市申請獲受理,安體威顆粒等29個臨牀試驗階段項目進展順利。一位接近華潤三九的人士表示,公司的併購注重戰略協同與產業鏈互補。隨着與天士力的創新管線逐步兑現、協同效應釋放,天士力有望成長為中藥創新葯的領軍企業和醫療市場重要品牌,同時本次收購也助力華潤三九實現中藥領域的「補鏈、強鏈、延鏈」,鞏固其行業引領地位。

通過「自研+合作+併購」的三維聯動,華潤三九已構建起跨CHC、處方藥、銀發經濟和精品國藥的健康產業生態,基於創新生態支撐產品管線的多元、多層次延伸,展現出清晰的戰略格局和積極的商業化協同能力。

(三)垂類藥企:「精準研發」打造細分壁壘

與頭部藥企「大船掉頭」的戰略轉型不同,以信立泰京新葯業為代表的垂直領域藥企,憑藉高度聚焦細分賽道、構築專業壁壘的策略,也逐漸成功走出一條差異化創新之路。面對衝擊果斷剝離非核心業務、集中資源深耕優勢領域,成為它們實現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關鍵策略。

信立泰早年以心血管藥物為核心,面對仿製藥集採衝擊,公司選擇退出抗生素與骨科業務,全力投入心血管、代謝性疾病等慢病領域的創新研發。業務重構成效顯著,2024年信立泰實現營業收入40.12億元,取得5年來最好業績。2025年,其高血壓新葯阿利沙坦酯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業績有望繼續提升。

京新葯業在面臨集採衝擊后也重新進行市場定位,專注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領域。2023年,其新葯地達西尼獲批上市,結束了國內16年來無失眠創新葯上市的局面。該藥於2024年納入醫保,2025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即達約5500萬元,顯示出良好的市場放量勢頭。

這些案例都表明,在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垂類藥企憑藉「精準研發」和深度聚焦,不僅贏得了差異化市場空間,也為患者帶來更多優質治療選擇,印證了垂直賽道創新策略的長期價值與韌性。

如果説過去十年,中國醫藥創新實現了從追趕到並跑的跨越,那麼2025年便是從並跑到領跑的關鍵起點。這一進程必然會面臨技術革命、地緣政治和產業轉型的多重挑戰,但中國創新葯崛起的趨勢不會改變。

展望未來,行業仍充滿機遇。技術端,AI藥物研發平臺有望將研發周期從15年壓縮至3年,成本降至傳統研發成本的1%,且臨牀試驗效率翻倍。需求端,社會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腫瘤、心腦血管等疾病發病率上升,慢病管理等場景將持續拉動臨牀需求。政策層面可預見將繼續優化審評與支付機制,支持行業創新。「全球化、差異化、可持續」將成為行業發展關鍵詞。

對中國醫藥企業而言,創新不僅是產業發展的引擎,更是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重要支撐。未來真正能夠立足並引領全球健康產業的企業,必然是將科學研究、工程效率與商業洞察深度融合的真正創新者。

風險提示: 行業增長不代表投資收益,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